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2014-12-07赵少波
燕 鹏 赵少波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燕 鹏 赵少波
(山西中医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619)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是被动运动、伸展运动及抗阻运动三种康复运动的结合。总结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经验可知,这三种医疗体育运动的训练方法和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部分专项训练方法十分相似。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既能促进运动创伤康复,又能有效预防运动创伤,提升运动能力。它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操作简单方便,可对人体多个部位进行专项的功能训练。
被动伸展;抗阻;功能训练;方法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主要指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外展、外旋或者外翻以后实施的抗阻内收、内翻及内旋运动,由于其不断地往复,能够促使韧带、关节及肌肉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并且由于其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训练方法多样,可设置很多种类的外力,故康复保健人员或者教练员必须掌握简单的运动训练学知识、运动解剖学知识及运动器械使用方面的知识,才可能正确掌握机体不同部位的训练方法。
1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的特点及作用
1.1 特点
1.1.1 能够对肢体的内翻、内旋及内收,韧带的拉伸产生良好的作用,但不会对外展肌群产生作用。如:人体手指的踝关节只能作伸屈运动,而髋关节、肘关节则能够作内、外旋转运动。所有的肢体伸展运动中都多多少少伴随旋、翻运动,从理论上来说都可实施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1]。
1.1.2 被动伸展运动的表现特点为在远端肢体和机体躯干较远的地方进行运动,但抗阻功能训练在远端肢体与机体躯干十分接近。但二者都是以近端肢体与远端肢体间相互连接的关节作为圆心进行的。
1.1.3 肌肉的向心、离心工作会直接引起远端肢体的内屈、伸展。
1.2 作用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的专项针对性作用很强,可以有效提升关节肢体内翻、内旋及内收方向的负荷力量、运动功能,增大关节屈曲运动的开合角度。可用来预防运动创伤,且具有一定的医疗康复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发挥牵引挛缩肌肉、韧带,消除肌肉痉挛,帮助关节恢复活动幅度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拉伸强健韧带、提升肌力、提高关节活动承受力,进一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运动创伤的发生概率[2]。
2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的原理及分类
2.1 原理
首先,被动伸展运动主要以近端肢体、关节作为支点,保持稳定,再以远端肢体作为可动体,并将远端肢体的顶端当作受力端,促使内翻、内旋及内收等内屈力低于外翻、外旋及外展等各种外力,确保远端肢体充分伸展。可固定近端的肢体,调控外力强度,将与之相连的关节当作支点,并设置相应的助力支持,确保机体的韧带、肌肉及关节充分展开[3]。
其次,抗阻内收的功能训练原理和被动伸展运动相似,不同的是其肢体内翻、内旋及内收等内屈力高于外翻、外旋及外展等各种外力进行一系列内屈运动。外力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既能用砂袋、弹簧、哑铃、橡皮筋及实心球、肋木等各种外力训练;又能借助自身重量训练,训练之后,肢体往复的动作应力会达到关节最大活动力度,并且慢慢抗阻外力会增加[4]。
2.2 分类
2.2.1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可以用在肢体的颈部、肘部、肩部、腰部、踝部、足部、腕部、指部、腿部等各个部位。根据固定肢体的器械及物体种类进行分类,虽然对肢体哪个部位实施被动、伸展抗阻功能训练,使用的器械、负重种类大相径庭。但都存在一个相同点即:均需要固定肢体近端关节,在确保近端关节稳定的条件下开展功能训练。稳定肢体需用固定类型的器材,而实施被动、伸展抗阻功能训练所用的固定类型器材有:滚栓、绳带及床椅等工具进行外力固定,同时借助受训练本人自己的力量进行固定[5]。
