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状态 反思教学设计
2014-12-09张顺洁
张顺洁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上,有些音乐教师只关注自身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出现了教师在上面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看戏的局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关注 学习状态 反思 教学设计
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像一个演员一样,将自己准备的教案牢记在心,独自站在讲台上“演课”,只管背“台词”,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实际上,教师在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论教”,和谐的课堂教学才能出现,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状态呢?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作者结合音乐欣赏《沃尔塔瓦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生听的状态——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梳理课堂》中曾经写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
在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作者让学生聆听《沃尔塔瓦河》主题片段后,选择音乐表现的是高山还是河流的画面。从学生的表情上观察全班学生是否在听,听的投入程度怎样。欣赏音乐时学生都很安静,看上去很专注,但让学生回答时,答案令人吃惊。学生都是漫无目的地随意选择回答了一下,并且很多学生都选择了高山,没有达到作者预期的设计意图。导入牵强被动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也不能顺利展开。此时,教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对这段音乐无动于衷?这时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反思自己的切入点是否让学生容易接受,是否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其实,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忽视了提示学生关注音乐的点,所提的问题也缺乏指向性,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在欣赏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并教给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学生听的时候就会有指向性,听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这种状态,课后就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谛。
二、关注学生想的状态——引发思考
音乐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现在有些学生认为上音乐课很是自由,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压力,要改变这一局面,须将课堂变成有效课堂。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出去,就要关注学生思考的状态,从学生的神态初步判断多少学生在思考,多少学生没在思考,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师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等等。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探讨和提问的机会,避免让学生在铺设好的道路上行走,这样课堂上才可能会有新的生成和新的活力。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关注不到,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预定的情况回答时,教师要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的提法上有没有“问题”,怎样提问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进行无尽地追问,直到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设计。这样,教师更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产生新的疑问。例如在欣赏音乐《沃尔塔瓦河》的导入环节中的提问,一开始,直接让学生听完音乐后凭感觉选择画面,结果让教师显得尴尬被动。课后,仔细推敲后,作者将问题细化成“你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和乐器的表现力上感觉一下,这段音乐所要表现的画面是高山还是河流”。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比之前听得投入,而且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河流并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一下让作者的教学非常顺畅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看似简单地变换一下问题的提法,让这个提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几个点,学生就容易走进音乐,愿意进行思考,这样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动的状态——妙设巧动
教师要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既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又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和声势教学等,都属于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对学生接受音乐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欣赏课中的律动,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动作的表现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特点,不过分要求动作的技巧。初中生因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心理上会有很大改变,对于课堂的音乐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会怕羞,不自信,即便参与也是扭扭捏捏。因此,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注意几点:一要简单易学;二要突出特点;三要积极示范;四要语言鼓励;五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六要学生全面参与。只有每堂课都关注到学生的参与状态,对设计的律动进行调整和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非常自然地参与音乐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课堂中律动、活动不能为了动而动,不能仅仅为活跃课堂气氛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在音乐课堂中科学、有效地展开,对整个课堂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的律动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则仅是形式花哨而已。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作者设计了摆动手臂的动作,这个动作简单,操作也方便,却能形象地将河水流动的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摆动手臂,一起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很深。
四、关注学生唱的状态——唱响课堂
在欣赏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要关注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让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演唱主题旋律就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音乐。因此,引导学生演唱主题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中生演唱歌曲的积极性比小学生消退了一些,主要表现在演唱时面无表情,缺乏情感,声音很弱,少了嘹亮。音乐课堂上要唱出优美的歌声,首先,要让学生有准备歌唱的状态,包括坐姿、气息、表情、情感等,有了这个状态,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演唱过程中去;其次,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最后,在演唱结束后,要进行适时评价,不能让学生觉得唱不唱都是一个样。重视学生演唱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和积极的演唱态度。
欣赏《沃尔塔瓦河》这首作品,要记住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肯定要让学生唱一唱。在一起唱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识谱能力较差,所以基本上不唱,关注到这一点后,作者跟着学生一起唱,带动大家唱的激情,帮助学生一起熟悉旋律,当学生熟悉后,唱的动力也就随之变大了。这时,学生参与演唱会变得非常主动,学生的热情有了,学生的声音充满了课堂。可见,音乐课堂上关注学生演唱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学生的状态,就不会想出巧妙的方法去改变,那学生的演唱水平将永远停滞不前。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总结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不积极的状态,认真、细致地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要做到“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教学活动和一切调整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反复回归课堂进行实践,切实改变教师在上面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看戏的不良局面,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将音乐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