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裂缝控制因素及期次分析

2014-12-06郑荣才梁西文徐文礼

岩性油气藏 2014年4期
关键词:介壳大安成岩

何 龙,郑荣才,梁西文,徐文礼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430223)

0 引言

涪陵地区位于川东高陡构造带(图1),该区发育一系列呈北东向弧形线状延伸的大型隔挡式复背斜和复向斜构造,沿褶皱轴向伴生多条深大断裂,并且存在多个圈闭和潜伏构造。川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为四川盆地的主力天然气产区,迄今为止已发现多套含油气层系和许多大、中型气田,产气层位从晚古生界至中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及陆相碎屑岩地层中均有分布,其中获得高产油气流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川东地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主力层位[1]。

图1 涪陵地区构造分布Fig.1 The tectonicmap of Fuling area

早侏罗世沉积时期,四川盆地为一大型淡水碳酸盐湖泊沉积环境,湖盆的沉降-沉积中心范围较广,包括了川中、川北至川东北(或渝东北)的大部分区域,以南充、达州和万州一带的水体最深,平面上围绕湖盆中心发育大片环状和带状分布的浅湖介壳滩和湖坡相带[2]。大安寨段厚度为80~120m,顶部与上覆新田沟组(滨浅湖相碎屑岩)呈不整合接触(暴露侵蚀冲刷接触关系),底部与下伏自流井组马鞍山段(湖相暗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沉积组合)呈整合接触。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大三、大二、大一和过渡层共4个亚段,其中大三亚段为深灰色介壳灰岩,夹薄层暗色泥页岩组合;大二亚段为大套富有机质和钙质的暗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纹层或条带组合;大一亚段为厚层状介壳灰岩夹薄层暗色泥页岩组合(图2);过渡层段为灰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细砂岩组合。大安塞段整体为一区域分布稳定的完整湖进—湖退沉积旋回[2-3]。

图2 涪陵地区梁平县福禄镇大安寨段沉积-层序综合柱状图Fig.2 Com prehensive column of sediment-sequence of Da’anzhaimem ber in Fuling area

已有研究成果和物性分析资料[2-6]均表明,大安寨段属于超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介壳灰岩基质的平均孔隙度仅为1.14%,渗透率仅为0.352mD,储层依托于岩石发生破裂产生裂缝,并沿裂缝发生局部溶蚀作用而形成孔、洞及缝等储集空间。大安寨段泥页岩的孔隙度略偏高,为1.9%,渗透率异常高,可达1.76mD,这与泥页岩中发育的相互交错和连通的微裂隙密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介壳灰岩中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孔隙度无明显的变化,而渗透率则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显然这与常规认识相悖。然而,产油气的层位却位于条带状泥质介壳灰岩或介壳灰岩与炭质页岩的不等厚互层组合体中,这些组合体往往是裂缝较发育的层位,因而裂缝在大安寨段非常规储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裂缝类型及特征

根据8个野外露头和140m钻井岩心共计207条裂缝的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大安寨段裂缝具有多成因和多期次的特征,各类型裂缝的产状、发育规模和有效性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将该区裂缝划分为成岩缝、构造缝和溶蚀缝3种基本成因类型,并且各类型裂缝具有相互叠加发育和继承性演化的特点。

1.1 裂缝类型

1.1.1 构造缝

岩心中可识别出的构造缝多见于介壳灰岩层中,按力学性质多表现为剪性裂缝,缝面偶见剪应力形成的阶步或擦痕,倾角为水平或低角度斜交,多数被方解石不同程度充填,部分为未充填的垂直构造缝(图版Ⅰ-1~Ⅰ-2)。泥页岩中宏观的构造缝少见,与取心过程中应力释放形成的诱导缝不易区分或被其掩盖。野外大型构造缝延伸长度可超过10m,甚至穿层。另外,在泥页岩薄片中也可观察到微构造缝成组系产出,缝面较平直,或平行或低角度共轭相交,这些微构造缝连通性好,张开度为10~250μm,多未被充填,并且常常切穿颗粒。宏观的构造缝和微构造缝共同组成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通道,尤其是在含介壳的炭质页岩中微构造缝与下述成岩微裂缝之间穿插叠加,是页岩中吸附气和游离气重要的储集空间。