2.2.2根据肢体运动形式进行分类,主要从肢体内、外翻,内、外旋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按照肢体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实际上揭示了肢体运动的实质原理,可以很好地利用运动解剖学原理进行训练。
2.2.3 依据被伸展肢体的负重物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弹性拉力类型、综合器械辅助类型、重物重力类型及人工辅助类型等[6]。
2.2.4根据肢体训练的具体部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颈部、肘部、肩部、腰部、踝部、足部、腕部、指部、腿部等各个部位。在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通常借助肢体运动形式指导训练方法来进行分类,这样的话能进一步确定需要被训练的部位,是韧带、关节还是肌肉。并且可以用上述几种分类方法指导相关器材的准备与场地的布置。
3 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的方法
3.1 竖脊肌
接受训练的人员需要在训练床上面保持侧卧状态,其腿部需用带子固定,腰部以上部位顺着床边沿固定。将附加重力或者上身的重力当作外力,朝着外力方向侧弯,促使竖脊肌别动充分伸展,再通过受训练本人向着另一侧主动抗阻,开展往复抗阻训练。训练过程中,通常是向着受力方向一侧弯曲,停留约(5~10)s,与此同时向着另一侧侧弯停留约(3~5)s[7]。当竖脊肌主动抗阻并恢复至竖脊肌主动伸展时,竖脊肌开始保持有抵抗的缓慢型伸展运动,通常一组为(5~10)次的往复动作,(5~10)组是一个训练单元。
3.2 膝关节训练
3.2.1膝关节、大腿后肌群肌肉
接受训练的人员在训练床上面保持俯卧状态,臀部、大腿部位需要用带子固定在训练床上面,膝部要露出床边沿,踝跟部位拴套橡胶绳,借助橡胶绳的拉力固定,顺着腿部方向伸展约45度,促使腿部与小腿部位在拉力作用下被动伸展。进行来回几次的抗阻训练之后,伸展停留(5~10)s左右,而屈曲停留(3~5)s左右,若屈曲还原成伸展,小腿需要进行有抵抗的缓慢伸展运动,通常一组为(5~10)次的往复动作,(5~10)组成一个训练单元。
3.2.2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大腿内侧肌群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大腿内侧肌群属于双向内、外旋类型。接受训练的人坐在床上,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放置在床边沿外部,左右膝关节需要分开,并且和肩部保持同等宽度[8]。分别在左小腿、右小腿的腿踝腕部位拴套一根橡胶带,和地面保持平行,向右或者左方向设置拉力固定点。在牵拉拉力作用下,促使左膝关节、右膝关节与小腿外旋,大腿可能发生内旋,再通过训练小腿、膝关节内、外旋进行不断的抗阻训练。训练过程中,同上内旋(3~5)s,外旋(5~10)s,从内旋恢复至外旋的过程中,小腿需要开展有抵抗的慢速外旋活动,将每隔(5~10)次的往复动作定义为一组,将(5~10)组定义为一个训练单元。
3.2.3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大腿内侧肌群
这种训练方法又可称作“双向内、外旋类型”。接受训练的人坐在床上,膝关节处于床边缘外,小腿保持下垂状态,左膝盖与右膝盖的分开程度和肩部同宽,同时固定左膝盖、右膝盖,固定左膝盖关节、右膝盖关节的辅助器械可发挥助力支撑的功能。用一条橡胶带拴套在受训练者的腿踝脚腕位置,需要留一定的拉伸距离。在训练过程中,受训练者需要尽最大限度克服橡胶带子的拉力作用而让两种脚分开[9]。确保左膝关节、右膝关节和小腿进行充分内旋,而此时大腿可能有出现相应的外旋,由受训练者自己开始重复性的抗阻训练。整个训练过程中,内旋时间为(5~10)s,外旋时间为(3~5)s,当从外旋状态恢复至内旋状态时,小腿需同步做有一定抵抗性慢速内旋运动,通常(5~10)次的往复动作是一组,而(5~10)组是一个整体性的训练单元。受训练者的阻力设定,内、外旋旋转时间、往复次数主要由指导训练的教练员决定。
3.3 踝关节训练
3.3.1内侧副韧带、胫骨肌以及踝关节
实施训练的人员脚部着地,小腿外侧和脚跟部需要固定在柱子上面,脚的中上方部位需要拴套一根橡胶绳,这根绳子的拉力固定方式向即足部外旋方向,和脚保持平行[10]。让脚部的中前位置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被动旋转,接受训练的人员实施内翻、外翻的往复性抗阻训练。训练过程中,外翻停留时间达到(5~10)s,内旋为(3~5)s,当从内旋恢复至外旋动作时,足踝部位需要维持有抵抗的慢速外旋活动。(5~10)次重复性动作为1组,(5~10)组为1个训练周期。
3.3.2外侧副韧带、腓骨肌以及踝关节
