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4-12-07吴友良
吴友良 宋 旭
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吴友良1宋 旭2
(1.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竞技体育存在优势项目上后备人才人数不足、运动项目布局不合理、规模竞争力与层次竞争后劲不足等问题,对策:适当地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发挥优势,控制招生及运动训练,使政策性安置与职业技术型学校有机联合,完善运动员的退役保障体系,加强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系统的监督。
后备人才;现状;政策
竞技体育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安徽省体育事业迈向“体育强省”征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战略意义,是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是竞技体育的起点;也是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应逐步完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络建设,实现安徽省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飞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体育人才培养单位的负责人、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以及学校体育专家等40多人次。
1.2.2实地调查法
2013年4月实地调研了7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项特色学校等部分单位。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问卷,发出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回收有效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以频数为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并以绘制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发展现状
2.1.1发展规模
从表1看,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队伍整体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2000年仅为567人,且合理的梯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无运动健将,“十五”期间各级后备体育人才整体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1408人,比2000年增长148.32%,进入“十一五”尽管开始有所减少,但迅速回升,2009年实现历史新突破,达到创纪录的1997人,比2000年增长252.20%,增长势头较为明显。
表1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队伍发展情况统计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运动健将0160285335315124333544 一级139377757958610911715214021126 二级4285719768911002128790711181248182410101009 合计567624105397611501408104712861424199712561079
注:资料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
2.1.2项目布局
安徽省二级以上等级运动员集中在田径、手球、武术三个项目上,基本保持百人以上的规模,2009年田径人数为460人、手球216人,2005年武术高达332人,项目集中度极高,而在这三个项目中,只有手球算是安徽省的优势项目,而田径整体竞技实力较差,武术是非奥运项目。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安徽省优势重点项目的后备人才队伍基础严重不足。
2.1.3整体规模增长情况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呈“一条龙”的培养体系,即传统的“省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业余体校”单一化形式,目前已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加强了“龙身”的质量和“龙尾”的基础厚度。“龙身”尽管还没有全面升级为本科,但已经实现根本的转变和升级;“龙尾”摆脱了“少儿业余体校”专业化培养,形成了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其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由2002年的58所上升到2010年的136所,增长134.48%;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由2002年的13所上升到2010年的33所,增长153.85%;青少年俱乐部2009年仅为51所,2013年已经达到176所,增长245.1% 。
2.2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发展层次分析
2.2.1规模层次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运动健将—一级—二级”逐级增大的“塔形结构”体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塔基呈现一定的上升势头,但波动较大,“十五”二级运动员直线上升,但“十一五”末出现回落;塔基的波动引起中高层的不稳定,一级运动员进入“十二五”的头一年就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10年211人,降到26人,达到历史新低;且人才层次结构改变一直维持的“塔形状”,出现“葫芦状”的不良局面。
2.2.2整体层次发展情况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 2008年以前,国家级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发展极为缓慢,2002年仅为8所,且主要集中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上, 2005年仅增加7所,2006年增加为2所; 2008年开始出现快速的增长势头, 2013年已经达到74所。从国家级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发展历史看(图1),整体层次是好的。
图1 安徽省国家级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增长情况
2.3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竞争力解读
2.3.1规模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安徽省后备人才发展呈现上升趋势(表3),2001年二级以上等级运动员仅为624人,2002年以后基本保持在1000人以上,其中2009年达到1997人的最高峰。 “十五”末的2005年,安徽省仅为江苏省的61.01%,山东省的32.85%,浙江省的76.44%;“十一五”末的2010年,安徽省为江苏省的56.96%,山东省的25.91%,浙江省的64.34%。安徽省从“十五”、“十一五”直至进入“十二五”,后备体育人才队伍水平始终处于劣势。
表2 安徽省二级以上等级运动员队伍区域竞争力 (人)
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安徽省624105397611501408104712861424199712561079 江苏省15411375234727322308226220872064302922051554 山东省29533299203236984286459645963299466748472512 浙江省///11181842181118742469240819521950
2.3.2层次竞争力
安徽省高层次后备体育人才居于中等水平,但塔基的“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储备人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2011年一、二级运动员仅为409人,不仅落后于竞技体育强省,与竞技实力逊于我们的省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看,后备体育人才塔基储备不足,必然引起塔尖的不稳定,安徽省照此发展下去,必将面临后劲不足的巨大压力。
2.4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瓶颈
2.4.1区域分布差异大
从行政地域布局看,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涵盖全省所有市,但每个市后备人才培养单位数量不等,合肥市最多,达到48个,而最少的却只有13个,分别为亳州和宿州,相差3倍多;而国家级层级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行政区域布局差距更为明显,合肥市达到16个,最少的则只有1个。从三大地理区域划分看,具有由皖南、皖中、皖北次第减少的特征,近年来皖南地区在青少年俱乐部、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方面力度较大,取得一定的成绩,占据整体优势;皖中地区有省会合肥坐镇,学校资源高度集中,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方面发展较快;皖北发展是竞技体育传统项目重地,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相对稳固,但在其他方面发展滞后,影响了整体的推进。整体来看,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单位区域布局差异较大,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全省的内在潜力,影响了区域优势的激发。
2.4.2体、教系统两层皮
“体教结合、教体互助”是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极力推进的工程,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出现了体教结合两层皮的窘状,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对接两层皮。两个系统的项目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差异较大(表3),教育系统项目很难对接体育系统,两系统在国家级培养单位层面上的重合项目只有田径、篮球、手球、游泳4个,重合率仅为17.39%,且体育系统的散打、摔跤、射击、柔道等优势项目都不在教育系统产生。二是管理对接两层皮。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业余体校主要隶属于体育局管理,教育系统涉入很少;教育系统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隶属于教育厅管理,体育局尽管下文有协管的名义,但实际涉入也不深;二者在管理上并没有实现完全对接,仅停留在比赛、文件的层面,本质层面仍然是各自管理、互补干涉,影响了两个系统后备人才融合培养的效果。
