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待日本的天皇

2014-12-09朱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明治维新幕府天皇

[摘 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御音放送”宣布日本战败,而在战后如何处理日本的问题上,其重要一环是如何对待天皇。天皇对日本的臣民到底有多大的统治能力呢?在日本延续千年的天皇统治与中国历代王朝的帝王统治是否相同?日本的天皇何以免除战争责任?这些问题困扰着当时的美国人,同时这些问题至今对于众多中国人来讲,依旧模糊不清。笔者将从历史中的日本天皇制的实际形态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是如何成为万民效忠、尊崇的对象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国人揭开日本天皇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 天皇; 律令制; 幕府; 明治维新; 天皇制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日本的问题上,特别是在是否问责日本天皇这一问题上,美国国内出现了巨大争议。当时的一些美国权威人士认为,在日本整个700年的封建时代里,天皇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元首,对一般的民众来说,天皇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些美国分析家坚持主张,只有通过了解日本历史才能理解日本人;从现在仍活着的人们的记忆深处重新抬出来的天皇,怎么可能成为日本这样保守的国民的真正精神支柱呢?因此美国的战时政策在处理天皇问题上,没有理由心慈手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最猛烈的攻击矛头指向这个日本最近才捏造出来的邪恶的“元首”观念。天皇正是日本当前全民性的神道教的核心,如果我们挖掉了天皇神圣性的根基,并对它进行挑战,那么我们的敌国日本的整个结构就会土崩瓦解。而《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在其对战俘的调查中,她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现象:顽抗到最后一刻的日本战俘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的根源归于天皇,他们不过是“奉行圣志”、“安慰圣上的忧虑”和“奉天皇之命去捐躯”而已。“天皇领导国民进行战争,服从是我的义务”。但是那些反对这场战争以及反对日本整个征服计划的人们,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把他们的和平主义信念归于天皇。天皇对他们所有人来说,是一切的一切。厌战者把天皇称之为“热爱和平的陛下”;他们坚持认为“天皇始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是反对战争的”;“天皇陛下被东条骗了”;“战争是在天皇不知道,而且在未得到他许可的情况下开始的。天皇不喜欢战争,因此天皇不会允许把国民拖入战争。天皇不知道他的士兵受到了怎样的残酷虐待”。这种陈述表明日本战俘非常明确地断言,他们对皇室的崇敬得同军国主义以及侵略的战争政策区分开来。但是,对他们来说,天皇与日本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成其为日本”。倘若日本战败了,天皇不会因失败而受到谴责。“国民并不认为天皇应负战争责任”。“即使万一战败了,责任也在内阁和军部领导人身上。天皇没有责任”。“即使日本失败了,在日本,10个人中仍会有10个人继续崇拜天皇”。本地迪克特还指出,日本的战俘声称,只要天皇发出命令,日本人就“用竹竿”战斗至死;同样,如果这是天皇的敕命,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和平接受战败和占领。

事实证明本尼迪克特的这一发现,对美国战后如何处理日本天皇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还是禁不住会问,日本的天皇到底有多大的统治能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统治能力?日本的天皇何以免遭批判?日本天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其真正面目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为历史中的日本天皇制的实际形态,一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是如何成为万民效忠、尊崇的对象的。

一 天皇的历史形态

翻开日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天皇的地位、实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在不同的阶段,日本的天皇也显示出不同的样态。菅孝行在《历史中的天皇制——“万国无比”的意味》中指出,日本的天皇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天皇制是指明治维新之后的天皇制,而广义的天皇制是指古代律令制国家以来、以天皇为权威顶点的一切的天皇制度。以下分历史阶段讨论。

1 律令制国家下的天皇

在律令制国家的统治体系中,天皇宣称自己为政治及军事霸主,为了巩固这一权威,从而设置了律令,并且令人编撰史书,确立自己的权威的历史根据。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发动政变,夺取后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迁都近江并发布《近江令》。其后天武天皇即位,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发布《飞鸟净御原另令》,制定八色之姓,从而使天智、天武朝时代比较稳定,天皇的专制权威进一步树立,古代天皇制臻于稳固。 公元707年,元明天皇即位,迁都平城京,公布《大宝令》和《养老令》,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古代天皇制步入鼎盛时期。直至这一时期为止,天皇不仅拥有权威,即神权,也拥有俗权,即权力。

2 幕府时代的天皇

平安末期,贵族以及皇族的争斗趋于疲惫,而不断积蓄经济、军事实力的武士集团掌握

了政治权力。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武力登上权力宝座的平氏,并没有打到一切贵族、皇族,而是由天皇赐予当时宫廷中的最高官职——正一位太政大臣,以这种形式掌握政权,即和平地继承了藤原氏所构筑的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的霸主地位。

