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话语权的争夺
2014-12-06王祎翟慧霞
王祎+翟慧霞
“中国网络威胁”是美国近年来不断炒作的一个重要涉华议题。2014年以来,美国并没有因为“棱镜”监控项目的曝光而放慢建立网络霸权的步伐,反而倒打一耙,极力炒作“中国网络威胁”,并上升至司法层面。5月1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所谓“网络间谍”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指控他们从事对美国网络的攻击活动,帮助中国企业获取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发出附带照片的“通缉令”。此事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首次公开控告外国政府公务人员针对美国公司实施网络黑客犯罪,充分反映了美国在网络安全话语权争夺上的不遗余力和不择手段。
网络安全话语权关系国家利益
美国此番以“黑客间谍”罪名起诉中国军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争夺网络安全方面的话语权。进入Web 2.0时代,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媒介进一步在开放性、交互性上大幅提升,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政府的决策甚至执政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伴随媒介革命的发生及在其推动下人类传播深度与广度的空前扩展,“话语权”已超越单纯话语层面,成为关系国家主权维护和国际利益实现的关键问题。在此情况下,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在网络安全相关事务中的话语影响力,即“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在国际话语权博弈场中新的角力点,并日益跃升为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确保网络安全,在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博弈中占据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整体安全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形象。
起诉是美国谋求网络安全话语权的重要步骤
“中国网络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虽然“棱镜门”事件戳破了美国的谎言,但其仍通过各种手段维持其话语权。美国近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渲染中国“网络窃密”,并通过制造国际舆论向中国施压。综合以往的做法,美国在争夺网络安全的话语权方面有一套娴熟的步骤:“抛报告、造舆论、走司法”充分反映了其步步为营,政府、媒体、智库、企业各方的密切配合。从2011年白宫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开始,美国就明确了谋求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的目标,并着力于塑造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一系列建立网络空间压倒性优势的清晰步骤逐渐显现①。为了减轻美国民众对政府权力过度扩张的担忧,同时在国际上能够名正言顺地进行网络监控,美国大力渲染受到来自中国并得到“政府支持的商业间谍”的威胁。
作为美国谋求网络安全话语权的最新一招,美国以国内法来管理国际网络,并起诉他国公职人员,充分暴露了其在网络安全上的霸权主义本质。美国此举在其谋求网络安全话语权上达到了“一石四鸟”的效果。首先,可以转移视线,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炒作“中国窃听美国机密”以减轻美国背负的窃听丑闻压力。其次,营造舆论、预设议题,为即将到来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前确立关注焦点,突出美方关切,以便在双边磋商中借题发挥,对华施压。第三,回应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为11月的中期选举拉选票,并为部分产业复苏乏力寻找替罪羊;同时也向民众及商界游说监听的必要性,转移民众注意力。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美国此举开创了用国内法应对互联网威胁的先例。美国根据国内的司法体系,对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对位于美国领土之外的网络空间的使用者,进行司法管辖。说明美国的招数不再停留在政府官员指责和舆论炒作的“务虚”范围之内,而上升到司法领域的“实践”层面。如美国总检察长埃里克·霍尔德所言,“这起指控中国军方成员从事经济间谍活动的案件,是首起因此类黑客活动对国家行为体提起的诉讼。”此次事件表明了美国试图在网络安全规则上先发制人,为未来向中国施加压力埋下了伏笔。网络威胁与否,将由美国进行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的这种严重挑衅行为,得到了美国国内知识界的支持。一些智库学者撰文支持美国政府的决定,并指责中国不响应美国的呼吁开展网络安全合作。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政治军事事务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韦茨在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上发表文章称,“美国希望讨论网络安全问题的努力遭到中国的抵制,而中国的透明度往往是有选择的,意在威慑而不是打消疑虑”。美国东西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朗茨-斯特凡·加迪刊文称,“此次起诉是司法部对白宫发起的遏制中国网络袭击战略的实施。这种更直接的‘公开点名谴责方式符合国家网络威慑战略的升级框架”。
中国积极回应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美国的无端指责和法律指控,中方进行了坚决回击。针对美国指名道姓的不实指控,中国在政府、智库、学者、媒体层面进行了多方面回应。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官员相继召见了美国相关官员,就此事提出严正抗议和交涉。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将美方的起诉指为“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极其荒唐”,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指出,美方所谓“网络商业窃密”等说法“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别有用心”。中方还暂时停止了参加中美网络工作组的活动。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是一系列回应举措中的亮点,“有力揭露了美国严重侵犯人权、危害全球安全的恶劣行径,标志着我们对美国滥用互联网绝对主导权进行全网、全息、全球监控的行为,我们终于不再保持沉默,也标志着中国在美国攻势的屡屡紧逼之下,真正开始调整被动消极的态度”②。6月20日,以该报告为基础的《美国是如何监视中国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发行。此外,近期出台或准备出台的一些管理政策也被公众解读为对美国的反制。如日本《读卖新闻》认为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的“针对国内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引入安全审查制度,禁止审查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境内使用”是对美国起诉5名中国军人窃取美国企业情报的一种报复。
