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记者应具备的采访艺术
2014-12-09李胜基
李胜基
党刊是党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开展党员教育、弘扬先进典型、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职责,若要加强与基层党员群众的互动,做好解疑释惑、回应关切等工作,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欢迎,党刊的编辑记者就必须扬长补短,充分掌握采访的思维方式、沟通技巧、语言艺术。因此,党刊记者的采访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才能不辱党和人民交付的崇高使命。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快捷的时代,是全媒体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许多党刊记者面对的往往不是全新的未知的采访对象,而是各级部门推荐提供的素材,如何合理使用这些“便利”,值得党刊记者研究并实践。
一、依靠网络、现有素材和“自猜自答”做功课
大家会想,这个观点也没啥稀奇的呀。的确,当一个采访选题摆在面前,自己需要动用全部的资源、智慧去准备,去实施完成这个任务。凡是工作多年的老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新闻写作的前提——采访,比写作重要;而对采访的前提——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包括新闻价值判断和对事实正确与否的政治判断),才是检验综合素养的关键。
一个事实发生了,若我们对其判断出现失误或跑偏,接下来的采访便会依着这个错误的判断进行下去,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或很平庸,或出现政治判断错误。工作要求编辑记者首先是“政治家”,当然也不是真的当政治家,而是在观念上、知识上、行文上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看问题。
笔者的习惯打法是先上网查资料,但决不下载,决不复制粘贴,因为那样不仅会限制自己的思路,最后还是拿出一篇大同小异的作品来。这需要大量阅读与采访相关、相类似的文章,看看这个选题已经有多少人研究过,发过多少篇类似的文章,从哪些角度已经有人试过牛刀了,哪些标题和字眼被人用烂了……
举个例子说,今年二月份,笔者去盘锦市采访公安战线上的一名杰出的女刑警段英杰,盘锦市方面压根就没有文字素材,网上关于她的内容少之又少,这把记者乐坏了。因为这就等于给了一张白纸,不管笔者如何挥毫泼墨,都将是一幅绝无仅有的作品。
网上的标题只有“女警段英杰创下盘锦刑侦战线五个第一”,很明显,内容无需细看,肯定是这位女性的工作成绩的描述。那好,笔者的重点就不在这儿了,因为工作成绩仅仅是典型的一个方面,若想权威全面深入地刻画一个人物,笔者可以发挥的空间会很大。最后,笔者的文章标题确定为“剑胆琴心一英杰”,内文的小标题分别是“警营有女不亚男”“死神时刻在身边”“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夜深人静的时候”,分别从她的成长历程、打击罪恶、智勇双全、侠骨柔肠等角度,给大家描述了一个女人、一个人民警察、一个也会哭会怕的真实典型。采访时,她不停地问笔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要不要电子版?”笔者笑了,对她说:“我更希望从零开始了解你。”
看罢网上的东西,拿出现有素材,结合已有的第一感受,打破原作者的思路框架,开始下意识地形成梳理自己的思路,丰富完善已有材料。
对于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妨“自猜自答”,这一招笔者是屡试不爽。也就是说,假如你是组织者的话,会怎么去实施?遇到难题瓶颈了怎么解决?人员怎么调动,如何激励?等等。问题是决不可以回避的,要想写好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就必须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先过自己这一关,再研究下一步。因为,文章刊登出来后,行家一眼就能看出内容的“死穴”在哪里。若想写作思路不乱,方法只有一个,将自己真正融入其中,既当自己是参与者,又当自己是受益者、旁观者,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准逻辑关系,才能剔除空话套话,写出通俗易懂的准确文字。
所以,决不能光顾着听忙着记,不能依赖提供的已有材料。在自己的脑海里,必须把这件事搞得不能再清楚了——“这件事儿就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张口就能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没完,而且全是让人感兴趣、能互动的观点和故事。”如能这样,不必细说,这次采访肯定是成功的。
二、采访并撰写稿件要抓住关键人和事、关键词,自己要成为采访活动的第一主角
采访先进典型时,一些记者的习惯打法是召集一堆人开座谈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笔者的感受就是这种形式十有八九效果不理想。相反,逐一的私密采访更能启发被采访者的思维和回忆,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题,并能在采访过程中“优胜劣汰”,不爱讲的不强人所难,爱讲的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并与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这对写好稿子大有裨益。采访过程中,会有很多人和事出现在记者面前,科学准确地选择把握就是高手的“杀手锏”。
记得2009年9月,笔者采访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营口市西市环卫所五台子保洁队的清运女工纪素玉,记忆太深刻了。她所在的单位,上至领导下至同事,没有一个善于表达的,大家接受采访几乎除了抽烟,就是低头玩手指头,话没说几句,就来一句“我们就是扫大街的,不会说啥”了事。这可把笔者愁坏了:“咋整呀,一堆人都看着我,我总得把工作继续下去呀。”忽然间,笔者看到纪素玉口袋里的一包烟露出来了,便随口问了她一句:“您一个女同志,还会抽烟呀?”她无奈地答了一句:“早上挺早就得出来清扫,黑咕隆咚的,我抽烟给自己壮胆儿,坏人看见烟头就以为是老爷们儿,我不就安全了吗!”这一句话,可救了笔者。笔者马上重新组织采访,就围绕这个“女汉子”抽烟的事,让大家说体会诉苦衷,顺便回忆发生在纪大姐身上的相类似的故事。
再谈谈关键词。总结多年来采访工作,不管是党建经验,还是先进典型事迹,若想有作为出成绩,总离不开两个根本的关键因素,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好钱。有人没钱,可以开动脑筋,发挥智慧,勤能补拙;没人有钱,只能徒劳无功,坐吃山空;没人没钱,那就是贫困地区的共病了。所以,写文章时,笔者所确定并抓住的关键词即使出现频率不是那么多,但也是围绕其展开行文的。
在当下的媒体中,大家若有心留意的话,可以发现,从群众口中吐出“感谢党恩”话语的还真不少,细究起来,的确让不少党刊记者汗颜。因为党刊党报坚决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我们的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和老黄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哪有主人感恩仆人的道理?
举个例子:一次,一位卫生系统的领导在接受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采访时说:“我们免费为一农村大妈做了白内障手术。当摘下纱布时她看见了,她的确要感谢党!感谢政府!靠她自己,她一辈子也做不起手术!”崔永元立马反问道:“她辛苦一辈子,连个白内障手术都做不起,那她得恨谁呢?”
作为一名党刊记者,每个月都会去采访党建经验、党员典型等。如何适应当今工作的快节奏?如何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如何为采访对象和各级党组织负责?这些都是党刊编辑记者不断学习探索的艺术。
笔者的总结就是:第一,要详细全面地搞清楚采访对象,所撰写的文章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和周围环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什么人就要说什么话”,一些理所应当的毫无新意的内容无须再提;第二,准确把握采访的框架,精准描述基本做法、取得成效和启示对策三大块,足以在短时间征服读者;第三,采访的语言要实在而恰当,当下的趋势是运用群众语言,冠冕堂皇的话基本上无用武之地了,必须得实实在在地采访,实实在在地撰写文章。■
(作者单位:共产党员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