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丝路行”跨境采访启示
2014-12-06张崇防
张崇防
自从习近平主席去年9月发出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10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并普遍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有不少境外媒体对“新丝绸之路”构想的战略意图妄加猜测,甚至有意进行误读和误导。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对外宣传报道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课题。近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媒体丝路行”跨境采访活动,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外界反应和误读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构想获得包括中亚五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等“沿线”国家领导人正面回应或表态支持,以及阿富汗、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当地媒体的舆论支持。
但一些“沿线”国家的舆论也有质疑。有中亚国家学者指出,尽管中国是该地区“最现实、最可靠”的投资者,但由于其生产能力“超级强大”,如果中亚国家在“新丝绸之路”的框架下快速地与中国建成自由贸易区等于“集体自杀”,这也将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发生冲突,最终会把中亚国家置于“两难”境地。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方此举颇多评论和猜测。法国《费加罗报》一篇题为《中国铺设新丝绸之路》的文章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有助于中国达到“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国《经济学家》文章称,相较美国版“新丝绸之路”,中国“团结欧亚”的方案涵盖范围更广。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文章说,中国的丝路复兴计划重在谋求能源保障。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专家的话分析,中国此举旨在链接自己眼中的“新兴市场”(中亚、中东、非洲和东盟国家),最终形成新丝绸之路贸易中心,与现有大西洋贸易中心、太平洋贸易中心形成“鼎足之势”。
日本、越南、印度等国舆论还质疑中方“新丝绸之路”计划背后的战略和军事意图,主要观点包括中国欲借机实施“珍珠链”军事计划、推行“反TPP”贸易战略、“西进战略”主导中亚、“海洋霸权”突破印度洋,等等。日本《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文章称,中国此举是争夺中亚影响力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拓展印度洋战略空间。日本《东京新闻》报道称,中国新构想意在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相抗衡。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文章称,“新丝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TPP的替代品”。越南《民智》电子报载文说,中国欲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扩大自己在安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印度快报》网站刊文称,中国试图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想要搭建一个范围更广的框架,“让其海军的崛起显得不那么具有威胁性”。
外宣实践和经验
针对上述种种误解、误读和误导,“中国媒体丝路行”跨境采访积极进行探索求解。采访活动自今年5月20日正式启动,持续至6月10日结束,共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30多名记者参加。笔者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全程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
采访分为境内和境外两个阶段。境内段包含陕西、甘肃、新疆等三个省区的十多个城市,具体为西安、咸阳、兰州、张掖、敦煌、乌鲁木齐、昌吉、伊宁、博乐和阿拉山口,它们都是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镇。境外段包含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三个国家的6个城市,具体为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塔什干、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
此次跨境采访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反响。哈萨克斯坦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图马托夫、土耳其外交部副次长恩鸿、土耳其—中国工商总会主席恩乃等政府官员和社团负责人欣然接受采访,对此次采访活动的举办给予高度肯定。恩鸿在接受采访后要求记者承诺提供报道反馈,他希望借此在较短时间内让“百分之一的中国人”来土耳其旅游。在阅读了《中国日报》记者采自哈萨克斯坦的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之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亨克·休威灵写来电子邮件说,他对如何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将此作为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新华社所播发《中国开辟多条国际货运线路联通欧亚》等稿件播发后被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等多家外媒采用,并在推特和脸谱上引发热议。土耳其-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司马义对记者说,要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土中友好这些大文章,媒体报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此次采访活动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认真梳理、总结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功做法,大致可从中得出以下五点启示,或可对今后“一带一路”对外宣传报道提供思路和借鉴。
1.注重同时呈现全景和细节
此次采访活动打通境内境外,贯穿起点和终点,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古今全貌,增强了报道的整体感和纵深感,同时通过突出细节和点面结合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本次采访活动是落实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采访线路上,精心选取西安(起点)、张掖、敦煌、昌吉、伊宁、阿拉木图、塔什干、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终点)等沿线著名城市,注意体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注重用细节来阐明政策依托和项目进展。记者团采写的一大批充满细节、行文生动的综合深度稿件,播发后获得外媒的广泛采用。
