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崇拜与民族审美文化
2014-12-08李焕臣
摘要: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鸟的崇拜、占卜和禁忌等文化遗存。这些光怪陆离、饶有趣味的鸟文化和其他民俗现象一样,是活的社会“化石”。鸟文化随着时间发展也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中。
关键词:鸟崇拜;民族审美文化;服饰制度;美在识别
一、 鸟崇拜的产生及文化内涵
1、 鸟崇拜的起源
人们对鸟的崇拜是伴随这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而产生的。“龙凤呈祥”,在中国人祥禽瑞兽的观念中,能与龙相配的大概也就只有凤了把。今所见关于凤的最早文献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记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典礼: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故下文夔高兴的说:“吁!予击石博石,百兽率舞。”
此外较为典型的史例,还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司马迁记载说,“有狨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主契。”今天自然不会有人相信吞下鸟蛋能生出孩子。但从这段动人而又玄妙的故事中不难得出这样的推断,当时的“商”可能是一个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部落发展而来的。
不论关于鸟的神话传说如何的美丽动人,内容如何的千奇百怪,总结起来就只有一层含义,即在史前蛮荒年代的人们便对鸟产生了崇拜和喜爱的情感。开始用鸟来比附现实生活中还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
2、 鸟崇拜的吉祥寓意
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特定的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将某些自然事物或文化事物视做吉祥的观念信仰。这种观念信仰将万事万物加以区别,相信利用某些自然事物或文化事物能规避灾祸、获得吉庆,从而将他们赋予多种表现方式,指引人们趋于吉祥。[1]可以说,这种观念极其产品---吉祥物,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普遍存在。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自然承载起了这种规避灾害邪祟、获得吉庆祥瑞的职能,从而获得了人类向往和祈祝么好生活观念的寓意。而鸟则是最符合这种吉祥观念的现实对象之一。
当人们谈论到鸟崇拜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凤鸟。凤与龙一样,是人们幻想出来的神鸟,被称为“百鸟之王”。随着时代的发展,凤鸟也渐渐成了宣扬太平盛世的祥瑞。凤鸟进入了历代皇室,与象征皇帝的龙相配,成为了象征皇后的神鸟,于是也随即出现了有关凤鸟的高贵吉祥图案。[2]由此可见,人们对凤鸟的崇拜和喜爱,大多是与神学、政治甚至宗教相关的。
凤鸟毕竟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产物,但对鹤(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鸟类)的喜爱则是由于其自身的属性和特征与人们的吉祥祝福观念类似。 鹤为羽族之长,被成为“一品鸟”,鹤的德行和特征大致是:行规步矩、俨然君子;不淫不欲、纯洁自爱;鸣声嘹亮、堪比才俊。故鹤被用以比喻贤能之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龟与鹤还同为长寿之王,所以人常以“鹤寿”、“鹤龄”等为颂人长寿之词。如“松鹤延年”,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之树,鹤亦为象征长寿的动物,松鹤组合在一起,表示祝贺长寿之意,亦称“松鹤长寿”或“鹤寿松龄”。
二、 鸟图案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运用
1、 中国服饰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中国服饰制度产生于何时,众说不一,主流的意见有两种:一是认为产生与黄帝时期,这种说法古代文献较多;二是认为产生于夏,理由是黄帝时期是氏族社会,国家还未成立,亦不会阶级,不可能产生服饰制度。[3]
由于周代分封制的确立,阶级观念的形成,各种等级观念随之产生。周代自中央到地方制度,等级划分非常清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十多个等级。相应的,宫室、服饰、车马、乐舞也都有制度规定。而服饰制度自夏经历商到西周时期已逐步完备。服饰制度在西周十分严格,从天子、百官到庶民,衣服、冠冒、配饰的样式、规格、颜色和纹样等都分等论级。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或与今日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块“精神的布”,古人是用观念去穿的。与文学上的“文以载道”论一样,古代服饰也被封建君主、礼法制度注入了远比服饰本身的实用意义多得多的内容。
其中冕服制,从西周起,经历各个朝代的沿习和演变,一直到清,成为各个朝代帝王服饰的经典样式。
2、 十二章纹与补服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没有使用价值,却有其特定的含义。《书经·益稷篇》说:“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是指将它们画在上衣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六章絺绣,是指绣在下裳 上。关于十二章的含义,有如下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日、月均为圆形,其区别在于圆中饰以鸟代表日,饰以蟾蜍或玉兔代表月。其中以鸟的图案来代表太阳,也是我过古代一种富含深意的文化现象。星辰则以北斗星表示。龙,变化莫测,取其神之意。山,作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作雉形,亦作华丽的鸟,取其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即虎蜼,传说中的一种智兽。虎取其猛,蜼取其智或取其孝,表示王者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就是水草,取其洁,象征水清玉洁之意。火,作火字形,取其明,象征明察秋毫之意。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洁白切能养人之意,象征着济养之德。黼,作金斧形,白刃黑身,取其断割之意,象征君王的果断。黻,作两己相背形,黑青相次,谓君臣相济,见恶改善,同时也取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在这种种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二章纹里贯穿着众多的儒家伦理道德,历代继承不变。服饰图案与自然景象中的天地万物相联系,表明了中华先民认识世界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对自然尊崇、模仿的思想意识基础上的。
唐武则天时,为达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目的,以绣袍赐给文物百官,用形象的动物纹饰,作为官阶职位的标志。“······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等”武则天这套“以物分级”的方式给官服制度灌注了“新鲜的血液”。按文武品级绣各种图案,使文武官员区别开来,服饰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明清两朝朴服的产生准备了条件。endprint
在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服饰的等级制度就更加完备,官服发展到明代,则创立了区别文武官员等级的补子制度,补子就是明清时期在官服的前胸及后缀,用金线或彩丝绣成的图案纹样。补服是明清两代都是最具有特色的装束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明代补子图案大致是: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官服制度,只是略加修改而已。明朝文官的一品官服选择仙鹤,是应为中国文人的道儒情节。仙鹤,自始自终在中国文人心目中蕴含着一种飞升天空的仙家气,是最为接近天空的禽鸟,也是人们心中鸟类的首要代表。而四品云雁的选择,象征着官员行列有序,处事不乱。七品鸂鶒的选择,应是其喜食狐狸的天性,用以隐喻,注入了对官员的期待,应向鸂鶒这样为民除害。
三、 美在识别
透过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发现,服饰作为文化载体,一种文化现象,其服饰的图样都是建立在神话传说、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等中的象征形象。它不仅仅具有穿着保暖的使用价值,关键是在封建社会,它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它以一种人类文明的表象,触及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服饰的辨识上来看,具有非常大的辨识性。光从图案纹样上来说,补服它以鸟纹样的变化,表明官阶。各级官员有按照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以不同的鸟的图案所象征的不同寓意来表达官员所要求的精神品德。历史赋予了“补子“图案种种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思想。它以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来诠释服装,并起到识别民族、身份、地位的作用。以信仰化的精神境界来要求服装的穿着者,使他们时刻处在寓意中,知道自身的责任是人们美好希望和祝福的图案纹样。这也将鸟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联系了起来。
参考文献:
[1] 孙建君.祥禽瑞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34
[2] 孙建君.祥禽瑞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39
[3] 杭间.中国文化精华文库-服饰精华[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作者简介:李焕臣(1988年——),男,汉族,山东泰安市人,在读硕士,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民间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