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企业招工难的成因及对策

2014-12-08丁荣耀

企业导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外来工用工劳动力

丁荣耀

一、“招工难、用工难”的现状

据市人力资源市场2013年统计显示,去年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数4.56万个,而进入市场报名、求职的人员总计只有3.5人次,求人倍率为1.3,从总体看,全市人力资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现有1.04万个岗位处于空缺状态。我们对企业2013年用工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行了回访,结果显示,1/3的企业计划招用工数量全部招满,1/3的企业招到65%以上,另有1/3的企业用工需求满足率低于45%。被调查企业认为,2013年春季招不到工或招不满工的原因主要是符合要求的城镇新增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以及工资待遇偏低等,42.4%的企业认为“求职的工人少了,选择余地小”,30.1%的企业认为“求职人员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24%的企业认为“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是造成2013年招工不足的原因。

缺工比较严重的是新投产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中:化工、纺织、建筑、机械、营销五个职业工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是我市目前人力资源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个职业,面对缺工问题,企业主们束手无策,难以找到所需的工人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用工难的现象日趋严重。

二、“招工难、用工难”的原因分析

(一)我市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就近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吸收了新增长的农村劳动力,不少农村劳动力认为在家也有钱赚,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较基本接近,有的种大棚收入比企业人员工资高,又能照顾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人员减少。调查结果表明,从我市的劳动力资源来看,除了城镇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可进企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所剩无几,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军。

(二)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技术单一、不能适应就业岗位需要。一些求职人员的素质与企业招工要求仍存一定差距,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招用新员工比较注重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但多数求职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对企业的调查显示,93.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6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1.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一些机械加工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急需拥有一定技术的中高级工人,特别是懂数控机床的专业工人,但在市人力市场上却很难招聘到。有的企业招工时对求职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过高,而自身又不太注重对员工整体素质的培训,员工在企业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奔头”只能打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缺乏。

(三)劳动者择业观念仍然陈旧,供求关系难以达成一致。在“供”的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提供了不少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就业岗位,但在现实供求见面中,有些岗位难以招到较为合适的用工对象,存在“有岗无人”的现象,或者是有些岗位有意向的人很多,而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在“求”的方面,不少求职者就业观念仍然陈旧,对现在的用工大户民营企业顾虑重重,认为没有稳定感,对岗位、待遇等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强度大等,是造成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有些企业没有依法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责任义务不明确,使就业的员工没有安全感,打“短工”的思想明显。工作生活环境差在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突出,共同特点就是技术含量较底、操作简单,经常一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没有加班工资,而且劳动强度比较大。一些来料加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加工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员工收入忽高忽低,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情绪,引发了员工跳槽的发生,特别是外来劳动力尤为突出,因此,这类企业经常出现缺工现象。由此可见,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为外来员工发展提供空间,是企业提高员工队伍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五)外来人员服务不到位,打“短工”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我市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学习、生活、文化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孩子上学要借读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医、子女就学、休闲娱乐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本身打工收入不高,而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却还更高,留工的环境不够理想,对外招工的吸引力不大。

三、解决“招工难、用工难”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用工理念。员工是活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常言说,只有不好的管理,没有不好的员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严格守信按时足额发放,不拖欠,缩短用工时间,并签订规范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五险”;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改善工作、生活、就医环境,方便员工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满足他们必须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善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合理合法权益,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发展,自觉为企业尽心竭力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改善就业务工环境。一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为外来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一站式”就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中的难点问题。二是清理整顿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多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坚决取缔非法中介,营造良好的就业务工环境,并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外来工生活文化设施。应出台一系列针对外来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优惠政策,解决好他们在住宿、就医、就学等方面出现的难题,不断完善外来工的生活文化设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员工的沟通和友谊,为他们安心打工提供物质和精神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和各类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结合城市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的逐步建立,还要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农村劳动力在参加完职业技能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同时,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率,改变当前社会上培训机构众多、良莠不齐的现象,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使农村劳动力牢固树立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掌握基本的求职技能和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能力。

(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跨地区的劳务合

作。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是组织和引导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市、乡、村三级劳务监测网络步伐,以便全面掌握全市人力资源的分布、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求职愿望等,对他们转移就业的流向、职业、工资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他们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制定中长期转移计划奠定基础。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加强与人力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降低就业门槛,为企业和外来工架起就业的桥梁。同时,做好外来工流动就业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把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民工组织起来,成立联谊会,开展“以工带工”的招工形式,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来本市就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来工用工劳动力
外来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从流动到留下 广州外来工融合行动进行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