1.1.2 成岩缝

成岩缝是在整个沉积期后的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成岩阶段形成的裂缝特征各异,可分为成岩压裂缝、成岩收缩缝、层间页理缝和缝合线缝4类,其特征如下:①成岩压裂缝是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因差异压实或在后期地层异常高压作用下所形成的微裂缝,往往表现为杂乱不规则状、锯齿状和树枝状(图版Ⅰ-3~Ⅰ-6),裂缝宽度小于0.05mm,延伸长度相对较短,最长不超过10 cm,具有一定的张开度,多见于介壳灰岩中;②成岩收缩缝,多发育于泥质岩和页岩中,是成岩过程中岩石失水收缩或矿物相变导致体积变小而产生的裂缝(图版Ⅰ-7、图版Ⅱ-1),一般表现为不规则的水平状、蛛网状和放射状,其中裂缝宽度小于0.02mm的丝状或斑点状裂缝被方解石半充填;③层间页理缝,最直观的表现为泥、页岩中易被剥离的页理构造(图版Ⅱ-2~Ⅱ-3),此类裂缝最初形成于沉积期,沿纹层面呈片状水平延伸,但真正的页理缝形成于泥质沉积物经强烈压实、脱水和黏土矿物重结晶的中—晚成岩阶段,缝的张开度为微米至纳米级,经压裂改造后可形成大量裂缝系统,极大地增加了岩层水平渗透率,对储层改造和新增渗流空间贡献较大;④缝合线缝,广泛发育于介壳灰岩中,多为水平缝或低角度缝,呈弯曲的锯齿状(图版Ⅱ-4~Ⅱ-5)、分叉状、网状和辫状,缝较宽,为0.1~3.0mm,但被压溶残余的泥质和炭质完全充填而使缝合面紧闭,表明岩石曾经历过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对储集体属于无效裂缝[7]。

1.1.3 溶蚀缝

严格意义上讲溶蚀缝也应属于成岩缝的一种,但鉴于其往往是对成岩缝和构造缝进行叠加溶蚀改造作用的产物而将其划分为复合成因类型(图版Ⅱ-6~Ⅱ-7)。在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上都可观察到溶蚀缝,不同之处在于地表露头中的溶蚀缝更倾向于地层出露后经大气淡水溶蚀和淋滤作用而形成,裂缝的发育规模往往较大,最大缝宽可达3 cm,当然,也不排除为先期裂缝在暴露之后被风化侵蚀进一步扩大、伸长的可能。与之对应的是岩心和薄片中观察到的溶蚀缝,它往往为早期裂缝在流体作用下发生溶蚀改造而形成新的裂缝分支或者独立的裂缝体系,如岩心上见到的沿先期裂缝溶蚀形成的细小孔洞,呈串珠状展布(图版Ⅰ-1),不仅在介壳灰岩中发育,而且在泥页岩中也可见到大量的溶蚀裂缝,呈蛇曲状或树枝状分布。溶蚀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裂缝之间的沟通关系,使各类裂缝之间的连接更加密切频繁。

以上述3种基本类型的裂缝作为基础,彼此间叠加改造,交错贯通,形成了以下4种复合型裂缝:①成岩缝叠加构造缝;②成岩缝叠加溶蚀缝;③构造缝叠加后期溶蚀缝;④成岩缝叠加构造缝再叠加溶蚀缝。其中,以①,③和④复合型裂缝为大安寨段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也是大安寨段重要的储层空间类型。

1.2 裂缝发育特征

1.2.1 裂缝的倾角

通过岩心裂缝统计,将裂缝倾角划分为4个区间,0°~5°为水平裂缝,5°~45°为低角度裂缝,45°~85°为高角度裂缝,85°~90°为垂直裂缝。根据207条裂缝倾角资料统计,大安寨段裂缝主要为低角度斜交缝,其次为水平缝和高角度缝(表1)。各亚段裂缝倾角有明显差别,其中大二亚段以水平裂缝为主,大一和大三亚段均以低角度裂缝为主,局部发育高角度裂缝和少量垂直裂缝。

