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浅见
2014-12-08赵力遥
赵力遥
[摘要]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民族教育发展给予支持;在教育投入体制、投入方式、投入渠道、投入比例等方面采用特殊政策,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以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主线,以扶贫助学和控辍保学为切入点,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度和优质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地教育部门全面落实《教育法》,调整学校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师培训交流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教育内部管理,闯出了一条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来看,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把工作重心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上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地方教育的快速、健康、协调、均衡发展。本文就如何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商讨。
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
少数民族贫困县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艰难。一是县级财政无法保证教育投入。贫困县财政收入微薄,除保障教师工资外能投入到教育上的资金相当有限,教育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二是学校办学条件艰难。其宿舍、专用教学用房紧缺,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周转房严重不足等问题凸显。三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教学专业设备配备不齐全,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而且乡镇中心完小以下的学校几乎没有运动场地。四是生均公用经费入不敷出,无法满足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是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首先考虑的是城镇学校,这导致了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充足,偏远山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短缺。二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校很难留住优秀教师,从而使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形成薄弱学校。三是由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进而造成一部分家长把子女送进城镇学校就读,形成城镇学校生源逐年增加,薄弱学校学生逐年减少,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中小学布局调整隐藏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所要承担的额外教育成本,如交通费、伙食费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够完善,相关生活教师、校医、保安都无法配备,学校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寄宿生生活补助没有改变,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从而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二是寄宿生陡增,又都是低龄儿童,他们洗衣、吃饭、生活、生病都要教师帮忙,这使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加重了负担。四是交通安全和接送学生难度大。调整后,山区学校无通勤车,孩子上学翻山越岭,远的要走上十几公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五是学生寄宿造成家庭教育缺失,过小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很不适应,过早失去亲情关怀使他们在情感、心理上易出现问题。六是学校撤并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校舍无人管理,逐渐破损,校舍资产被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七是通过前几年部分试点学校布局调整前后学生人数对比看,都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减少现象。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生活质量偏低。一是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如乡村优秀教师流动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优秀教师流动到县城学校,这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的区域性失衡。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培训需求不断增长,加之大部分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督导力度不大,也没有建立起培训过程的跟踪机制,导致教师培训实效不大。三是由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致使教帅队伍不稳定。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存在一定困难。一是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寄宿生逐年增加,部分学校食堂、餐厅无法满足寄宿学生的就餐需要。二是寄宿制学校没有医疗设备和校医,没有能力应对突发疾病和各种传染病。三是学生宿舍用火炉取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寄宿制学校校医、门卫、保安等人员空缺,必要的安全措施无法保证。
二、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民族教育发展给予支持,尤其是教育投入尽可能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对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教育投入体制、投入方式、投入渠道、投入比例等方面采用特殊政策,有效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县义务教育的发展。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一是鉴于少数民族贫困县财政收入少,上级部门应考虑其自筹资金难以落实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县级自筹比例。二是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为了使更多的农民家庭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享受更充分的生活补助,保障学生在校生活所需最低生活标准,可以参照西北地区的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县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补员力度,保持“进退”平衡。按照学科结构,在分配“特岗”教师时予以照顾,同时适量增加每年县里公开招聘的新教师名额。二是以人为本,改善条件,稳定山区教师。提高边远山区教师津贴,用足够的经济待遇作保障,在稳定农村边远山区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吸引新教师。改善山区学校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用环境留人。三是培养双语教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担任教学工作,并有少数民族背景和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教师,应视为紧缺、重要的教师资源,并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这些教师发挥其重要作用。
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建立乡镇教育园区。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力争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一是对全县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再做慎重考虑,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不能大撤大并。二是稳步实施,充分考虑个别乡镇管辖面积大、交通不便等地域因素和民族、民情等问题,不搞“一刀切”,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三是要按照集中办高中、规模办完中、大力办职中、全力办中心的原则,保留相对集中的完小,留足留好教学点、合理布局教学点,调整好学校布局。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二是全面提高,科学发展。坚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扶弱”与“培优”并重,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内涵,办出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师资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学校,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以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主线,均衡提高义务教育硬件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人口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生人数正在逐年减少,使学校生源严重不足,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育效果的低下。因此,要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机结合,从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生生源分布的实际出发,采取并校、合班、办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逐步对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以县城为重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势教育集中发展。
以扶贫助学和控辍保学为切入点,均衡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坚持“两基”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有效措施,思想不松,机构不撤,投入不减,工作不停,落实好政府、学校、教师、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强化政府和学校“控流保学”的双线责任制,持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有效的新举措,努力取得新成效。同时,为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实施特困家庭子女就学救助工程列为“为全县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建立扶困助学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好国家惠民政策,积极做好应、历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加大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特困生的救助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教育发展基金会、投资助学基金会、商联民营企业家等救助基金会的助学基金,建立扶贫助学救助长效机制,扩大偏远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面,确保家庭贫困学生持续受益这项教育惠民政策,顺利完成学业。
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以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适龄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重点,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人学。各校不以任何形式设置重点班、实验班或按考试成绩分班排座,对初中新生实行“阳光分班”。一是认真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不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严格执行各项作息制度,把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控制在规定要求之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建立教育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作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减免杂费、助学金资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积极争取各类教育专项资金。逐步健全中小学预算制度,提高预算质量。不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师资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学校,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强化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调动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有效提升各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四是以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带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认真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全覆盖”项日工作,确保每个教学点开好以前没有条件开设的课程。
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师资水平。为破解农村教师紧缺、老龄化严重等难题,在合理配置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探索。一是“管”。实行教师实名制编制管理,并向农村学校倾斜;严格教师岗位管理,规范请假、病休等手续;严格教师调动管理,实行合理流动,确保农村学校师资充足。二是“补”。适当增加每年引进或招录专任教师计划,充实体、音、美、英语等专业教师和理化生实验教师;每年招聘适量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补充到高中,逐步解决高中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三是“激”。教育系统的绩效工资应向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倾斜,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农村边远学校教师优先。四是“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及县内外课堂教学交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网络培训为辅助、专项培训为重点、骨干教师培训为引领,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五是“支”。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学期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把高水平的培训服务送到基层薄弱学校,积极传播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名师与基层薄弱学校教师建立广泛联系,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六是“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称政策,转变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坚持“按需设岗、按编聘用、按岗取酬”和“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逐步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岗位管理与教师聘任机制,让教师在一种紧迫感、危机感中创造性地工作。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是注重特色办学。鼓励全县各类学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凭借自身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学生的成长留出空间,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二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构建县、基地、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为广大农村教师搭建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广泛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坚持向管理要质量,以常规检查指导为手段,以教研为依托,以片区督导评估为导向,强化地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对中小学加强督导评估,调动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有效提升各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均衡化不等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同步化。正确认识农村村小和教学点的作用,慎重对待村小和教学点的撤留问题。在偏僻比赛、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学点还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从教育教学方面讲,教学点的特点主要在于学校和班级规模小,很多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法;从学生生活方面讲,教学点确实有助于解决学生上学困难。因此,村小和教学点仍是当前一种符合大多数农村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需要改善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为山区、边远地区儿童接受基础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责任编辑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