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研究方法及功能探究
2014-12-06周庆安杜艳菲
周庆安+杜艳菲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开始关注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研究工作,但研究客体多局限于特殊时期的突发事件,如张军芳在对1998-2011年间190篇相关论文为基础的分析中指出,“研究者关注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国际舆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西藏3·14事件、‘汶川地震;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2010年的‘世博会与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播放是研究热点。”①由此可见,国内目前的舆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般来说,境外涉华舆情的客体应该是境外民众、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各种媒介有关中国的态度、信息。但目前海外涉华舆情监测体系的监测客体仍以后三者为主,特别是对媒介涉华舆情的监测,而对境外民众的舆情监测基本上处于空白。舆情研究按照其工作流程划分主要包括舆情搜集、舆情分析处理以及舆情功能应用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主要舆情搜集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即在媒体层面上进行传统的内容搜集。但就搜集方式而言,还应当更有针对性。
一、舆情搜集方法
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舆情搜集方法主要依据热点关注法。该方法是舆情搜集阶段的重要研究方法,它是迎合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处理的重要思路。热点关注法主要指基于一段时期内的海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关注热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舆情搜集和监测。整体上看,此类研究方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聚焦热点、重点出击,针对某一热点就事论事。具体来说,依据相关热点事件性质,热点关注法又分为常规事件搜集法和突发事件搜集法。
1.常规事件搜集法。该方法主要指基于常规新闻事件的涉华舆情热点搜集,如党和国家大型会议报道、节假日报道、年度相关专题报道等。此类热点的特点是“有迹可循”,即可以依据以往媒体操作应对经验在已知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到来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因而具有可预知性。例如去年年底海外媒体对“十八大”的报道,其关注点集中在会前准备阶段,如北京的“戒严”举措、对选举结果的预测、领导人的履历披露分析及领导人相关言论举动的分析报道、相关异见分子的“不和谐”举动所引发的人权问题争论等,其报道倾向于指摘“中国式会议”的神秘性、中国人权问题等,这些关注点和倾向性是海外媒体对我国党政大型会议的一贯报道套路,因此我们对于此类海外舆情的搜集工作往往可以“按图索骥”。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常规事件中“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需要区别对待。例如在“十八大”报道中对“薄熙来事件”及其相关腐败问题的连篇报道则属于相对突发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2. 突发事件搜集法。该方法主要指基于突发新闻事件的涉华舆情热点搜集,如“2012北京7·21大雨”、“华为中兴间谍事件”等。此类舆情热点具有不可预知性,因而增加了应对难度。应对这类事件的关键在于增强新闻敏感性,加快对热点的识别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问题进行备案应对。其中,主要识别方法为基于大数据的识别应对,注重对数据规律性、相关性的研读,必要时还可借助量化统计图表对一定时段内的报道做时间和数量维度的直观绘图。由此,如果观察出某一事件在某一时期报道数量尤为突出,则构成这一时期突发热点。例如2012年10月初的华为中兴事件,仅10月8日一天4家国外主流媒体——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每日电讯报》和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就分别进行了有关其指控的报道,随后9—11日期间,上述媒体又“不谋而合”地进行了追踪报道。此外,《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也进行了大量报道。经统计,8—11日四天内的直接报道累计14篇。如此大规模大数据量的报道构成这一时段的突发事件热点,舆情搜集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大数据量报道的敏感性识别,能够掌握突发事件的时效制高点,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处理的保障。但同时,虽为突发情况,也可依据以往经验对其进行有效归类应对,这种归类应对涉及下述涉华舆情分析处理方法。
二、舆情分析处理方法
舆情的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纵向历史梳理法和横向归类分析法。此类分析方法主要利用框架式的分析,将具体事件置于纵向历史背景或横向同类别分析的框架中,通过纵向或者横向的对比进行更加完善、全面的分析处理。
(一)纵向历史梳理法
纵向历史梳理法是指将一篇舆情置于大的历史背景框架之下,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这种梳理方法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舆情事件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走向,把握其发展规律,进而进行全面应对。具体来说,纵向历史梳理法又分为历史对比分析法及历史贯穿分析法。
1.历史对比分析法。历史对比分析法是指在历史上寻求与该事件高度相似的事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其中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分析准确把握分析关键点。一方面,通过对比历史相似事件的相似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握该事件的特点及分析要点,加快对该事件的分析掌控进程,强化应对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历史相似事件的相异之处也可加深对该事件的分析深度和广度,发掘该事件的独特性,使相关分析更为全面准确。例如针对2012年9月底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相关外媒报道的舆情分析即可与此前有关“歼-15”的分析相对比。经过对比发现,与有关“歼-15”的报道相似,外媒倾向于在强调航母非中国“原造”上大做文章,大量舆情都包含指责中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中国海洋时代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也是其相似之处。把握这些相似点,我们就能对有关航母的舆情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另一方面,有关航母的报道也存在与“歼-15”不同的地方,比如路透社称中国航母“尚不具备作战能力”的言论,旨在质疑中国航母的军事能力,从而打击中国信心。把握有关航母独特性的报道也能发现外媒的独特视角,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应对。
