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给中国股市带来的改变
2014-12-06唐骏
唐骏
2014年11月17日,上海、香港两地交易所同时敲响开市锣声,宣告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正式开放。在沪港通的推动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打开了一扇大门。更重要的是,沪港通“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
那么沪港通给中国股市带来哪些改变呢?
其一是实现“T+0”交易机制。早在1992年5月和1993年11月,上交所与深交所就分别启动了“T+0”交易机制,也就是当天买的股票可以当天卖出。但是,这一次尝试性的“国际接轨”仅仅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995年1月,沪深交易所重回“T+1”交易制度,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T+1”交易机制的消极作用已经愈发明显。它不仅严重影响到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人为地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
而港股的“T+0”交易机制,使得一笔资金可以多次交易、反复买卖,在不增加市场资金存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市场的流通性、活跃程度和交易量,可以产生明显的资金放大效应,有助于投资者提高其盈利水平。
实行“T+0”交易机制,既有利于国外投资者走进来,也有利于国内投资者走出去。
其二是摆脱“涨跌停板”的约束。在国内股市,证监会为了保证风险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实行了“涨(跌)停板”机制:一般股票每当涨跌到10%,就得暂停,不能继续正常交易;而一些垃圾股,在一个交易日里的涨跌限制为5%。
在香港股市中,是沒有“涨跌停板”机制的。一些个股一天可以翻一番,也可以股价被拦腰斩断。这意味着如果遇上突发重大利好或者利空的时候,一只股票涨跌20%甚至30%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既是一种自由,但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可谓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看起来让人感觉投资港股的危险性更大,但其实港股有着很完善的对冲机制。无论港股是涨是跌,投资者都能通过对冲机制从中受益,这样就使得资本市场更加平衡合理,反而比“涨跌停”这种机制更符合市场的逻辑。
其三是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制”。国内股市采用IPO核准机制,港股则采用注册制。在注册制的市场里,证监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市场监督,投资者成为价值判断的主体。对比国内市场实行的核准制,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定价能力更强,资源调配效率更高。核准制拖慢了新股的发行节奏,并且含有过多的人为因素。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一方面资金能够在国内外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就是改变现行的核准制,采用注册制,由市场反应来推动市场发展。
那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国际化的市场,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市场。
今天的沪港通只是一个试点,但我相信,无论是从它的体量还是股票的数量上,都会慢慢扩大。总体来看,沪港通带来的是一种变革,在多个方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改革,同时也让我们的股民慢慢地熟悉成熟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让我们慢慢来适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