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的心灵之水
2014-12-09李华亭
[摘 要] 我们教育学生,是继承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让人懂得怎样去创造生活、去反哺社会,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责任激活学生的那泓心灵之水,帮助学生走出低迷。活出激情活出快乐,以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人和挑战;以淡泊、宽容、仁爱的品格包容任何挫折、困难。
[关键词] 学生; 心灵之水
东山魁夷在《听泉》中曾这样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半夜醒来,你会从心灵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这正是潺潺的泉水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泓晶莹透彻的活水,这心灵的活水使人纯洁,善良,坚定不移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每个学生的心里也有这泓活水。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学习任务的繁重,学习竞争的激烈,他们无暇去聆听那泓泉水的叮咚,他们逐渐远离了心中那泓泉水,他们淡忘了心中还有那泓泉水。但他们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要健康的融入到和谐的社会中来。他们就要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全各种必要的素质。因此我们有责任激活学生的心灵之水。
一、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帮助学生走出冷漠的网
学生在社会上或学校生活中碰到几次钉子以后或由于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中。滋生疲劳、厌烦、倦怠心他们对周围一切的人和事物都有漠视的冷淡态度,因而不能深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不能和老师及同学心灵相沟通,看不到学生生活的本质和真谛,看不到人的心灵深处高尚美好的东西。他们压制热情活泼的天性,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以超脱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种不以为然的、讥讽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除了自身利益以外,对一切都不看重,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克服学生的冷漠心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现代的学生独立意识特别强,简单的说教难以消除他们心中的块垒,只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种下美好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
2、巧用暗示,潜移默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转型时期,内心丰富而敏感。具有冷漠心态的学生像藏在壳里的蚌,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所以要巧妙的利用心理暗示。
例如:他收到一封朋友的信,老师用羡慕的口气说:“有个朋友真好!”
有家人看他,老师用赞叹的口气说:“你真幸福!”
这样久而久之,冰冻的心就会慢慢融化。紧锁的新房渐渐打开。
3、趣味作文,调动激情
作文时精心设计有趣味的作文,有情味的作文,会调动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例如;一次作文课,我开展了“让你猜猜他是谁”的趣味写作,要求大家选择班内任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把他活灵活现写出来,然后读给大家听,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沟通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4、联系实际,澄清认识
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使学生晶亮的心蒙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与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
二、唤醒自我意识,甩掉自卑的包袱
自卑心理在学生中表现的最为普遍,这种心理使学生萎缩了自我。埋藏了学生的各种潜质,所以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甩掉自卑的包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表现在能如实看待自己的长处,具有冷漠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评估过低,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因此要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
2、教育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
教师应贯彻、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跳一跳就到搞到果子的高度,让他们从学习内部中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
3、教育学生能正确的补偿自己,帮助学生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逐步增强自信。
激发学生乐观自信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求实向上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4、捕捉亮点,表扬为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美国总统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所以老师要敏锐捕捉学生各方面的亮点,并采用各种方法,不失时机的表扬。并用语言暗示诱导“你行”,“你能做这件事”。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超越自卑。
总之,激活学生的心灵之水需要我们教育者用爱心去温暖,用正确的方法引导。
参考文献:
[1]《济宁教育》2009年第1、5、7期《教师最需要什么》
[2]《爱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3]《赞美,教育的催化剂》柏淑明-《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8
作者简介:李华亭(1978-),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河南省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多年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致力于探索农村语文教改之路,在语文教学上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