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特点之比较*

2014-12-07宋忠良

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运会竞技全民

宋忠良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3)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特点之比较*

宋忠良15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3)

全国体育大会是与全运会、城运会并列的全国性综合大型体育赛事,全运会是与奥运会接轨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而全国体育大会则是把非奥运项目吸纳进来,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虽然二者都是全国性运动会,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解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迈向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参考。

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竞技体育;非奥项目;体育原理

全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体育盛会。全运会的举办对于实现奥运战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十一届与十二届全运会的口号“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和“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可以看出,全运会的根本任务就是成为全国人民的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是国家为了推动非奥运项目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满足人民群众和体育爱好者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赛事观赏和参与需求而设立的运动会。全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的共同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1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诞生时代背景之比较

全运会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国家奥运战略、锻炼竞技体育队伍和扩大我国对外的体育影响。而全国体育大会的宗旨是为推动我国非奥项目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国群众体育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增强全民健身的体育意识。首届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之间相距41年,其诞生背景也迥然不同。

第一届全运会于1959年举办,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正值新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稳定发展时期,却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战略封锁,因此中国急需以辉煌的体育成就来振奋民族精神,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另一方面是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庆典,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党中央决定于1959年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运动会,全运会由此诞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运动员是通过基层、县、市、省的比赛一级一级选拔上来的,是真正的全民竞赛精英。全运会的举办成为检验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展现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和实现国家奥运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锻炼各省市竞技体育队伍、完善国家队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舞台。

全国体育大会诞生于2000年,由于奥运战略计划的实施,因此使那些曾经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光的非奥运项目只能被迫舍弃,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些非奥项目失去了全运会这一重要舞台,从此以后陷入了发展困境。这些非奥项目脱离了中国特色的举国培养体制,也就失去了练兵的机会,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比赛成绩也随之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些昔日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金夺银的项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诞生于1981年的世界运动会,使非奥项目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奥运会的浓厚竞技比赛色彩相比,它更像是一个盛大的聚会,表演色彩更浓,是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展示自我、尽情表演的舞台。世界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创办全国体育大会,目的是保持我国非奥项目的竞争力,促进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提高,与国际接轨参加世界运动会。另一方面《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与实施,国家将精力主要投放在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上,导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受到冷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效果不佳,大大削弱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国家体育总局为了进一步普及与推广非奥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运动,使两个计划的实施更加协调,这时全国体育大会便应运而生。

2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比赛组织之比较

2.1 相似的组织形式

全国体育大会与全运会都属于全国性的体育盛会,它们在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上也同样处于同一个组织体系中。两者都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由不同省份承办(从第五届开始以省级为单位承办),并在该省(市)成立大会组委会,开展一系列的赛会筹办与举办工作。

2.2 相近的活动模式

从2002年开始,全国体育大会和全运会一样,每四年举办一届,这样给承办省市带来了充足的筹办时间,使大会准备工作更加成熟与严谨。与全运会一样,全国体育大会的申办也是由各省市提交申请材料,由国家体育总局对各省市进行考察和资格认定,最后确定主办省市,并与举办城市举行签约仪式,从开展筹备工作和正式举办大会,所经过的整个流程大致相同。两个大赛的赛程赛制也大致相仿,比如两者都有大会口号、火炬传递、开幕式、宣誓、颁奖仪式、闭幕式等流程和环节。

3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比赛规模之比较

全运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它是覆盖面最广的体育比赛,与全运会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全国冬运会和全国运动会科学大会(第十二届为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设置,在前七届全运会还有大量的非奥项目,从第8届全运会开始,全运会项目与奥运会的项目设置接轨,并且比赛变得越来越竞技化,项目的可观赏性也在进一步增强,崇尚激烈对抗与进攻,将全运会比赛的专业性推向了新的高度,日益成为职业运动员的竞技场。从第 8届全运会开始,比赛项目由第七届的 43项调整为 28项,除武术项目外,其余27个大项均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十一届全运会设置33个大项、360个小项。十二届全运会受到节俭办全运、奥运瘦身等影响,大会共设置31个大项、330个小项,一共有9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规模依然庞大。从十二届全运会开始,组委会决定取消了大部分在开幕前进行的决赛项目,使大部分项目的奖牌争夺放在全运会开幕之后进行。

全国体育大会作为综合性非奥运项目运动会,其赛事规模也在不断地逐步扩张,参与大会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由于全国体育大会开设的比赛项目普及程度的提高,带动了其他非奥运项目的开展,大会设置的项目也逐届增多,由第一届的17个大项增加到现在的34个,整整增加了一倍,参赛运动员的数量也由一万多人增加到三万多人。项目设置上主要包括三个大类,即竞赛类项目、参与类项目与展示类项目。其中前两类项目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的非奥运项目,展示类项目则是那些当前开展还不够成熟的项目。比赛项目中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中国式摔跤、围棋、中国象棋,舞龙舞狮,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是其一大亮点。因为只有民族的项目,才能走向世界。已经成功举办的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持续时间一般为十天左右,参赛队伍也是以省级为单位来组建。

