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4-12-09毛科
毛科
摘 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观点、阐述一个原理,表达一种看法,传授一种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感悟、理解、接受新知,得到教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关键词:故事;数学课堂;激趣
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更愿意接受数学、更乐于学习数学、更喜欢学习数学。故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神奇的教育力量。
数学课中,在不同的环节运用数学小故事,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就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数学故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引入时,往往有多种方式,可以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以便教授新知,但往往学生的兴趣不大,而采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增。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教学成功可以做好一个铺垫。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时,按照常规的方法导入新课时出示多个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特点,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而利用故事引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导入时我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有只可爱的小蜻蜓。一天,它遇见了蝴蝶,对蝴蝶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蝴蝶就奇怪了,说道:“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是一家人了?”小蜻蜓笑了笑说:“在森林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教师随机提出问题:小蜻蜓找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时,目的就非常明确了,而且课件的动画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起来。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再回到故事,学生就会发现前面让他们所找的都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既轻松,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故事,只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里面却运用到了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他的“认知——发现”说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依据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動地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即发现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名人故事,拓展学生知识面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有时给学生们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让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学习数学,变成为学数学而学到积极主动学习数学,探索新知。 通过名人的事迹也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如他们的钻研精神都值得学生们学习,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巧算时,抛给学生一个“1+2+3+ ..... +97+98+99+100 = ?”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动手解决,在讲解时,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巧算方法,而是讲了数学家高斯的一个故事: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 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4+3+2+1 =101+101+101+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故事讲完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方法,从此也记住了数学家高斯的名字。
三、学生做故事的主人公,运用故事解决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数学情境,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在课堂上一直用“以物换物”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把学生置于故事之中,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例如村民,他们分别养殖了多种动物,要进行各种食物的交换。第一次教师做示范,接下来的交换由学生进行,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表示要自己尝试。教师在编故事的同时,也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创造成了他们的故事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将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 ,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也可以非常生动有趣。
四、课前数学小故事,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每节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比如说阿凡提编绳子、生死纸条的故事等,虽然不一定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有关,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面也变宽了。
故事进入数学课堂,尤其是低年级,非常有必要。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自然乐此不疲了,他们表现出主动学、愿意学,甚至爱学,学习效果良好。当然,在故事情境的编创中,我们要花心思认真揣摩教材,精心组织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和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故事情节紧扣主题,也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说故事。在运用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度,在必要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从故事自然引领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去。
当然,小小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还远不止如此,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仅仅依靠故事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汤书翔:《小学教育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