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观察员何君:人民性永不过时

2014-12-09

今日海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性文艺作品先进性

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等论述,如响鼓重锤、振聋发聩。

曾几何时,争风吃醋的宫斗戏、肢解历史的戏说剧充斥荧屏,“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论调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黄金档节目中。文化艺术的“人民性”,在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中,不时被束之高阁,无视漠视,并逐渐与高票房、高收视率、高发行量画上等号。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票房、收视率、发行量成为“检验的唯一标准”。持此论者称,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市场的认可,难道不正是普罗大众的认可,不正是人民的认可么?此观点似是而非,并具有很大的遮蔽性,在文艺工作实践中有不少拥趸。

把为人民服务,简单等同于为市场服务。这是对“人民性”理解的偏颇。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人民性”的范畴,一是它的广大性,二是它的革命性。前者是在范围上显示人民的广泛性,后者则在内质上凸显人民的先进性。在新时期,“革命性”的概念可能不再适用,但“人民性”所包含的“先进性”意涵不仅从未消失,而且更需要理解和坚守。这是我们不应放弃的价值理念。我党历任领导人在阐述“文艺为人民”的命题时,都无不强调,文艺既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又要用来自人民的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正体现了这一命题中广大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是为市场化的消费而写作,又如何能够让文艺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呢?

把为人民服务,简单等同于为市场服务。这是对文艺作品责任担当的自我放弃。

作品可以通俗,但不应低俗,不应是对市场无底线的迎合。从近段时间票房与口水齐飞的“粉丝”电影、“恶搞”电影现象,我们不难看出,票房也并不等于观众的满意度。即便在西方传媒经济学理论中,文化产品也不仅仅体现为商业价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立与输出也是其重要使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作品应当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作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需要通过思想健康、引人入胜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弘扬和传播,起到凝魂聚气、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而一部深入人心、感召群众的文艺作品,它的根深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它的魂从人民的崇高精神中汲取着营养,吸收着能量,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承担起价值观传播使命的作品,反而不被群众喜闻乐见,那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而这恰恰是缺乏“人民性”的体现。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文艺作品先进性
文艺作品
篆刻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于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几点探索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新时期如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