4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运作模式之比较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运会基本上是靠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来维持赛事的运行,举办省市也是由国家来指定。从 2001年开始,国家废除北京、上海、广州三省市轮流举办的制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有机会加入到全运会申办行列。从全运会比赛地点的变化可以看出,比赛地点向着越来越分散的趋势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赛区,比赛地点由集中趋于分散。全运会经费来源也由国家计划出资举办转向市场运作,把过去以有形物资集资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无形资产开发利用为主的集资方式。全运会场馆的赛时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策略,避免赛后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甚至废弃,避免了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使其赛后在群众休闲健身、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经营全运”的意识已经深深融入到各省市承办的办会思路。全运会在市场开发和运营方面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全运会由仅靠政府拨款进一步到市场运作的深化,为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由于诞生于市场经济时代,因此全国体育大会一开始就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国家财政不再拨款,完全通过政策扶持、依托市场开发与社会来筹措资金,事实证明这是全国体育大会项赛事不断成长的最佳途径。随着全国体育大会营销手段的不断成熟,其自身的商业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体育大会后期的媒体报道和关注度逐步增强,央视体育频道与地方电视台加入宣传,赞助商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企业的品牌和品牌形象,同时有效地扩大了全国体育大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减轻举办城市的压力和弘扬节俭办赛的理念,国家不要求主办城市大兴土木,专门为运动会新建和扩建比赛场地及设施,在保证符合体育大会的比赛要求下,举办城市以改建、维修、租借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同时开幕式、闭幕式等活动尽量做到一切从简。

5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社会评价之比较

全运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特殊时期,因此在每一届全运会结束后,专家、学者和官员们都会为取消和改革全运会这一赛事展开激烈讨论。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全运会的特殊性,因此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在短时期内还会继续举办下去,但改革是全运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动力。由于全运会的竞技化不断加深,它已经成为那些从小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们创造记录的舞台,与此同时也将普通的人民群众拒之门外。目前参赛运动员大多是我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模式下的运动员,他们在接受很多年的训练后才获得了宝贵的参赛机会,所以全运会与奥运会一样,必然会在竞技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全运会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过度实施全运战略,影响了奥运争光计划的落实。运动员交流使同一个运动队的队员代表不同的省份参赛,导致某一项在比赛中进入决赛的运动员全是自己的队友,因此出现了事先商定奖牌归属的状况。比赛中错判误判、默契球、弃权、兴奋剂等虚假比赛,导致赛场不公平现象、不认真比赛现象等一系列体育道德问题的出现。

全国体育大会始于2000年,是一项年轻、正在摸索中不断发展的综合性赛事。其起步较晚,知名度不高,但是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社会各界人士已经逐渐开始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此项赛事之中,大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全国体育大会的奖励办法改变了原设金、银、铜牌及按名次录取的奖励体系,不设金牌榜和奖牌榜,只设单项比赛金牌和积分。在遵循竞赛规律的同时,兼顾部分项目的特殊性,即体现竞技性,扩大奖励面,以淡化金牌、淡化锦标,注重精神奖励,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的原则。在奖项设置上,设一、二、三等奖,总奖励面为60%左右。因此各省市不会像全运会一样投入巨资引进与奖励运动员,也避免出现过多地消极比赛、判罚争议等不和谐因素。由于其比赛项目均为非奥项目,因此也给竞技体育并不发达的省市一些举办大赛的机会。比如第四届和第五届分别在安徽合肥市和重庆市举办,对于推动举办地及全国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发展前景之比较

全运会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我们从其口号的变化可以看到未来全运会和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从十运会“拼搏2005,梦圆 2008”到十一运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和十二运的“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可以看出全运会正在朝着“重健身,轻竞技”的方向转变。十一届和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突出了全民健身的表演细节,特别是十二运会在崇尚节约办赛理念下,所有开幕式的节目均是由群众演员、在校大学生来完成,并且表演的节目是全民健身与校园里广泛开展的武术、健身健美操、广播体操等家喻户晓的全民运动项目,使整个国家人民都融入到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之中。从十一届全运会开始,中国体育的重心渐渐转移,“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口号第一次与奥运会撇清了关系,也标志着我国由竞技体育的金牌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十一届全运会将关注点放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做法引来了一片喝彩,也被视作是中国体育价值观发生变化的一个体现。十二运的“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则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循序渐进的完美体现。全运会的全新理念标志着体育运动开始重新回归到人民群众的手中,回归到体育的本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回归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道路上,使每一个老百姓都从大会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全运会正在逐步回归于人民,折射出体育属于人民这一理性的理念。

全国体育大会致力于开发具有举办地群众体育特征的项目,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全国体育大会是全民的体育盛会,是老百姓的奥运会,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办赛思路,着力打造全国体育大会品牌,根据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丰富体育大会的形式和内容,使全国体育大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汪辉,陶于.全国体育大会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109-111.

[2] 刘礼国,徐烨.全运会赛制改革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4):l0-13.

[3] 和立新等,全运会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l-4.

[4] 张崇民.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9.

[5] 王显生.全运会发展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0.(4):l-5.

[6] 李颖川,陈钧,黄金.关于全国体育大会的赛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58-59.

[7] 徐本力.我国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J].体育学刊,2001,1:5-8.

[8] 杜伟.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双重效益[J].体育文化导刊,2002(6):l4-15.

[9] 陶于.多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的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6,(4):37-39.

[10] 常耀.体育盛会的改革创新尝试[J].四川体育科学,2000(2):1-3.

Contrast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ional games and the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SONG Zhong-liang
(departmenet of P.E., Wuhan Institute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Hubei, China)

The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the National Games and National City Games are the national largest scale comprehensive sports event. The National Games is in line with the Olympic Games, is the highest form of developing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he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absorbs the non-Olympic sports, aims to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Both of them are nationwide,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Grasp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m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advancing to the sports powerful nation.

the National Games; the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competitive sports; non-Olympic sports;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3CTY009;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宋忠良(1982-),河南邓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全运会竞技全民
全民·爱·阅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