打倒平氏的源氏,与平氏一样,没有作任何打到天皇的举动,而是在镰仓设置了幕府,由天皇授予“征夷大将军”的封号,从而掌握政权。对于天皇,源氏不仅没有打到,而是利用天皇,将自己的武士政权进行神圣化,简言之,对天皇采取了一种亲和的态度。这种统治方式一直延续到江户幕府时代。期间,武士政权的统治者们对于天皇的态度,始终是坚持确立天皇的权威,从而加以利用,而没有一位是从心底里真正崇敬、敬畏天皇的。这种连绵复杂的公武关系一直延续到身份制社会的末期,从未被打破。

在这种体制下的天皇,虽然在权威上独一无二、高高在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没有其他封建帝王的权力和自由。他的存在被各种武家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所深深限制,在《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中没有规定天皇以及公卿们的权力,而是专门规定了天皇及其宫廷所必需遵守的规则。身在京都的天皇,一步也不能离开京都的御所,在成为太上皇后,偶尔能去一下修学院或桂离宫,因此可以说天皇是被幽禁在御所中,割断了与外界社会的一切联系。他们被深锁大内,无法自由行动,更无法自由接人待物,任何其他领主与天皇的私下接触,都被视为违法,都被冠以谋逆之名。但是这种情况被明治维新悉数击破。

3 明治维新后的天皇(1945年日本战败以前)

明治维新在继承以往天皇权威构造的同时,又全面革新了天皇制。明治维新之后的天皇

制,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天皇为权威顶点的政治体制,而是一种近代国民国家的统治形态,是一种天皇拥有全民约束力、统治力的天皇体制。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天皇制国家中的天皇,不仅是一国的权威的象征,也是一国的实际权力的掌握者。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特色在于,天皇的极其原始的宗教权威,成为近代国民国家统合的基础和轴心。也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天皇才真正被民众所认知,才逐渐成为民众忠实、崇敬、臣服、誓死效忠的对象。即,二战中日本士兵所表现出来的对天皇的矢志不渝、对天皇的尊崇爱戴、对天皇的誓死效力,并非亘古不变的现象,更非历史悠久的传统,而是源于明治维新。

那么明治维新为何会成就这一局面,明治维新又是如何使天皇成为万民信仰、万民臣服的对象的呢?下面我们试着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

二、天皇制造

明治维新后成立的天皇政权,在不断创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统治机构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提高并增强自身存在的精神支柱——天皇的权威。为了提高并增强天皇的权威,在维新国家所频繁颁发的各种诏书中,以各种文体形式不断强调天皇是天照大神、神武天皇的子孙,是日本唯一的正统的君主。至于表现天皇政治理念的《五条誓约》,原本构想由天皇与各公卿、大名以及百官互相盟誓,但为了强调天皇的神圣的权威,最终以天皇率领公卿、大名及百官,向天照大神以下的诸天地神灵起誓的形式进行。新的天皇政权为了让民众认知天皇、臣服天皇、效忠天皇、爱戴天皇,极尽所能,以发布告谕、国家神道、仁爱展示、军人敕谕、教育敕语等五种形式,树立天皇的权威。

1 发布告谕

由于久居京都府(皇宫所在地)的民众对天皇也没有认识,因此1868年10月,京都府

在管辖区内,为了“展示神州风仪,晓谕王政要旨”而印刷分发了《府下人民告谕》。其他各地也发布了各种告谕,宣传天皇、宣传王道。这种形式的谕告,不仅在1868年、1869年间大肆发布,直至1920年,也屡见不鲜。

在此类告谕中所描述的天皇形象,并不是政治军事上的伟大领袖,而是与民众所信仰、敬畏的神灵相关,是一种尊贵难得的存在,因此当时的民众比较易于接受。在明治维新以前,民众参拜伊势神宫,与天皇崇拜并无关系,但是被《御上》告知天皇是皇太神宫的子孙以及天子之后,民众对天子的崇敬之情衍生开来,对《御上》的服从之心也得到培养。

2 国家神道

将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所创立的政府,编入以伊势神宫为全国神社顶点的国家神道

之中,进一步强调天皇的神圣性,以及天皇所创立的政府的神圣性,增强民众的信仰和效忠之心。

3 仁爱展示

以多种形式上演天皇慈爱甚笃、爱护民众的形象。为了让民众目睹天皇的作为“人”的

形象,感受天皇的慈爱仁德,1868年9月20日,天皇自京都出发,经过东海道,进入江户城(后改名东京),年末返回京都,1969年3月再次离开京都,前往东京,并将东京定为永久之都。此次旅行具有重大意义,途中天皇参拜各地神社,访问老人、穷人、孤儿,奖赏孝子、节妇,亲临渔民、农民的劳动现场,慰藉民众劳苦。天皇这种关爱民众的姿态,让民众对天皇感激涕零。明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间,外出旅行96次,其旅行所到之处,北至札幌、函馆,西及鹿儿岛,除去山阴地区以及四国地区,几乎走遍了日本全国。这些旅行大部分是为了展示天皇的仁慈,奖励地方的产业。因此,在日本民众的眼中,天皇不仅仅是政治统治者,是自己应当忠诚的对象,更是天子般神灵般的存在,是自己应当尊崇的对象。

