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探析
2014-12-09钱亮
[摘 要] 在交流日益发达的现状下,语码转换不仅仅作为了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存在,而是早已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了多种角色,影响着日常交流。本文将以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中所使用的语码转换现象为语料,试图来分析语码转换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中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语码转换;语用功能;《壹周立波秀》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随着全球交流不断加强,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接触中,必然会存在着双语或多语现象,于是语码转换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人们的交际中。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内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脱口秀节目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在九十年代登上了中国荧幕。2010年开播的以单人表演为舞台特色的《壹周立波秀》风靡全国,周立波先生的妙语广受追棒,其中各种语码转换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本文将选取广受大众喜爱的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中2013至2014年间陆续播出涉猎的多样主题的节目作为语料,运用于国栋教授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上提出的语言顺应模式为理论依据,试图来探讨此类节目中语码转换“锦上添花”的语用功能。
二、语码转换与语言顺应模式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社会语言学家Wardhaugh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任何一种语言的多种变体,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是极为少见的情况。而语码转换,顾名思义,是指|“交际者在同一次或不同的语言交际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现象”(于国栋,2004)。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种重要话题引起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
而关于语码转换产生的动因,很多研究学者从社会、心理等方面也给出了一定解释。其中从语用学角度,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有意或无意地不断做出各种语言选择并顺应相关语境的一个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属性使得语言选择成为可能性。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做出具体的语言选择是为了顺应具体语境,完成各自的交际目的。语言的选择要与语言现实、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质世界相顺应。而我国著名学者于国栋教授认为,语码转换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策略,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交际目的,交际者在同一次或不同的语言交际中运用语言变体进行策略的转换,实质上是要顺应某种交际需要。所以在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的基础上,于国栋教授提出了“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模式。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主要依据以下三个目的进行语码转:(1)顺应语言现实;(2)顺应社会规约;(3)顺应心理动机。本文将运用于国栋教授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上提出的语言顺应模式理论来分析脱口秀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三、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通过对从2013年到2014年间陆续播出的《壹周立波秀》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普通话与上海方言,汉英等语码转换都频频出现在周先生的话语中。语码转换作为是一种交际策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下面我们将运用于国栋教授的语言顺应模式理论,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壹周立波秀》中所存在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一) 顺应语言现实
“语言现实”实际上是指语言自身具备的一些特征,因此这种语码转换完全是基于语言内部所产生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壹周立波秀》中所存在语码转换在顺应语言现实层面上的语用功能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1. 填补各种概念空缺,保持了原汁原味。
由于各种语言之间在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某一种语言中存在的思想或概念有可能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所以当这两种语言产生交集时,语言使用者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或者语言借用,来填补两种语言之间的概念空缺。在《壹周立波秀》中存在着多量这样的语码转换例子,尤其发生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因为有些外国事物可能在中国没有,或者有多种翻译版本,因此在交际中要进行一定语码转换,这样便可以寻求到准确的语义,同时又可保留事物的原汁原味。因此一些在中国众所周知的外国名人,品牌或艺术品等英美发音直接出现在了以汉语为主导的交际中。比如:
(1) 现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控”,像什么手机控,星座控,网购控等等,你随处可看一年轻人拿一iPhone,半天坐那里一声不吭,手指不停滑动屏幕……
(2) 大家都晓得美国以前有个非常著名的歌手,叫卡朋特。就是那个唱Yesterday Once More的。
以上两例子都说明了各种英汉语码转换的存在是为了填补英汉概念空缺.例(1)中“iPhone” 这一手机品牌似乎早已众所周知。当然周立波可以用苹果机,但是对于听众来说似乎对其英文表达反应更快。所以周立波在此时进行了英汉语码转换,这使得交流更加流畅。同样,在例(2)中周立波直接引用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的英文名字代替了“昨日重现”。随着全球交流以及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显而易见,对于这首歌听众对其英文表达更为熟悉。由此可见这样的语码转换会保留了事物的原汁原味。像iPhone,Adidas,Google等英美表达方式为了填补英汉概念空缺便直接出现在了对话中。
2. 弥补语义空缺,使表达更精确,更方便简洁。
相对概念空缺,语义空缺只针对事物的语义层面。也就是说,同一事物同时存在两种语言中,但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却不太相同。于是为避免交际误区,交际者通常会直接进行语码转换,这样便可使得表达更精确,更方便简洁。所以在《壹周立波秀》中这样的语码转换也主要是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的。比如:“ 朋友来了就有好酒,对吧,喝的很high,已经六七成了喝的。” 在句中,“high”这一词在英文字典中解释为人因喝酒或者嗑药变得极为兴奋的一种状态。所以这一单词并不对应中文中的“高”。所以“high”在汉语中没有对等的意思来解析,因此主持人在对话中直接保留了英文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表达更精确,更方便简洁。
(二) 顺应社会规约
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所以所在社会的一些习俗或规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活动。这里社会规约是指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并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符合常规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中国由于深受传统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约。在交谈中,涉及到死亡,性,爱情,金钱等方面主题,中国人往往运用比较含蓄的方式进行应答。在《壹周立波秀》中,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大多发生在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的转换以及汉语和英语的转换。比如:
(1)在讲到逼婚时,大年三十儿子回家,妈一见到儿子是大年三十的表情(高兴),往后一瞅,啪,变成4月5号的表情(叹伤)…….
