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构建知识体系

2014-12-09马华江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9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多维度高中历史

马华江

摘 要:历史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知识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通过提炼历史线索,以线带面,进而引导学生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网。但由于历史知识繁复,内容较多,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还需依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多维度 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

历史是枯燥的,也是乐趣横生的,关键在于探究方法和线索的选择。在历史学习中,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构建知识网,也可以以核心事件为线索展开纵向与横向的拓展探究。而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整个历史发展而生,其中的主流思想更是推动历史巨轮前行的动力,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核心。可见,探究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植根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中。也就是说,在这一单元中可以用“时间轴”作为主要的历史线索展开教学。

一、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本能力

尽管学生们做到了多听、多读、多背,仍然常有“温新忘故”的感觉,这是由于在学生大脑中散落的一个个知识点,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缺乏内在的联系,只是学生没能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才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不扎实,给后续的能力拓展与提升设置了瓶颈。

怎样来构建这一知识体系呢?一方面,文化蕴含于历史中,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主流思想,以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探讨主流思想的演变必然要以时间为轴构建整个知识体系,使学生文理清顺。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出现过文化巨人、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构成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可在时间轴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各个知识点,使整个知识体系向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延伸,形成一张有效的知识网。

1.以时间为轴,创建知识体系

以时间发展为轴线来构建知识网,可以使知识点形成连续性,在教学中如同引领学生从古代走向未来;在认知心理上,为学生营造出穿梭时空之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教学专题为例,教材中共分四个部分来讲述,即“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正是依从了时间顺序,即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末清初四个主流文化发展的节点。在教学中,以这四个部分作为知识体系的主框架,介绍本专题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

2.以事件为核心,突出主次重点

每一段历史都是由许多的事件组成的,这些事件中有人物、有故事,都离不开文化内涵的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其传承代表了历史在发展。因此,扩展时间轴的主体线索还需要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了解它们,也就了解了一个时代,明白了文化是如何形成和被传承的。以“百家争鸣”为例,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可引导学生挖掘这一时代的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使一个时间节点横向拓展出许多个小知识点。如同一棵树,时间轴如同树干,每一个节点分出一根树杈,而这些小知识点就是树叶。由一个小树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知识体系”。

二、强调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方法

在知识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后,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运用观察、归纳、比较等学习方法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使知识掌握更牢固。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知识是最先被学生遗忘的,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却可受用终生。另外,在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中也具体指出:在教学中要融入学习方法,可杂糅多种教学方法,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习方法可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充满趣味性,使单纯的学习变为一种心灵体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观察历史,了解文化的形成

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必然取代旧文化,走上主流思想的舞台。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调和后的必然产物。因此,要探讨文化的发展不能抽离于历史环境。可以说了解文化的形成,就需要观察历史。在教学中,可将提炼出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四大节点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从政治、经济,甚至人文方面来观察和了解文化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体系的进一步细化。

比如“百家争鸣”时期,主流思想由“道”“儒”“法”“墨”四大家构成;而到了汉代,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法”“墨”两家衰微,道家逐渐走向民间;至宋、明两代,儒家学说向理学发展;到了明末清初,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儒学又向实用性发展。在探索主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历史和提炼知识点。

2.归纳、比较,体验文化的演变

归纳、比较也是学习历史的两个重要方法。其中的归纳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渗透,将人、事、学说、社会影响等内容按形成时间归纳到各自的节点中。而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仅以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为例,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体验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与“道”“法”“墨”三家学说并列,而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使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学说之上,到了宋代理学盛行,更使儒家学说套上了官学的外衣,直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仍然保持着官学地位。通过这样的比较法,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条历史线索,使整个知识框架更为立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合理质疑反思

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学习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必然发生碰撞,同一知识从不同维度去解构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于学习者的观察角度和个人经历不同,影响其对事件的客观分析与判断。可见,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辨观点,一分为二地去审视历史,客观地判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文化演变的探究,要联系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经济基础,甚至人文因素。

构建历史学习思维模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有效转化的过程,即实现知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反思质疑。

比如,有学生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尊儒”是为了“抑道”。尽管这样的质疑不免存在片面性,但一方面其说明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观念转变,另一方面说明这一部分知识在教学中没有讲透,或者说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教师可借由这一议题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挖掘事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有的学生提到,“尊儒”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发展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帝王性格;也有学生认为“尊儒”是一种政治需要,这些诱因都可作为“独尊儒术”形成的因素。通过课堂交流,学生自觉地探究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学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的层次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不同,则需因材施教,从不同维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一层次,满足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理论知识高度;第二层次,有意识地将归纳、概述、比较等历史学习方法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第三层次,鼓励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联系因果关系、运用分析、探讨、质疑等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形成有效的反思,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晓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多维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多维度探究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360与龙芯中科宣布将加深多维度合作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