2.注重深入揭示渊源和民意
记者在采访中尤其注重挖掘沿线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并且将之与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意基础结合起来。沿线国家官员和学者都乐于展示古代丝绸之路遗留至今的各种影响,古城居民津津乐道曾经发生在他们家门口的“丝路”故事。例如,土耳其饺子与中国饺子大小和形状相似,只是“内容略有区别”。再比如,汉字“茶”和土耳其语“茶”的发音非常接近,而茶的英语发音又与福建方言相类似,红茶被认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商船上作为瓷器填充物的绿茶在旅途中发酵而成。土耳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合作协会会长赛乃西·司马义说:“从古时的中原王朝到西域,从今天的中亚五国到土耳其,从匈奴到突厥,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国家版图如何变化,天山没有移动,大家从来都是亲戚。”通过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客观展示当地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民意,再通过对地方上具体建设项目的宣传介绍,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沿线各国各地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广泛认同和热情参与,以及经济带建设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endprint
3.注重及时回应关切和疑虑
采访活动紧紧围绕“互利共赢、共同建设”这一主题和“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一核心内容来策划和安排。通过集中采访境内沿线城市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情况,境外三国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普通民众以及我驻当地使馆、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等对经济带建设的最新反应、关切和建议,记者全面了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进展,特别是“五通”方面的进展。用事实说明“政策沟通”越来越顺畅,“道路连通”取得积极进展,“贸易畅通”呈现明显变化,“货币流通”悄然推进,“民心相通”具备良好基础。除了“五通”之外,“丝路”安全是另外一项重要关切。中亚国家和土耳其等国多被认为是缺少安全保障的地方,但记者所到访三个国家的安全形势比预想的好很多,政府和民众均对自身安全表达了信心。生活在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的哈萨克斯坦人都表示当地“夜不闭户。”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车主告诉记者:“即便忘记锁车门,绝不用担心车内的东西被偷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巴扎(集市)摊主说:“鲜有游客投诉在这里购物时遭盗抢。”但也正如土中商会主席雅乌兹·欧乃所说,“丝路沿线仍存在安全威胁,但我们不能等到在中亚和阿富汗彻底消灭恐怖主义之后再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那可能要在100年之后。在重大机遇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能切实把握住。”
4.辩证看待丝路情结和纠结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沿线国家普遍存有较深厚的“丝路”情结。例如,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打着丝绸之路旗号举办中亚地区手工艺品交易会,吸引了众多的当地和外来顾客。在乌兹别克斯坦,接受采访的官员和学者甚至普通民众都能说出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丝路沿线古城,塔什干航空公司更是在招贴画中清晰标出10个古丝路城镇。土耳其官员和商界人士注重强调伊斯坦布尔的丝路“终端”地位,喜欢借用阿凡提这一人物形象来证明土中两国之间以及中亚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记者在采访中更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维吾尔族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土耳其语,它们的相似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上述各民族的人相互交流不用专门学习对方语言就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彼此之间就像是“亲戚”。土耳其官员和学者建议,中国可以“走亲戚”名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样能够有效回应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在背后隐藏战略图谋”的猜测。但在浓重的情结之下,沿线国家也存在着利益层面的敏感和纠结。大家可以一直谈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一进入到实质性合作,就会遇到麻烦和问题,甚至有人担心“新的超级大国”借机横空出世。要破解这种纠结,不仅需要沿线国家转变思想,也需要我们的媒体巧妙地指明:现在很多人关心中亚地区的油气流向了哪儿,其实大家更应该关心中亚国家在油气资源开采完之后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亚和中东国家意义更大。
5.注重报道创新和媒体融合
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的融合,是此次跨境采访的又一条成功经验。在报道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网等媒体和网站在做好传统报道的同时,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开展“微传播”。此次采访活动在新浪微博开设了“中国媒体丝路行”官方账号,由中国网负责运营,共发布图文视频、组织投票活动等共计500多条次,浏览量超过200万次,至活动结束时粉丝超过35000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推出“微报道”专题,单条新闻最多被转发4000多次,浏览量近200万次。新华社通过“我报道”、“中国独家报道”微博,中央电视台通过“CCTV NEWS”微博,《人民画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推送“中国媒体丝路行”的消息。新华社、中国网、国际在线等还积极通过推特、脸谱等海外社交网络平台,推送媒体发送的相关报道。新华社“我报道”播发的新媒体报道《撒马尔罕来信》被广为转发。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话题在推特上几经“讨论”之后,新华社播发了中英文稿件《“骑上装了发动机的骆驼”——沿新丝路寻找21世纪的张骞和马可·波罗》,堪称融合报道的一个亮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