(2)中国的国民性的劣根性就在于笑人无,恨人有,对吧。你没有,他看不起你,什么东西?(沪:啥么四)。你一有,你最好明天被车撞死(沪:最好侬明朝不错字桑晒)。
例(1)中周立波想要批判父母亲的逼婚现象。母亲一开始见到儿子兴高采烈,结果一看只身一人回家,表情立马变成“哭丧”表情。但“哭丧”这一社会现是中国文化比较敏感话题就加之是大年三十,在此周先生直接转化为罗马数字表达,体现了顺应中国社会特有的规约。例(2)中讲到了“撞死”。其实上“死”这一话题更是在中国文化中忌讳的,所以周立波先生就适当地在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进行了语码转换。这样既寻找了一个能够含蓄委婉地表达语言所需语义的手段,同时又避开了敏感话题,如此才能取得交际的成功。
(三) 顺应心理动机
谈话者在交谈过程中的言语行为直接受自身心理动机的影响。交谈者会主动出于自身交际需要来进行语码转换,以求顺利完成交际。所以相对前两种顺应来说,语码转换更要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在《壹周立波秀》中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周立波采用了方言与普通话转换,汉语转换,说唱转换,文体转换等多种形式,主要达到了以下两点目的:
1.制造幽默感以吸引观众,让观众在笑声中接受事实
在这类脱口秀节目中幽默必不可少,所以周立波在对话中运用了说唱,汉英,方言等各种语码转换来制造喜感,以吸引观众眼球。比如:在回答现场一老年人咨询关于“滴滴”打车难这一现象时,周立波在回答过程中在描述这一现象时讲:我们在马路上最好玩的是看到一辆空出租车,招手“停-停-停”,结果它走掉了,为什么?哦,原来你没有上“滴滴”软件。因为基本46岁以上的人没有打开手机软件的习惯,于是这些人就在如火如荼的岁月中让我伫立在风中左右多看看,为什么每辆出租车他们都不停下来?一看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用滴滴软件……(唱)
在例子中周立波在以讲述为主导的对话中穿插了 划线部分中适量的结合现象改编歌词的说唱形式,这让原本毫无波澜的描述变得跌宕起伏,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点明了“滴滴”打车确实给对于手机软件操作不熟练的老年人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一种社会现象,让观众在幽默中接受了他的观点。这种语码转换绝对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2.在起到讽刺意味的同时缓解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时常会就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其中有赞扬也不乏批评讽刺,那么讽刺中周先生就会进行适当语码转换,既达到了讽刺效果同时缓解了这些讽刺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保护了自己。比如:
(1)中国天气很丰富嘛,赤橙黄绿青蓝紫,雾霾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似乎成了一种常态。雾霾天伸手不见五指,每一人都无幸免。他们说雾霾天在公园里介绍朋友成功率都很高,人怎么看怎么舒服,很朦胧,月朦胧,鸟朦胧,看看舒服,真舒服,萤火照夜空,看看真好,好了,雾霾撒去一看,哎呀,一个恐龙一个青蛙……
在上述例子中,周立波先生吐槽雾霾成为了一种常态,同时中科院准备投资建设世界最大的雾霾研究基地时,周先生在描述这样的雾霾天气时借助了一首曾经很受欢迎的电影《月朦胧鸟朦胧》主题曲的歌词来达到了故意嘲弄的效果,同时也消弱了因直接阐述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通过对《壹周立波秀》中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此类节目中的语码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实当今社会,语码转换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效果,所以期待着更多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6).
[2]吕黛蓉、黄国文、王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 (12).
[3]郭晓彦.海派青口中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2(1).
[4]崔鑫.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2013.
[5]http://www.iqiyi.com/zongyi/yzlbx.html
作者简介:钱亮(1980—), 男,汉族,硕士,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