理性看待我国粮食安全
2014-12-10张启良
◎ 文/张启良
理性看待我国粮食安全
◎ 文/张启良
近年来,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格外重视。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今年1月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等,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及粮食安全的概念
1.粮食的含义
粮食,是对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在我国,谷物主要品种有稻谷、玉米、麦类3大品种,另有数量不多的高粱,荞麦,粟(谷子、小米),黍(糜子);此外还有作为补充主食用的粮食作物如小豆、绿豆、木薯、番薯和马铃薯等。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是否安全的标准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包括3个方面∶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和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指标是,要求库存消费比最低达到17%-18%。
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81年起,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引起人们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在我国,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红线。对粮食安全的定义除了以上标准外,由于环境污染的影响,还应增加新的内涵,那就是粮食的质量安全。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食品安全在近4年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10年排在第4位,2011年排在第3位,2012年和2013年均排名首位。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还要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
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特点
“民以食为天”。我国真正解决了吃饭这件天大的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3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制度的实施,从2004年起出现了粮食总产“十连增”的奇迹。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
1.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集中性
在我国各省(市、区)中,生产粮食最多的是黑龙江省,2013年总产量达到6004万吨,约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一成;其次是河南,总产量为5714万吨,占全国总产9.5%;排在第3位的是山东,总产量为4528万吨,占全国总产7.5%;这3个省的粮食产出占全国的27%。还有5个省的粮食总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依次是吉林(3551万吨,占5.9%)、江苏(3423万吨,占5.7%)、河北(3365万吨,占5.6%)、四川(3387万吨,占5.6%)和安徽(3280万吨,占5.4%)。这8个省的粮食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的55.2%。
2.粮食增产主要来自北方地区
从2004-2013年的10年中,全国累计增产粮食17124万吨。其中以黑龙江省贡献最大,增产3492万吨,占全国增产量的20.4%;其次是河南,增产2144万吨,占全国增产量的12.5%;内蒙古增产1412万吨,占全国增产量的8.2%;这3个省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41.1%。粮食减产最多的省份是广东,10年减少115万吨,广东人口占全国7.8%,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粮食产量只占2.2%。近10年来,贵州、浙江、福建、海南的粮食总产量分别减少了10万吨到70万吨。
3.谷物是我国粮食的主打产品
2012年谷物产量占到全国粮食总产的91.5%,其它粮食品种薯类占5.6%,豆类占2.9%。在谷物产量的构成中,水稻和玉米的产量大约各占38%,小麦占22%。江西省是全国大米主产区,稻谷产量仅次于湖南、黑龙江两省,在全国稻谷总产中的份额接近一成。湘、赣、黑3省的水稻产量占全国的1/3。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这5省的小麦产量占到全国的3/4;玉米产量则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山东、内蒙、河北、河南和辽宁7省(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68%,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的27%。
4.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来自单产的提高
2004-2012年,播种面积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为42%,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58%,可见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发挥了主要作用。1950-2013年间,我国粮食增产的年数占78%,减产的年数占22%。这得益于我国地缘广大,农业资源与气象条件多样化,尽管从全国看自然灾害频发,但在粮食作物优质新品种层出不穷、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条件下,粮食连年丰收的基础日益牢固。
怎样看待我国粮食自给率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有多高?这是最近媒体争议的一个热点。其焦点是对粮食概念的理解及粮食统计口径的划分,核心在于“大豆”算不算作粮食!
