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中日关系的曲折需要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
2014-12-08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章百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较为困难时期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最近,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加上几天前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显得格外紧张。这两件事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使近年来中日关系走下坡路的趋势变得十分惹眼。
中日关系很重要,但又是一种难于处理的关系。说中日关系很重要,是因为中日两国是近邻,是亚洲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两国各自的方方面面,而且关系亚洲的前途,关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说中日关系难于处理,其明显的原因是自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略扩张,中日之间发生了两场战争,给两国关系造成巨大创伤,这一伤口至今未能完全愈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日两国在各自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要把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你死我活的搏弈转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总体上双赢的关系并不容易。
自近代以来,中日双方实力的消长和国际地位的转换对中日两国国民的情感和心理有着非常复杂的影响。在西方列强侵入亚洲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第一强国,而此后日本则超越了中国,但日本的大国梦却由于其错误地选择了侵略扩张道路而遭到重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国获得了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尽管那时中国仍处于贫困落后之中。战败的日本在全球冷战背景下,虽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政治大国的夙愿再难实现。近几年,中日竞争态势出现了新变化,中国虽在现代化总体水平上仍与日本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尽管现在中日两国各自都面临着不小的国内问题,但中国的发展势头仍盛于日本。这种竞争态势的变化影响着两国民众的心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
钓鱼岛问题和参拜问题都不是新的,其再次凸显是以上述历史和现状为背景的,因此在短期内都很难彻底解决。当前,要加强管控,防止这两个事件带来的冲击导致中日关系长期恶化。钓鱼岛问题双方都要防止“擦枪走火”。对参拜问题,中国要开展坚决的说理斗争,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从各方面向安倍政府施加压力。然而,最根本的是要使日本懂得,必须正视历史,勇于承担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回避历史责任。只有如此,日本才能与那些曾经遭受其侵略的国家真正实现历史性的和解。
从长期看,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中日两国如何结束历史、开辟未来,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需要一种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
中国人爱强调以史为鉴。过去,周恩来总理常说“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当时,这主要是指日本侵华之事,说明中日之间不应再发生战争,而应和平友好。从那时起,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史为鉴的内容已经大大丰富了。在新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史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对现实有所启迪的经验呢?我想谈这样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发展中日关系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当时中苏关系是第一位的,双方是同盟;中美关系是第二位的,双方是对手;第三位的恐怕就是日本,比较难说是因为当时还有印度,中印关系也很重要。与日本和印度的关系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是中国的邻国,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斗争、特别是对美斗争中发展与它们的关系具有战略意义。但日本和印度又有所不同,印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争取中日建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高瞻远瞩,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中日友好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中日建交。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由于日本与台湾签订了“和约”,中日建交面临极大的障碍。但中国领导人始终把建立正常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目标。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倾注了大量心血,采取“以民促官”的办法,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善意。如遣返日本侨民、开展中日民间贸易等等。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一度发展很快,中国领导人曾设想中日会很快建交,率先实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突破。此后,由于岸信介上台,日本右转,这一设想并未如期实现。但是,对日本民间的友好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始终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重视。正是这种一点一滴的努力,使得中日官方关系陷于冷淡和停顿的时期,日本国内主张中日友好的力量能够不断发展,在促成中日建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以史为鉴、坚持发展中日友好并行不悖。要求日本正视侵略责任是中国发展中日关系时坚持的一条原则。从新中国对日交往的历史来看,前者并非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是相辅相成的。促使日本人正视历史是一个思想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对日本民族来说并非易事。如以此为前提,对日关系将难有作为。对日本一些右翼政治势力否定侵略战争罪行、否定以人类良知作出的正义裁决的行径必须进行斗争,但对日本民众则必须予以善意引导。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善于择机由最高层施放善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中日关系处在困难之中,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始终强调中日友好的重要性,赢得了日本民众的尊重与信任。同时,中国还有以廖承志为首的一批“知日派”与日本官方和民间人士保持密切接触,日本也有一批有识之士热心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这对于针对日本特点开展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在中日关系较为友好的时期,或日本民众对中日友好比较有信心之时,日本国内反思历史的主张较易发声,也较易为舆论和公众所接受。反之,则保守的右翼宣传就会大行其道,这对于中日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很不利的。
总的来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充满曲折,但并非没有比较顺利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历经二十多年,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72年中日建交至今的四十多年中,前二十来年双方关系的发展是比较顺利的,特别在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后两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此后一段,中日关系总体稳定但偶有磨擦。不过,最近几年中日矛盾又比较突出。从历史角度看,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和友好合作来之不易。在此期间,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但事实表明它是可以克服的,不致影响大局。
中国要发展,日本也要发展。中日关系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双方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磨合以实现彼此理想的兼容,这需要两国间不同层次的交流和探讨,需要各自进行深入思考。历史上发生过的那种悲剧式的碰撞,其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中日关系的发展会有曲折,其实中国与任何大国关系发展也同样是曲折的。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需要战略,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