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2014-12-09李金才
李金才
摘 要: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复杂深刻的影响,西方国家借助媒体优势对我国意识形态强力渗透,网络媒体深刻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有效掌控引导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09-02
信息化时代,媒体作为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处于意识形态斗争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前沿,必须有效掌控引导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西方国家借助媒体优势对我国意识形态强力渗透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媒体不仅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渠道,更是文化渗透和交锋的平台,其强大影响力和穿透力,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的轨迹和整个社会面貌。特别是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从未像现在这样紧迫而强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强势所形成的强大传媒影响力,实施媒介入侵,加紧进行文化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以及网络新媒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对我国进行“静悄悄的思想文化输出”。一是大肆宣扬中国要与西方的价值观念接轨,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散布社会主义危机论、失败论,推销政治多元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反动政治观点,企图搞乱党心、军心、民心。二是极力推销西方的政治模式,美化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攻击我国政治制度,致使国内出现了一些“只有议会民主、三权分立,才能充分体现民主”等杂音。三是借口“还原历史、反思改革”否定党的领导,鼓噪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再认识、再评价”,企图否定党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
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虚拟社会文化系统的出现,为不同意识形态扩展自己的影响提供了广阔平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同文化传播、价值渗透和政治干涉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和遥控工具,直接策划、煽动、支持、推进目标国国家的“颜色革命”,这在北非、中东的“茉莉花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目前全球互联网顶级域名服务器、基础设备以及网上中英文信息资源的情况看,当今世界网络信息英文占95%,中文还不到1%。目前,80%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而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美国更是把互联网视为“禁不止、封不住、打不断”的利器,高调鼓吹“网络自由”和“信息自由流动”,凭借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把“脸谱”、“谷歌”、“优兔”等一些网站作为新的渗透工具,专门研发“翻墙软件”来突破我国信息防关,竭力丑化攻击党的领导,传播腐朽的人生价值,企图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削弱我国主流价值认同。美国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媒体优势,掌控着信息媒体导向的主动权,成为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
二、网络媒体深刻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广泛融入并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网络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表达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竞相发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阵地,加剧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多样性,致使一些人的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异位。如果我们对这种复杂形势不进行深入研究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就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执政地位。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是一种具有集中统一的、受时空限制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体制。其中,党和政府是信息的控制和传播者,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网络时代,网络传播具有多元性、自主性、交互性、虚拟性、反中心性,是一种双向、平行、互动的传播模式,为网民提供了信息自由共享和平等交流的平台,网民也成为信息的创造和发布者。所以,互联网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方式,改变着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灌输的优势正受到冲击,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面临新的挑战。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强渗透性特点,削弱了国家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网络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舆论斗争阵地,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那样,“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借助信息技术优势,由美国发起并主导的互联网成为其向全世界推行自己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工具,使我国维护意识形态的难度加大,我国意识形态控制能力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三、有效掌控引导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面对外部战略目的明确的强力文化“渗透”,面对文化体系内部多元化、多样化情势的出现,面对网络媒体的新挑战,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审视媒体监管策略,坚持正确导向,有效掌控引导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毛泽东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2]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事业兴衰,关系政权得失。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胡锦涛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3]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党对舆论媒体的领导和监督,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导向是媒体的生命和灵魂。我们党历来重视舆论导向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4]邓小平同志认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5]江泽民同志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6]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7]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8]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才能以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性特点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宣传规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要按照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要求,把握新闻舆论引导规律,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及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加大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力度,抢占宣传舆论的制高点。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在这种形势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改进创新网上宣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要推动形成互联网统一管理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舆论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宣传、引导、管理协调配合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格局,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2]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3]胡锦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1).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15-21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2.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7]胡锦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更好发挥宣传教育激励动员作用[N].人民日报,2006-01-04(1).
[8]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