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合作,实施精准扶贫
——江西吉安县两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合作社调查
2014-12-07王秋萍欧阳和德郭小霁
□王秋萍 欧阳和德 郭小霁
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引导留守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发展自己的产业?如何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特困家庭发展产业以实施精准扶贫?吉安县积极引导贫困村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并以产业合作社形式进行积极的精准扶贫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干部带头示范:永阳镇江南村生态产业合作社
永阳镇江南村367 户1379 人,耕地面积1230 亩,没有一分山地,也没有水面资源。过去,这个村只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差了一大截,其中年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的贫困户有67户28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经济发展的落后,也导致全村各项工作的落后。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硬化路,村庄面貌“脏乱差”,干部群众情绪低落,缺失脱贫致富的信心。2011年,江南村被列为永阳镇的贫困村,也是全县108个贫困村之一。
为抓住脱贫致富的机遇,近年来他们发展起蜜柚、麒麟瓜、肉牛等产业,并通过产业合作社共吸纳贫困户22户,占全村贫困户的近1/3,平均每户贫困户从产业合作中增收5000 余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配好精干班子。为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永阳镇党委、政府调整了村两委班子,把多年在外创业的致富能人胡乾元请回来担任村支部书记。随后,村民又选举出年纪轻、魄力足的女强人肖珠兰担任村主任,同时吸收一名身有残疾、但有工作热情的贫困对象为村干部。在这个新班子的带领下,他们利用扶贫机遇,顶着部分群众的压力,大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几年下来,村里各项工作排在全镇数一数二,连续获得全镇综合考评一等奖、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二是选准优势产业。“没有富民产业的先进算不得先进”,村两委干部把更多心思放在发展扶贫产业上。在保持肉牛养殖的基础上,他们根据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大片抛荒的村情,结合全市重点发展的六个高效优势产业战略,选择了发展蜜柚产业。为推动土地流转,他们挨家挨户到所涉及的农户家里做宣传思想工作,花大力气腾出了200 亩耕地。同时,考虑到蜜柚产业周期需要五到十年,为兼顾“短、平、快”致富,今年又引进了安福“麒麟瓜”栽种,让群众快速受益。为引导群众树立发展信心,他们还多次组织村民到吉水学习蜜柚种植,到安福学习麒麟瓜种植,并聘请了蜜柚种植专家为技术顾问。
三是成立产业组织。成立了“江南产业合作社”,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制订正式章程,明确各项制度,特别规定财务管理由理事会负责,定期公开,村报账员负责合作社会计,社员代表负责出纳。干部在合作社分中工负责服务,但不取额外报酬,年底按股金分红,一视同仁。
四是干部带头服务。“风险由村干部来担,烂帽子由村干部来戴”,干部的担当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干部率先带头认股,村民则或以土地入股(每亩年租金200 斤稻谷,租期20年),或以资金入股。在干部的带动下,全村共募得股份100 股,资金30万元。
从2011年春栽种蜜柚至今,由于管理到位,该村蜜柚长势为全县最好,今年部分已挂果,而且个大体圆。预计5年后亩产可达1万斤,按保守预测每斤价格1元,亩纯收入可在1万元左右,200 亩收入可达百万元。而10亩“麒麟瓜”由于采用大棚栽种技术,当年就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平均每亩纯收入可达5000元。为推介本村农产品,江南村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吉安江南产业网”。下一步,他们准备在蜜柚、麒麟瓜两个产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利用扶贫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蜜柚、麒麟瓜两个主导产业规模,并根据村情和村民各自实际,引导发展葡萄、果蔬、养鱼等生态农业,形成立体发展综合体,覆盖全部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为帮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因户施策,实施精准扶贫。村民肖正辉父母都患有严重疾病,妻子是聋哑人,自己早年在外打工致残,一家人发展无望,生活艰难。可贵的是,肖正辉身残志坚,致富心切。村干部帮助他获得扶贫担保贷款10万元,全部用于投入蜜柚和麒麟瓜种植,并安排他负责日常管理。在看到肖正辉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后,村民非常信任他,还选举他为村治保主任。预计肖正辉今年收入可达2万余元,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彭哇自然村村民彭会珠,今年58岁,儿子因为智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她本人又曾经患有精神疾病,只具有轻微劳动能力,全家全部财产加起来不足1万元,几乎是家徒四壁,是全村最困难的家庭之一。面对这样一户几乎完全脱贫无望的贫困家庭,村干
部没有放弃。今年6月,书记胡乾元以自己的花生加工厂担保,向
银行贷款1万元,亲自帮助联系购买了一头品相好的小牛让她喂养,帮助她建起了一
个牛圈,每一笔开支都替她管理。如今,这头小牛长势良好。
按照预期,今年彭会珠将获利4000元左右,这将是她人生中第一笔最大的收入。
二、能人带动致富:油田镇七里村苗木专业合作社
油田镇七里村属于“十二五”贫困村,全村1156 人,耕地面积1644 亩,山地2万亩,是个典型的贫困山区村。全村贫困户40 户179 人,贫困发生率15%。
七里村有部分村民来自浙江移民,“吃苦耐劳、敢于创新”是他们的品格。村民徐能是移民群众中的代表,1968年生的他善于经营,种植苗木已有30 余年。在村干部的组织引导下,以徐能为带路人,村干部首先加入,成立了“七里苗木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苗木有桂花、红叶石兰、花梨、樟、红心杉、荷、湿地松、油茶。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为:合作社供给种子,社员育苗,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统一收购出售。
七里苗木专业合作社至今会员发展到40 个,其中32 户为在册贫困户,覆盖率达到80%。每户每年收入约6000—10000元,即“1 亩苗木抵4 亩稻”,扶贫效果明显。
贫困户王玄清,自己年纪已大(60岁),儿子因病死亡,收入只靠种4亩水稻,生活十分艰难。两年前他加入合作社,他种植了1 亩苗木,年均收入6000 余元。如今他盖起了新房,收入达到了全村中等水平;贫困户胡有香,55 岁,丈夫患精神病,曾经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两年前加入合作社,种植了1 亩苗木,年收入7000余元,正在稳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