表3 体教系统国家级培养单位项目分布情况
系统项目分布重合项目重合率(%) 教育田径、篮球、手球、乒乓球、击剑、游泳、武术、羽毛球田径、篮球手球、游泳17.39 体育田径、篮球、手球、足球、排球、游泳、体操、散打、摔跤、跆拳道、柔道、举重、技巧、射击、拳击
2.4.3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输出情况
后备体育人才的出口是否顺畅是保证其活力和吸引力的关键环节,调查统计表明(表4),目前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的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教育系统后备体育人才在高中阶段出口主要是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他高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对口中学和省市运动技术学校;在专业运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作用要比高中阶段明显一些。体育系统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优秀运动队、运动技术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和自主就业等几个方面。体育系统在后备体育人才输送方面肩负着主要的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原因有二:一是举国体制下的专业对口三级训练体系根深蒂固;二是项目设置与安徽省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紧密配套。
表4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输出情况 (n=372)
体育院校高校运动队其他高校省运动队运动学校对口中学企事业单位自主就业 n15246151631771421 %40.8612.374.034.308.3320.703.765.65
3 安徽省后备体育人才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则是整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保障[2]。根据安徽省竞技体育项目结构调整,优化全省业训练和体教结合的项目布局;加强和巩固业余训练和体教结合的基础地位,改善各级各类后备人才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人才培养底盘,使在训后备体育人才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健全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输送激励机制。
3.1 调整政策机制
3.1.1.适当地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发挥优势
奥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项目繁多,有30多个大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省市不可能在所有运动项目上称雄, 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缩短战线、 突出项目重点、集中力量才是取胜的明智之举。因此适当地缩短战线有利于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安徽省的优势和潜优势项目。在明确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清项目层次、突出项目重点的基础上,对非主流的体育项目进行合理调整,使重点项目发挥出最佳效益。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比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对促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益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3]。
3.1.2招生控制
公平与公正是政策的基本使命。在后备体育人才招生上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资格招生的学校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招收自己相中的运动员;另一方面是在政策规定的限度内达到条件的运动员可以享受政策给予的升学权力,而进入预期的学校。
3.1.3运动训练控制
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是解决当前存在于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中诸多矛盾的捷径。高校合理整合其人力资源,将有助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从训练科学化的基础条件入手,对科学训练进行重新限定。从运动训练科学发展的现状看,至少达到两个条件:一是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一定业务素质教练员团队,分工、协作指导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二是硬件条件,即场地、仪器设备等。
3.1.4运动员的退役保障体系的完善
由安徽省体育局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阶段性的规章制度, 并随着各个项目职业化改革和竞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时做出调整。规章应该在保障的范围、对象、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规定, 最终使运动员的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运动员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次, 积极拓展体育险业务。安徽省体育部门应当给予保险公司优惠政策, 鼓励各保险公司丰富保险内容拓展体育保险业务,并鼓励运动员教练员积极购买。再次, 建构行业保障体系。建立行业保障体系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弥补保障不足的同时,促进运动员保障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
3.2.5加强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系统的监督政策
一项政策的出台,总是指向一定的预期。如何确保政策朝着预期的、良好的方向运行,离不开对政策行为主客体的监督。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政策,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既有代表国家的体育、教育决策部门,又有各参与学校、教练员、运动员,更有广大学生。而利益的分化、争斗和妥协是体育政策发展的驱动力[4]。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维护各方正当利益,是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政策运行与完善的基本保障。应加强政策过程的监督, 完善机制,加大监督的力度,发挥监督在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监督主体、评估标准、监督网络、监督形式、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提高相应组织的控制水平[5]。可从招生、培养和输出等环节入手,对准入资格、运动员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训练、竞赛、毕业等,进行一套全面公开的监督体系,保证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系统的良性运行。
[1]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R].2011—11—28.
[2]王晓辉,邹东旭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趋势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11- 13.
[3]刘庆山,周洪珍等.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413- 1415.
[4]肖谋文.从功能演绎到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6-18.
[5]赵一平,孙庆祝.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2):50-54.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n Anhui Province
WU You-liang, etal.
(PE college of 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uhu 241000 , Anhui, China)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as been conducted, which shows that the advantage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adequate number of sports talents, the unreasonable layout of sports events as well as insufficient competitive power in scales and levels.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ose questions involves cutting down the battle line appropriately, highlighting the key points, restructuring, exploiting the advantages, controlling the recruitment, controlling the sports training, 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political settlement with the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s, improving the security system of sportsmen’s retirement, enhanc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developing system.
reserve talents; status; countermeasures
安徽省体育局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11-12D262。
吴友良(1988-),安徽池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