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4-12-08李雪静
李雪静
(新疆艺术学院思政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民族、宗教因素相对复杂,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新疆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客观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考试时得到了政府相应的政策照顾,即在入高校之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就与汉族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之语言、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时与汉族大学生进入同一就业市场去竞争,竞争力较为缺乏,因此这一现实更需要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
就业能力一词来源于英语“employability”,由于我国学者对这一单词的翻译和理解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存在着不同的表达。[1]有的学者翻译成可雇佣能力,有的学者翻译成就业力,有的学者翻译成就业能力[2]。作为能力的一种,大学生就业能力本身就具备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因而这种能力理应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越专业和相关技能的制约而在更高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共性。
新疆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精神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和自律意识培养。二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汉语水平。四是综合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等。五是求职技巧。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排错能力等。[3]就目前新疆大学生就业实践而言,就业能力是由就业人格、社会兼容度和准职业形象三个方面构成。从理论层面上大致构建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框架,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建构(见图一)。
图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建构[4]
新疆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处于优势而在人才资源方面则处于劣势。新疆大学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后备军,是新疆未来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社会的骨干,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是合理配置新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新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2011年自治区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通报得知,2011年全区共有高校毕业生66698人,较2010年新增821人。其中男性毕业生3055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5.8%,女性毕业生3614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4.2%,少数民族毕业生2299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4.5%;博士研究生16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24%,硕士研究生33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7%,本科毕业生2993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88%,大专(高职)毕业生3328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91%。
(一)新疆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调研小组分别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新疆大学500份、新疆师范大学500份、喀什师范学院500份,在共计1500份调查问卷中,据统计结果显示:
表一 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最大的优势
表二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最大的差距
?
表三 少数民族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
表四 是否愿意自己创业或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表五 未就业的原因
表六 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35.2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勤奋好学是少数民族学生最大的优势,而34.12%的毕业大学生认为团结互助是最大的优势(见表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与汉族学生相比汉语水平是最大的差距占到66.44%,认为少数民族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的占50.98%(见表二、表三)。汉语作为一种工具和技能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就业意识淡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5]
2.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6]
3.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7]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三、对策和建议
新疆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能否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关乎新疆稳定的大局,同时是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影响党长期执政的头等大事。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从大学生行为、高校行为、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四个层面提出合理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的方式和可行性办法。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8]时至今日,在很多毕业生心目中,就业依然倾向于一、二线城市,争相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在这种观念的背后,隐藏的是“职业分三六九等”、“劳动有高低贵贱”等陈腐思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切实转变新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缓解新疆大学生就业难至关重要。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新疆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2)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如今竞争社会环境下,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的合作技巧。让新疆民族地区学生明白诚信与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诚信协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建立以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无私奉献。团队成员因此而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本质是共同奉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不分彼此,共同奉献。
3.职业生涯规划
其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突破主客观条件以及内外环境的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其中,“衡外情”是指了解人才市场上的职业分布,职业的稳定性、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优缺点,以及对就业地域的选择等。而“量己力”是指职业规划要结合自身情况,包括自己的客观条件,如专业、家庭情况、年龄、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爱好;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就业过程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等。只有对外界因素和自身情况有正确、客观的了解与评估,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服务新疆民族地区的意识。明确新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应有责任和使命,从而增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捕捉西部大开发的最新动态,更深刻地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主流,从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自觉性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意识
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活的愿望、态度、目标、理想、信念等。调查发现一些新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上面是有偏差的,其表现同内地院校大学生一样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脱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首先,帮助大学生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主动性。准确的就业定位,提高就业能力与职业的匹配性。其次,应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正确看待待业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意识,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
3.培养创业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因此应培养创业精神,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指导和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优惠。
4.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新疆高校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根据新疆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对学生从业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接近贴近新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实际,真正让学生掌握到本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新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未来职业的工作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应先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罗列出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自己比较薄弱的。明确自己未来就业以及所从事的的岗位中需要哪些能力,自己需要重点加强哪些能力的培养。
5.注重培养大学生奋进、自立、自信、创造的现代学习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求职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内在品质。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等几个方面。职业素养其实质就是职业内在的规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高素质人才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科技的学习、研究对民族地区是生产性投资,对个体是生存性投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应教育大学生,树立适应新时代的学习理念,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6.加强和改进预科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提高汉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顺畅的意思表达基础上,增进人际间的交往;有利于其自身融入所在团队、培育协作精神;在团队中正确意见的流利表达,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意见领袖和组织的领导者。意见领袖、组织领导地位的确立,客观上又需其不断开拓思路新境界、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7.因材施教,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般学习成绩提高缓慢。新疆高校应该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特殊教育方法。如汉语言困难的学生,应与汉语言能力强的学生交叉分配宿舍,为他们创造用汉语交流的环境。在课程开设方面,有些民族语言专业的学生喜欢的公共选修课,应为他们单独开设,以提高学习效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应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对那些专业知识特别是理科基础差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教学方式。因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为依据才能获得高效。教学应遵循“准备性原则”,即“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应使学生感到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9]。为此可考虑实行“小班阶段考核补课法”进行强化教学,即水平相同的学生编在同一班级,为他们单独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法与教学时间。当他们经过考核,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时再回到原来的班级学习。按“量力性原则”进行教学,可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寻找最佳方法是以符合他们水平的教学内容,以“小步子学习法”进行教学,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看到真实希望之所在。大学生能否高质量地毕业,并不完全在于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科学,是否高效。在美国,许多州立大学不进行入学考试,只进行分班考试;对学生按照不同水平施教,但是每门课最后的结业考试标准是相同的,无论是谁,达不到绝不允许毕业。这可以成为我们的参考。
(三)企业应打造良好用人平台
1.就业实习一体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其职业能力
就业实习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建校园内部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和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一体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和就业技能。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除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含了求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大部分。求职能力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用人单位聘用条件的能力,即获得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能力,主要指维持自己所获工作的能力以及为寻求更好职业发展的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就业竞争意识,重视自身求职能力和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更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求职和就业。
2.增强科研项目单位和骨干企业吸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想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有岗位。而岗位提供的关键是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加,因此为了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自治区政府在一方面应该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从内部挖掘潜力,锻炼好自己的“内功”,只要全区的经济规模上去了,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就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自然迎刃而解。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高等院校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要加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四)政府要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
1.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
根据费尔普斯的职业搜索理论,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时,大学生的搜索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不对称,企业和劳动者往往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使得求职和雇佣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了降低大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成本,提高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及时更新和整理统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信息,建立人才信息库,做好企业和高校的中介服务,科学整理统计数据,为今后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的指导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就业政策
自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来,各省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力促大学生就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政策:一、认真落实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二、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三、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四、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的各项就业的政策。做到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措施到位。
3.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8号)和《关于开展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总结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313号)要求,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各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加强就业见习跟踪服务和督查工作,力争见习人员见习期满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4.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对创业经营的扶持力度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开办高新技术公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解决大学生创业需要的诸多方面的问题。
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不仅仅是关系到新疆高校生存发展的声誉问题,更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合理配置、新疆各民族的团结、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是新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事。
[1][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41.
[3]高娃.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71.
[5][6][7]綦群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64-167.
[8]孟玮.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9]宫箭.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