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间盘突出症术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的临床分析

2014-12-08秦晓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4期
关键词:腰间盘直腿棘突

秦晓彬

腰间盘突出症术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的临床分析

秦晓彬

目的 研究腰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复发及对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症状进行分析。方法 2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进行腰间盘切除术, 观察患者疗效并分析术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症状。结果 16个新发髓核突出椎间隙存在不同程度狭窄, 1例患者伴有腰椎失稳并椎体滑脱、3例患者伴有髓核脱出, 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患者在治疗后显效6例(30%), 有效10例(50%), 无效4例(20%),总有效为16例(80%)。结论 临床应针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复发。

腰间盘突出;间隙髓核突出;临床分析

在脊柱外科的临床研究中, 腰间盘突出是常见的病症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其中以中年以上患者的发病率为最高, 一般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腰椎管内组织长期受压等因素有关, 导致无菌性的慢性炎症[1]。当前,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 临床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的情况逐渐增多[1], 本文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邻近髓核突出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接收治疗的2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4例、女6例;患者初次手术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42.3±2.2)岁;再次手术年龄26~58岁, 平均年龄(43.8±3.5)岁;上次手术后缓解期1.3~9.6年, 平均术后缓解期(3.2±1.1)年;两次手术的间隔为0.9~10.0年, 平均两次手术的间隔(2.5±0.6)年。所有患者经诊断均出现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患者既往手术在本院实施的有12例, 外院8例;患者既往手术的MRI检查结果为:L3~4突出、L4~5突出、L5~S1突出患者5例;L3~4及L4~5突出患者4例;L4~5突出及L5~S1突出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小便障碍及行走不便。在本院实施首次手术的患者, 其首次发病的症状与本次发病的症状基本相同,都表现为不断加重的下腰部疼痛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 并且患者的病程多数超过3年, 在本院实施首次手术的12例患者中有7例病程超过3年。20例患者中8例有明确的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但下肢麻木的患者仅2例;5例患者伴有间隙性跛行;3例患者腰部活动受限;4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6例受损神经支配区肌力减退;7例棘突或棘突旁压痛及放射痛。腰椎前凸或后凸、小腿或足背皮肤痛觉减少或消失。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取俯卧位。保护易受到压迫的部位。在C型壁X线机透视下, 定位体表标志, 取后正中入路切开, 充分暴露椎板, 从椎板向头尾侧椎板骨膜下剥离椎旁肌, 显露病变间隙[2]。术中椎间融合器为肾形椎体间融合器, 术中切除的椎间盘组织送病理检查, 同时留置一根引流管, 术后72 h后拔出。常规应用抗生素、激素及脱水剂, 在术后10~12 d给患者佩戴软腰围并下床活动。

1.3 疗效标准 患者的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 并以此为疗效评价的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影像检查可见突出间盘回纳, 直腿抬高不低于8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的消失, 影像检查可见突出间盘基本回纳, 直腿抬高不低于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 影像检查可见突出间盘没有回纳[2]。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患者腰椎前凸或后凸的程度明显比术前有改善, 患者初次手术间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16个新发髓核突出椎间隙存在不同程度狭窄, 1例患者伴有腰椎失稳并椎体滑脱、3例患者伴有髓核脱出, 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患者在治疗后显效6例(30%), 有效10例(50%), 无效4例(20%),总有效为16例(80%)。对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随访, 患者的康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目前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的临床分析研究较少, 经研究资料表明腰椎间盘切除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从患者本次发病及其初次发病的临床症状比较中, 不难发现患者两次发病时都有下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并且这种疼痛表现为进行性的加重, 再次发病时具有病程短、程度重的特点, 并且再次发病时并发的下肢感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相比于初次发病的次数更多。而在体征比较方面, 再次发病时腰椎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幅度、受损神经支配区肌力减退、棘突或棘突旁压痛及放射痛等体征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初次发病[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间隙为 L4~5及L5~S1间隙, 这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2]。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 L4~5及L5~S1间隙承受的负荷最大, 最容易发生退变或突出。在L4~5及L5~S1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后, 相应节段的运动发生了改变, 椎间隙变窄, 小关节增生或肥大, 导致应力向头端集中, 使相邻的头端间隙椎间盘发生退变突出[3]。

目前对腰间盘突出症术后邻近间隙髓核突出的患者是否再行手术及是否需要进行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尚无研究报告, 临床应针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复发。

[1] 孙俊.CT引导下经皮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7):33-35.

[2] 徐文科, 刘立华, 袁庆杰, 等.CT导引下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当代医学, 2012, 18(6):86-87.

[3] 邓安波.下腰痛病因探讨.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 30(6): 740.

2014-08-20]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骨三科

猜你喜欢

腰间盘直腿棘突
手术与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加强膝盖锻炼 提高耐寒能力
为什么医生让“直腿抬高”
加强膝盖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搓腰
——壮肾
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78例疗效观察
直腿坐强腰肾
中药附子汤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