4 军人敕谕

1882年,天皇颁布了《军人敕谕》,明确指出日本的军队是天皇的军队,宣布了军队由

天皇亲率的原则。这一敕谕还确立了日本军队的固有的纪律,即“服从上级的命令就是服从朕的命令”“对命令要绝对服从”。由于《军人敕谕》不是以法令布告的形式发布,而是以天皇表明自身意志的敕谕的形式发布的,《军人敕谕》就成为一种超越法律法规的绝对存在。这种绝对意志一直牢牢束缚着日本的军队,直至战争失败。

5 教育敕语

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该《教育敕语》将封建家庭伦理与对近代国家的忠诚结合在一起,要求基于神话国家观的自我牺牲,明确显示了在天皇的名义之下,忠君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在本敕语中,天皇是“神”、是“绝对”存在的思想被固定下来。在该《教育敕语》颁布之后,也进行了一系列补增。这一系列教育敕语体制的增强显示出,权力正介入到国民个人的生活道德伦理中,并企图以教育和学校为媒介,将天皇意识形态不断注入到儿童、学生以及一般国民中。

在大正以及昭和时期,各学校的行为特征大致归纳为(1)对天皇像的神圣对待;(2)对天皇以及皇族的尊崇观念的培养和强化;(3)神社参拜中显示出来的敬神崇祖的仪式化;(4)宗教(神教)色彩的浓厚化;(5)军事性格的深化;(6)模拟自治(自己治理)的贯彻等。这些特征都涵盖在《教育敕语》当中。

政府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将天皇神圣化的同时,培育出民众对天皇的崇敬和忠诚,即一方面造成了天皇无与伦比、至高无上的统治力,一方面养成了民众从从心底崇敬天皇、誓死效忠天皇的国民性,借助天皇的神圣的绝对存在,将民众凝结在一起。即通过一系列“天皇制造”活动,为日本民众打造出了一位“人皇”,打造出了一个绝对信仰的对象。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或多或少了解了天皇成为绝对存在、饱受民众爱戴、免遭一切批判的真相。

三、结语

二战后,日本天皇不仅免遭战争责任的追究,而且保住了皇位,成为日本国的象征。但是其作为绝存在的地位受到了撼动。下面仅以两则调查,略作说明。

1957年杂志《知性》2月刊中针对“你是怎么看待天皇的”,作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天皇是神的占1%,认为天皇是神之下人之上的存在的占11.1%,认为天皇是类似一家之主的存在的占27.5%,认为天皇根本是普通人的占60.3%。1988年,岩间一雄教授在写《天皇制的政治思想史》时,也作了一次类似的问卷调查,针对“你是怎么看待天皇的”,回答如上依次为1%,5.1%,26.4%,67.5%。而针对“如果天皇要求你去死,你会怎么做”,回答如下:无条件去死的占0.5%,无条件的尽一定限度忠诚的占1%,有条件的去死的为0,有条件的尽一定限度忠诚的占16.8%,完全不予理睬的占81.7%。

由以上几组数据,我们多少可以看出,虽然天皇还存在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是在大多数日本国民心中,其神的化身已不复存在,其绝对存在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天皇不再是誓死效忠的对象,也不再是无限崇敬的对象了。

参考文献:

[1](日本)本尼迪克特著 长谷川松治译 《菊与刀》 社会思想研究会出版部 1951年

[2](日本)菅孝行编 《总论日本天皇制 Ⅱ天皇制的理论与历史》柁植书房 1987年

[3](日本)岩间一雄著 《增补 天皇制的政治思想史》 未来社 1995年

[4](日本) 网野善彦等编 《岩波讲座 对天皇与王权的思考》 2002年

[5](日本)米原谦著 《日本政治思想》 ミネルヴァ书房 2007年

[6](日本)东亚近代史学会编 《东亚近代史》 ゆまに书房 2008年

[7]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 《日本历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8] 唐则铭编 《日本历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年

作者简介:朱琴(1982—),江苏句容人,2001年至2009年先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习日语,获得日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攻读文化专业,并获得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赴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留学。硕士毕业后至今,于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任教。

猜你喜欢

明治维新幕府天皇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
天皇版“渔夫”
明治维新前西方军事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