在我国粮食统计中,粮食划分为谷物、豆和薯3大类,在谷物中的大宗品种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另有数量较少的谷子、高粱以及其它谷物;豆类包括大豆、杂豆等品种;薯类主要是马铃薯、红薯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大豆从食用功能上看,以生产食用油原料为主,但从农作物生产上则划分为粮食。这就引发了粮食进口依存度计算的口径问题,计算口径不同,粮食自给率的高低相差悬殊,对粮食是否安全得出的结论则大相径庭。
粮食自给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生产和储备的能够用来满足消费的粮食数量与粮食总需求之比。粮食自给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自给率是指即期的粮食产量、粮食储备与粮食需求之比;广义的自给率还应包括不纳入粮食范畴,但是可以作为粮食的替代物品。
分析2000-2012年我国粮食进出口统计数据,实际上,谷物直到2008年还是净出口的,但从2009年开始进口增长很快。2009年我国谷物净进口183万吨,2012年则上升到1302万吨,增加了6.1倍。谷物进口以大米增长最快,玉米数量最多。如果按照谷物口径计算,也就是“狭义粮食自给率”定义,2012年我国狭义粮食自给率为97.7%。按照我国粮食自给率95%的安全红线判断,我国的粮食供给应该是安全的。
如果把大豆纳入粮食的范围来计算广义的粮食自给率,则是另一种结论。大豆是我国进口的大宗农产品,不仅量大,而且增长也较快。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6338万吨,进口大豆已占国内供给总量的80%以上。大豆具有明显的“粮食替代品”的功能。在我国,大豆主要用作食用油的原料,食用油消费总量中大豆油大约占到40%左右。大豆的另一个用途是制作豆腐等豆制品作为副食品,虽然在餐桌上是菜肴,但与主食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主要是用作饲料,与饲料粮中的玉米具有替代关系。因此,从广义上大豆具有粮食替代品功能。
如果把大豆纳入粮食口径来计算“广义的粮食自给率”,那么,2012年我国广义粮食自给率则只有89.1%。按照我国粮食自给率95%的安全红线判断,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则处于红线之下。并且从2003年起,我国粮食自给率已在安全红线之下了。如此看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既不像狭义指标计算的那么高,也不像广义指标计算的那么低。但作为稳妥起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广义的粮食自给率变化,毕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粮食安全展望与对策
在我国人口规模达到峰值之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完成之前的较长时期里,估计这一时期至少有20年之久,存在3个“刚性”趋势,即人口数量依然会呈现刚性增长,耕地依然会呈现刚性占用与减少,对粮食的需求依然会呈现刚性增加。
1.未来我国粮食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据测算∶2000-2012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大约增长了1/3,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4。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物构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对口粮需求减少,但对肉蛋奶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粮食消耗总量总体呈刚性增长。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225公斤下降到2012年的137公斤,人均肉类消费量由1.2公斤上升到29.9公斤。虽然口粮消费量持续降低,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量则相应上升,因而饲料用粮快速增长。2010年饲料用粮比2005年增加700多亿斤,增长20%以上,约占国内粮食消费增加量的2/3以上。与此同时,工业用粮消费增长较快。以啤酒生产为例,我国啤酒产量从2000年2200万千升增加到2012年近4800万千升,增长了1倍还多。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肉蛋奶的消费量必然进一步增加,对粮食消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有较大的需求。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依然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按目前每年新增人口700万、人均消费450公斤计算,仅此一项每年要新增粮食消费300万吨以上。
2.从粮食的供给来看,必须立足于“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也就是确保我国95%的粮食自给率红线不破
(1)确保耕地红线问题。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是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基础。据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总量最新数据为20.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从1996年的1.59亩降至2009年的1.52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水平3.38亩的一半。在20.3亿亩耕地中,还需退耕还林、还草和休养生息约1.49亿亩,受不同程度污染不宜耕种的约0.5亿亩,以及一定数量无法正常耕种的“漏斗地”。同时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没有改变,草原、滩涂、冰山积雪等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上海、天津、海南、北京未利用土地资源已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也很有限。如此看来,目前我国的耕地红线已是岌岌可危。因此,确保耕地红线不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2)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以粮食主产区江西为例,2012年全省农村人口为2300多万人,外出打工人员达到700多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3以上,约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的大部分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在一些耕地不多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相当一部分农户种粮主要是保自家的口粮。农民不愿种粮而背井离乡去打工,主要是种粮的收入太低。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的自给率,保障今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高种粮收入是解决“谁来种粮问题”的关键,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怎样种粮问题”的核心。其一,推进耕地的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基本方向与根本途径。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一部分有能力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家庭放弃耕地以实行耕地的集中经营。其二,通过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实现粮食的规模生产,鼓励企业与民间资金投资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与效益。其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农业耕作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良种化水平,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率。其四,做好城镇边界的划定,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通过继续改善农村水利条件,扩大耕地的耕种面积与旱涝保收面积,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通过农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挖掘农业耕地潜力。其五,逐步提高财政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水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平衡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分配,扩大对农业生产保险覆盖面与保险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作者单位:江西省统计局)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