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息时间谈大学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4-12-09杨忠艳
杨忠艳
摘 要: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早晨不起、晚上不睡的状况,这不仅违背正常的人体生理机能,导致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还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与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学生缺乏生活目标、自律性差的问题,也是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负面效应在学校的进一步发酵,还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的投射。这需要我们多管齐下,综合采取多项措施,破除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与兴趣选择的教育壁垒,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作息时间;生活和学习习惯;选择权
中国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对人们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弟子规》把“朝起早,夜眠迟”做为重要的行为准则,朱熹把“夜读仍戒晏起”作为《岳麓书院学规》之一,曾国藩则认为“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时过境迁,儒家修身之道不再是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但修身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坚持不懈的追求,可现实却让人不敢直视。在笔者长期关注的学院里,就呈现如下状况:上午8点开始的第一二节课,90%的同学能及时起床上课,但是其中不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餐;有近8%的学生踩着点进教室甚至迟到;另外一部分同学干脆酣睡不起,问他们原因,有的说反正起床了也没有精神,不如攒足精神好好准备上第二节课,有的同学直接说上这门课没意思。与早上不起相对应的是晚上熬夜。从前,除了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日,因天气炎热不能停电外,其余时间,大学宿舍到晚上都是按时熄灯的,有些是10:30,有些是11:00,但现在很多大学已经采取全天供电了,这为部分学生深夜仍然流连在电脑前提供了便利。其实,即使公寓管理试行定时停电制度,部分学生也会继续玩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结果仍是熬夜。
针对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学生缺乏生活目标,自律意识较差
在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眼中,从小学到高中长达十几年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高考,取得好的成绩,进入好的大学。这就在学生的意识里,无形中形成进入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意识,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丧失生活目标。自律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人对社会规范、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各种法纪的自觉认知,并已形成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指在没有外在的监督下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能力。但这种自律能力一旦与好逸恶劳的特质产生冲突,又很容易走向歧途。
二、我国高等院校严进宽出的现状,导致大部分同学不需要很努力就能通过学业测试
根据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借助帮助在集体活动中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与测试中,却出现学生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考试的现象。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曾经有不止一名学生这样说,我平常非常努力,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时常在图书馆钻研专业书籍,但最后却发现和那些经常逃课、贪玩的同学考试的成绩差不多,倍感挫败。我只能告诉他,大学时期的成绩只是一种测试手段,最重要的是你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会积淀。正如人生是一个长跑,你不能以一次考试来确定你们的学习能力与学术积淀。
三、应试教育体制与现代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发展自己兴趣的意识、能力和机会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在此制度下,学生被动地被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创立的学习和考试模式内,没有选择的权利。现行的高考考试与录取制度,使得学生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专业,以至于存在部分学生处于上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上学又失学的状态。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的课程仍都是由学校来设置的,这种设置偏重于让学生获得专业性的知识,而非切合学生个性的特色课程设置。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大学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等,但也有很多缺陷,如: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模式固化、无法照顾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情绪体验等。并且这些缺陷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表现得越发突出。长此以往,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堂上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在下面神游太虚,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重商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内的广泛传播,削弱了学生砥砺自身品格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应运而生的是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社会急剧变革相伴随的是社会秩序与规范的急剧变化,人们习惯于用金钱考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他的研究生提出的要求,并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我们姑且不论房地产行业的暴利让潘教授对他指导的房地产专业的研究生有了更高的期许,至少从侧面暴露出潘教授把挣钱多少看成学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重利观念的增强。在某地方大学周围,遍布着众多的服装店、饭馆、饰品店、游戏厅等,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在校学生开办的。当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赚钱上时,必然会把早睡早起、按时上课看做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的事情,逃课、迟到也就不在话下了。
针对让人尴尬的现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既利于国计民生长远发展又能满足个体需要与个体发展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赋予学校与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对于学校来说,在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更多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课程选择权利;提高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双学位、辅修等课程项目,绝不能让学生困守在不喜欢的专业里,并且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应加强自身品质与意志的磨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手中的选择权利,从中找寻自己最有兴趣、最有发展潜力的科目,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总之,学生在早上不起、晚上熬夜上所体现的怠惰习惯,已经成为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原因是多方面,甚至有些方面还有积重难返之势,但我们必须拿出魄力削弱教育政策、教学习惯和社会风气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大学生呈现出严于律己、勤奋刻苦、好学上进、学有所长的良好精神风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