2.历史贯穿分析法。历史贯穿分析法是指关注历史上对此事件的持续跟进报道,一方面对该事件背景及来龙去脉的了解和把握能加深对事件的认知及处理;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其不同时期报道特点,可以总结其一般报道规律,甚至预测报道趋势从而做出有效应对。一般来说,被置于历史框架中的事件跟进报道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主要包括:endprint
1)事件披露关注,主要依据事件的矛盾点把握事件的报道点,进行渲染式报道;
2)事件背景关注,主要指在事件披露后,对事件起因背景的“挖掘式”报道,关注事件的缘由及背后复杂的关系,并对事件动态发展进行实时的更新及预测;
3)人物关系关注,主要指在探寻事件背景的过程中,将事件的发展与当事人联系起来,倾向于探寻当事人家庭及社会关系与事件的相关度;
4)人物命运关注,事件的结局往往是由人物的命运判决收尾,对当事人命运及人物关系结局的报道及评论事件影响构成这一阶段的报道特点。
这种历史贯穿分析法的研究规律有时颇像一部“新闻化的推理小说”,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有开端的新闻热点,进而对事件原因及动态的持续关注,随后聚焦于重要人物的关系对事件的影响,最后以人物的命运结局收尾。以薄熙来事件为例,按照上述分析框架,海外媒体对其报道可作如下归类解读:
1)事件披露——这一时期舆情关注薄熙来被披露贪污落马,对其贪污状况进行渲染式报道;
2)事件背景——这一时期舆情关注薄熙来贪污起因的挖掘分析,包括探究其贪污手段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报道;
3)人物关系——这一时期舆情关注当事人薄熙来家庭及社会关系,大量有关其妻子薄谷开来、其儿子薄瓜瓜及其下属王立军事件的报道涌现;
4)人物命运——这一时期舆情关注中共对薄熙来的惩处审判,并对其“体现”的中国腐败问题进行评论解读。
把握上述四个阶段的报道关注点,有助于加深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及处理。整体上海外主流媒体对此类问题关注的落脚点在中国的腐败问题,其报道倾向在于以偏概全式的推理,即通过将一个偶然事件上升至中国国家层面的整体性问题,这种报道关注点和报道倾向是对一般报道规律的总结。
(二)横向归类分析法
横向归类分析法是指将一篇舆情归为其所属的一个报道类别,海外主流媒体舆情类别的划分有助于针对某一类事件的报道特点,把握海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关注点和报道倾向,探寻其报道规律,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处理。可将其置于同一类报道事件“涉人权问题”的报道框架中,同时依据此类问题的关注点及外媒报道倾向进行有效应对。此类研究方法也可为舆情的常态化搜集所利用,即对前文的“常规事件”进行“分门别类”的日常积累式搜集。
如近年来涉人权问题此类报道关注我国人民自由、平等、发展等议题,大多关注中国异见分子活动、中国对异见分子的处理方式及少数民族暴乱活动等。报道倾向于指摘中国人权问题以及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待遇问题。根据一段时间内涉人权问题的话题广泛度,可以对舆情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找到大致的规律。
这些年比较多见的可供横向归类分析的舆情,还包括涉军及网络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此类报道涉及我国军队建设、军事活动以及网络监管、信息泄露等议题,多关注中国军事建设进程、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网络安全防护等问题。如中国航母、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等以及中国网络审查、中国网络黑客等。这些报道倾向于对中国军事进展进行声讨,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及指摘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和中国网络黑客攻击等。也包括涉及非传统安全及海外利益保护问题。此类报道指气候问题、食品问题等非传统安全类问题以及我国周边海域的海洋主权保护等议题,多关注中国南海争端、环境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如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以及PM2.5等。报道倾向于声讨“中国威胁论”以及指摘中国环境污染。
对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的横向归类划分是迅速、及时、有效了解舆情事件,把握其关注点和报道倾向的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此外,横向归类分析法除了用于舆情的归类处理之外,也有助于更好地应用上述“纵向历史梳理法”中的“历史对比分析法”,将舆情事件进行同类别对比分析,依据其相似点和独特性进行应对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纵向历史梳理法”以及“横向归类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在具体海外涉华舆情的分析中往往也不是单独运用,而是需要综合运用。一般而言,需要首先将收集到的舆情做横向的归类处理,将其置于具体某一类别(如“涉人权问题”“涉国内政治问题”)之下,了解海外媒体对此类问题的关注点和报道倾向,再做纵向历史维度的对比或事件历史脉络的贯穿分析,有助于删繁就简,更为及时地进行舆情分析。
(三)建立在梳理基础上的研判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舆情的搜集和整理能为决策提供一定层面上的研判基础。但是,我国从事舆情搜集的研究部门,在研究中还缺少对于研判层面的团队建设。从舆情研判的角度来说,基本上要掌握三个方向的研判:一是研判舆情是否继续持续,会否造成舆情的进一步升级,这需要对话题进行横向影响的整理,和历史经验的判断;二是舆情一旦持续,哪些主题会影响其持续性,如媒体报道会向哪几个主题集中,在哪些层面必然会引发报道,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准备口径;三是在某些特定主题中,哪些信息源、关键词是常见词,报道的框架一般会如何进行,口径是否能够为未来的报道提供答案等。
从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的研究分析中可以了解国际舆论如何评价中国,从而有助于中国政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舆情研究一般以影响政府决策为己任,我国的舆情研究目前主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即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持。舆情研究也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例如,研究海外主流媒体对华报道关注点及报道倾向可以为智库以及情报机构的政策研究提供服务,主要体现在事实服务以及分析服务。前者主要体现在舆情信息的搜集和储备可以为智库和情报研究提供大量的报道信息;后者则可对相关机构的研究提供直接的思路支持及服务。此外,在学术研究层面,舆情研究还可作为对外传播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
「注释」
①张军芳. 对我国涉华国际舆情研究的解读与反思——以1998~2011年间190篇相关论文为基础的分析[J]. 新闻记者. 2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