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关系角度谈成功的师生沟通
2014-12-09王妍
[摘 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论述了在师生沟通的实践中如何遵循人际交往的规律,消除影响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实现成功的师生沟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规律; 成功的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认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 这句出自《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一、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方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师生沟通实践中应遵循的人际交往规律
师生沟通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师生沟通必须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知觉的经典内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不可忽视的“动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人各种行为的内在因素,教师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和认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学生认定教师一方的沟通动机是善意的,师生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开端。
3、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要更多地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点,各抒己见,让他们视你为“自己人”,使双方的沟通不断融洽,沟通才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
4、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效应
沟通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因而就产生了“究竟是谁影响谁”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希望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反之,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陷入尴尬、甚至“悲惨”的境地。
三、可能影响师生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
1、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相对于年轻的学生,教师在丰富的社会经历、权威的知识见解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正是这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拉大师生间相处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落差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师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单向沟通而不注意倾听,那么,这种缺乏平行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因畏惧而不敢接近,害怕相处,沟通意愿减弱,或者厌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使得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如一些学生嫌老师“唠唠叨叨”,根源可能就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2、以“我”为主的本位主义思想
本位主义,其原意是指习惯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教师如果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始终从本位主义出发,就会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过于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这种师生间的本位主义交流,使得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的意见,容易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与尊重,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故而严重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如一些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等一系列强迫癖的表现。
3、不懂变通的角色固着思维
一个人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位女教师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始终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有时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
4、将不良情绪带入沟通交流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你如果要发怒,则必须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确定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并通过正确的方式”。 沟通实际上是情绪的管理,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所以情绪的管理非常重要。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试想一下,当教师带着负面情绪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学生的情绪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师生沟通时一方的情绪化或双方的相互情绪影响都将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为情绪的影响,往往使沟通只在意了沟通的语气、态度或动作形式等过程,而忽视了沟通的真正内容主题与目的本质,从而造成沟通的失败。
5、不当沟通情境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与地点,是达成沟通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若选择在学生情绪低落、伤心难过、挫折、忙碌时进行沟通,沟通质量将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成效,而恰到好处的时机选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沟通的场所和氛围也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同样的沟通内容,在不同沟通场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合适的沟通场所有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在师生沟通中,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与老师在办公室里沟通,原因是办公室是正式的特定场合,容易让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难以真实表现;还有,忌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学生,那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觉很没面子,进而自暴自弃,抵触老师,甚至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
6、沟通方法过于简单
很多人认为交谈即是沟通,说话即可,因而很少注意沟通的时机、形态与技巧,造成沟通不畅。在师生沟通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情况:教师用心良苦,苦口婆心说了半天,结果学生却未必真心实意听从,反而嫌其啰嗦,不通人情,教师觉得委屈,而学生也觉得委屈,最终是“鸡同鸭讲”,导致沟通的失败。那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有时可能谁都没错,错就错在忽视和缺乏对沟通的方式的把握。有些教师与学生交流不注重言语表达的技巧,漫无目的,空洞的废话连篇,那么沟通出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其实,不是能说话就是会沟通,还要会说才行,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与把握沟通的方向。
四、成功进行师生沟通的技巧
1、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毕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
2、加强修养完善个性
人的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不同个性在人际交往中有是具有吸引力、互补性的,因此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和缺憾,羡慕别人的个性表现力,去追求自己没有的至善至美的个性,这样就形成了双方相互接近的需要。不过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可选择性,师生双方的个性互补往往难以完全做到,因此完善个性就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荡、不感情用事、信任、尊重、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相容,受到学生的欢迎。
3、想方设法融入学生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通过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表示关心和关注,最好的方式是能够和每个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只要教师能走出办公室,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真心与其交流,深入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同辈群体、家庭背景和亲子关系等等,就能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口和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优化师生关系。
4、人本管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每个学生都想知道自己对家庭、朋友、班级、学校是否重要的,如果学生缺乏归属感,他将会退缩不前,也会出现许多不为别人接受的异常的行为表现。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个学生他们都很重要,都会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公正对待。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给学生以赞赏、爱护、帮助和支持,比如:让他们分担管理班级的任务、承担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责任或者让他们为班级的建设付出努力等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5、积极反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了解、被认同,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反馈对良好行为具有强化、巩固和塑造作用,对帮助建立人际关系是很有效的。教师应该运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学生的支持、鼓励和赞赏。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还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表示赞赏,学生必定会对我们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尊崇和信赖,发出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和谐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形成。
五、结语
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依赖和信任心理,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理解、爱和关怀,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教师则以真诚的爱移情至教育中,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想法,才能建立起师生间更佳的情感交流,最终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换取教育教学的理想成果。
参考文献 :
[1]简忧.职业教育中师生有效沟通的语言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屠荣生,唐思群,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叶厚岭.论师生沟通艺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妍(197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