外侧副韧带的被动伸展主要是指内翻、内旋,而抗阻主要是指外翻、外旋,腓骨肌主要指外翻肌、外旋肌。接受训练的人员小腿内侧、足底部需要同时固定在柱子上,确保足底部着地起到助力支撑的效果。足中前方用橡胶绳子拴套,橡胶绳子的拉力固定方向即为足部内旋方向,其和足部处于同一条平行线上,促使足中前部位在一定的拉力作用下作被动内旋动作。接受训练的人员需实施外旋-内旋,外翻-内翻的往复抗阻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外翻与外旋保持(3~5)s,而内翻与内旋保持(5~10)s,当外翻以及外旋动作恢复至内旋、内翻动作时,足踝部位需要开始作有抵抗性的慢速外旋动作。通常(5~10)次的重复动作时一个组,而(5~10)个组则是一个训练小单元[11]。受训练的运动时间、阻力设定以及往复次数主要由教练指导员制定的训练计划决定。
3.3.3踝关节
实施训练的人员要在训练床上面保持仰卧状态,脚踝部露出床沿,膝盖部位用带子固定在训练床上面,脚尖部位用拴套橡胶带固定,橡胶带的拉力方向和腿部伸展方向呈45度夹角。脚踝部在拉力作用下被动拉伸,训练者本人的背部曲向一侧进行来回往复的抗阻训练。在训练时背伸展时间约(5~10)s,背部屈曲时间约为(3~5)s,当背部屈曲动作恢复至背部伸展动作时,脚踝部位应该实施有抵抗的慢速背伸运动。(5~10)次重复性动作为1组,(5~10)组为1个训练周期。
4 膝关节创伤类型及注意事项
4.1 膝关节创伤类型
膝关节作为下肢的中间关节,其是一个有一定自由度的关节,准许肢体远端从根部靠近或者远离,可在重力作用下承受纵轴压缩工作。膝关节部位附加了第二自由度,即小腿延长期限长轴旋转,但只是出现在膝关节屈曲位置。膝关节的主要作用是伸站、屈曲一定度数,并且在一伸一屈过程中胫骨会出现轻微旋转,伸直时外旋,屈膝时内旋。
膝盖部位骨主要由胫骨、腓骨、股骨、髌骨组成,上下的杠杆较长,而附近肌肉较少,是所有运动创伤中最容易发生损伤的关节。 膝关节可能发生的运动创伤有:半月板损伤、骨折、韧带断裂等。但是大多数属于慢性劳动损伤导致的滑囊、韧带、软骨及腱膜损伤。在滑雪运动、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排球运动等相关运动中较为常见。
4.2 膝关节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训练对象,依照训练对象的不同决定是实施以预防运动创伤的素质功能训练,亦或是实施运动创伤的康复性训练。二者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以及助力支持大相径庭,需要重视个体检查、评价,并严格遵照指导教练、保健康复指导人员的要求进行。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4.2.1 依照受训练对象的训练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决定是否增加训练强度、训练数量。
4.2.2 需要依据受训练人员的反应开展训练活动,通常是在受训练人员无明显疼痛感的条件下实施,初步动作缓慢,随后慢慢增加活动幅度,坚决杜绝使用猛烈的暴力运动,或者冲击运动。
4.2.3 训练指导人员要密切观察被固定受训练人员的安全情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4.2.4 膝关节的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作为防止运动创伤、有助于运动创伤快速康复的体疗方法之一,其并非唯一康复疗法。训练指导人员完全可以结合其它训练方法开展训练活动,进而全方位提升受训练人员的运动能力。
5 踝关节创伤类型及注意事项
5.1 踝关节创伤类型
踝关节又被称作“距上关节”,他距离下肢关节最远,是一个屈戍关节,可以伸屈且有一定自由活动度,平均为(78±26)度的活动范围。其矢状面可以控制小腿对于足部的相对运动。因踝关节背部伸展时有较宽的距鞍进入踝穴,并且胫腓两个骨关节分开,张开度约是1.5mm,弯屈非常相近,所以距鞍很窄的踝关节会出现轻微的松动,极易导致运动损伤。踝关节的运动创伤从整体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踝部位滑囊炎;踝关节韧带创伤;距骨肌腱外伤性脱位;运动员内踝性疲劳骨折;腓骨肌腱弹响;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腓骨肌腱外伤性脱位;距骨骨软骨切线滑折[12]。
踝关节损伤在运动损伤中非常重要,该伤虽然小,但却对训练效果产生长期、严重的影响。足踝结构和手部结构相同,都非常复杂,由于目前对其解剖、生理功能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对少数伤病也不能彻底了解,相应地对有效预防、治疗带来障碍。依照现阶段统计分析的足踝部伤发病情况可知,足踝部位的韧带最易发生损伤,约占整个足踝部位创伤的78%左右。可以说踝关节运动创伤的多发部位是足踝内、外侧韧带部位,其中外侧韧带损伤要多于内侧韧带损伤。而关于足踝关节运动创伤的发生部位问题一直是踝关节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5.2 在训练过程中踝关节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注意事项
5,2.1 要明确训练对象,依照具体的训练对象决定对其是采用运动创伤康复训练,还是以预防运动创伤为主的素质功能训练。因为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以及助力支持方面区别很大。同时还需重视个体化的检查、评价,严格遵照指导教练的相关要求展开训练活动。