在此情况下,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风向有所转变,担忧美国在华企业经济利益受影响,呼吁中美增加网络合作的声音增多。《纽约时报》称,“美国司法部决定起诉5名中国军官毫无裨益,或许还会起反作用。对中国来说,负责任的做法是与美国合作,建立一套行为准则,减少黑客行为,让双方具备针对网络袭击的回应战略”。此外,诸多中国专家、学者也纷纷在媒体上刊发文章对美国的网络霸权行为进行批判;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等制作了多项专题,对美国的做法进行回击,这些言论也被一些西方媒体转载。这些做法对于引导国际舆论起到了一定作用。对此,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也日益认识到美国的举动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并将损害到美国在华企业的利益,进而呼吁中美两国加强在网络安全上的合作。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公布起诉书的举动最终将被证明是弄巧成拙。endprint
中国争夺网络安全话语权的思考
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安全作为新兴议题,正同贸易、知识产权等传统议题交织,成为中美关系中新的不稳定因素。未来一段时间,美国针对中国网络安全方面的决议和立法可能不断涌现,对“中国网络威胁”的炒作还会继续加剧。除了网络安全技术设施等硬件本身的博弈外,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也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
揭露美国霸权本质。“在网络空间,美国是第一网络强国,掌控着全球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中国则是第一网络大国,拥有最多的网民数量和最大的产业市场,与美国的市场竞争和文化对抗更加直接。面对中国的发展壮大,美国‘羡慕嫉妒恨,戒备防范与歧视偏见始终深重。美国决意在网络空间与中国一较高低,并竭力保持绝对优势”③,对于国际互联网这一全球公共物品,“自由”和“平等”乃是其应有之义。美国这种以国内法起诉、通缉他国人员的行为,是在以反商业“黑客”之名行扩张网络话语权和监控权之实,是美国谋求网络霸权的真实反映。此次事件说明,美国并不将网络空间当成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和全球的公共领域,而是将网络空间看作一个大国竞争的全新领域。美国凭借在技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企图将互联网纳入麾下,作为实现本国利益、干涉他国内政、输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工具,以谋求霸权的延续和影响力的全球扩张,在此领域获得支配或领导地位。把全球网络空间纳入本国的司法管辖范围,标志着美国有关网络空间的安全战略发生重大转变,也为未来国家间的网络纠纷埋下“地雷”。这一先例带来的危险不仅威胁中国,也威胁着世界其他国家。
摆脱美国议程设置。长期以来,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通常都是美国炒作“中国网络威胁”,中国进行反驳和回击。“棱镜”监控项目的曝光使得美国失去了道德制高点。在这一形势下,我们要增强在网络安全议题设置上的主动性,摆脱“刺激——反应”模式,打出“一系列防守和进攻的组合拳”。对于中美网络安全话语权的博弈,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就在6月10日,美国网络安全公司“众击”(Crowd Strike)发布报告再次指控中国军方网络攻击。7月11日,美国司法部又起诉一名中国商人,指控其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进入了波音及其他美国武器商的电脑系统,盗窃“F-22战斗机图纸”。对此,我们应在官方主导下,积极动员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网络安全公司等民间舆论主体,形成多元立体的舆论体系,全方位破解不利言论的扩散。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研究机构、网络公司等应发布更多的有力证据,不仅回应外界对“中国网络威胁”的指责,也将中国受到的网络攻击告知国际社会,并就网络安全建设和维护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借助国际平台传递中国主张。网络攻击对于国家边界的轻易跨越,使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依赖各国更为频繁的对话与更为紧密的合作。但美国的霸权企图并未因互联网的去中心性和扁平性而有所收敛,而是以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谋求对全球事务的主导。目前,网络空间争端的焦点其实是200个国家对阵6个国家。除了美国政府的“五眼”情报盟友之外,其他所有国家都是美国滥用网络霸权进行全网监听的受害者。站在国际层面,我们可以形成更强大的国际阵线,引领网络国际准则真正的建设性力量。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平台,展现中国维护互联网正义与和平的立场与诚意,开展双边、多边网络外交,寻找共识,破解“安全困境”,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主张各国在网络空间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反对美国网络霸权,力求打破“数字鸿沟”和“技术垄断”,确保国家根本利益,在国家间、区域内、区域间以及全球范围内谋求更广泛的对话与合作,推进全球网络治理的长足发展,在互联网事务上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谋求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
「注释」
①《英媒:美以反商业黑客为名推行网络霸权》,《参考消息》,2014年5月27日。
②方兴东:《中方“棱镜报告”早出台或更好》,《环球时报》,2014年5月27日。
③王德华:《美对中国的极度戒备已到神经质程度》,环球网,2014年7月14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