5.2.2 依据受训练人员的反应决定训练动作的速度、如果接受训练的人员有明显痛感,则训练时动作易轻柔,随后慢慢提高训练速度、训练幅度。
5.2.3 需要在保证被固定受训者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参照受训练对象的实际训练水平不断增加训练数量、训练强度。
6 结束语
在按照上述的各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时,受训练者的阻力设定、往复次数以及训练时间主要是由康复保健人员、教练员等人依照受训练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训练计划、定期检查训评价练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体育治疗、运动医学等相关教科书的规定开展的。当前国内很多人士研究运动创伤的治疗、康复,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防止运动创伤,进一步提升运动功能的研究著作较少。本文主要阐述了膝关节、踝关节被动、伸展及抗阻功能训练方法,能够有效锻炼膝关节、踝关节肌力,拉伸强健的韧带,提升其内旋、内翻,外旋、外翻的运动功能,负载重量以及伸屈开合的角度,进而提升膝关节、踝关节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运动创伤的发生。
[1]陈方灿.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3):56-57.
[2]张献辉,李娟.有氧运动、抗阻训练与2型糖尿病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4(5):72-73.
[3]常莉伟.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东方企业文化, 2012,5 (22):176.
[4]张路萍.被动伸展与抗阻功能相结合的训练方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7(5):216-217.
[5]李明,何玲.篮球运动中膝关节髌骨劳损的体育康复方法[J].科技资讯,2007,3(8):96-97.
[6]王丽,马嵘.抗阻训练运动处方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07-108.
[7]张路萍.膝关节被动伸展性抗阻功能训练方法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8(30):113-114.
[8]王惠.城镇中学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及其处理对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3(5):133-135.
[9]张路萍.踝关节被动伸展性抗阻功能训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3):85-86.
[10]李贺龙.山西师大体育学院篮球专修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09,3(4):133-134.
[11]郭长林.田径百米项目训练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21):141-142.
[12]孙涛,胡师.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J].科技致富向导,2010,8(33):211-213.
Passive, Stretching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Methods and Its Important Role
YAN Peng, etal.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na 030619, Shanxi, China)
Passive, stretch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can not only promote wound healing,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thleticinjury and improve exercise capacity. It has a wide scope of application, 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can be apply in the function training of special human body parts.
passive stretching; resistance; 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 role
燕鹏(1981-),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