表1 涪陵地区FY3-2HF井裂缝参数特征Table 1 Fracture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s in FY3-2HFwell in Fuling area

1.2.2 裂缝的长度

裂缝长度是衡量裂缝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可观察到纵向延伸长达10m并贯穿地层的大型裂缝,但是在钻井岩心上,裂缝的长度往往受岩心尺度的限制,加之大安寨段垂直缝相对较少,可观察到的裂缝长度普遍较短,一般为5~15 cm(参见表1),但这并不意味着裂缝的延伸长度就短,类似于网状的成岩压裂缝和平行于岩层面的层间缝,在相互连通的情况下,其水平延伸距离可达上百米,对油气的疏导起到积极作用。

1.2.3 裂缝的充填情况

岩心上观察到的裂缝充填情况较多,完全充填的裂缝占64%,半充填裂缝占26%,未充填缝占10%(参见表1),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泥质或沥青质,而在薄片中观察到的微裂缝有效性较高,多未被充填或胶结,微裂缝的宽度为10~200μm,裂缝的孔隙度为0.05%~0.20%。表明微裂缝的高有效性是形成大安寨段裂缝型页岩气(油)最重要的物质基础。1.2.4 成像测井资料中的裂缝特征

在FMI成像测井图上可以识别出地下岩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包括裂缝、条带和孔洞等,还可通过校正计算获得裂缝的走向、产状以及集中发育的层位等。在成像测井图上,斜交裂缝表现为正弦曲线影像,其振幅越高表示裂缝倾角越大,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分别表现为近水平和垂直的影像。根据FY3-2HF井的成像结果(图3),显示大安寨段地层中裂缝多为低角度裂缝和水平缝,呈暗色低幅度三角函数曲线,与岩心观察结果一致,裂缝走向均为NW—SE向。裂缝发育频率较高的部位主要出现在大一亚段中下部介壳灰岩与页岩互层处,裂缝密集处为2~3条/m。

图3 涪陵地区FY3-2井大安寨段成像测井特征Fig.3 Logging features of the fracture of Da’anzhai member in FY3-2 well in Fuling areaarea

2 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

2.1 岩性对裂缝的影响

裂缝以岩石作为发育的载体,岩石的岩性不同,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差异,所产生的裂缝规模和特征也不同,因而岩性是控制裂缝发育的首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脆性岩石要比塑性岩石容易发生破裂而产生裂缝,特别是在泥页岩中,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颗粒之间的黏力和吸附力减小,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有利于裂缝的发育。大安寨段泥页岩的脆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平均体积分数可达60.4%,微裂缝非常发育。在岩心观察中,泥质介壳灰岩、钙质页岩、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处所发育的裂缝密度明显大于单一的厚层状介壳灰岩或页岩,往往可达到5~6条/m,大部分呈开启状态,可见油气浸染痕迹。同时,对页岩、介壳灰岩和泥质介壳灰岩进行岩石力学分析(表2),其结果显示:7件页岩样品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1.32~52.59MPa,平均为29.57MPa,弹性模量为0.35~3.18 GPa,平均为 1.24 GPa;2 件块状介壳灰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02.12~103.00MPa,平均为102.56 MPa,弹性模量为 5.29~5.93 GPa,平均为5.61GPa;6件含泥质介壳灰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为30.32~54.02MPa,平均为 42.07MPa,弹性模量为0.93~3.30GPa,平均为1.86GPa。对比实验数据,认为大安寨段页岩属抗压性差的塑性岩石,介壳灰岩属抗压性强的刚性岩石,而含泥质介壳灰岩或含介壳钙质页岩的岩石力学性质介于塑性和刚性之间,更接近页岩,表明在承受相同压力下,含泥质介壳灰岩或含介壳钙质页岩比单一页岩和介壳灰岩更易发生破裂,实验结果与岩心观察到的现象完全一致。

表2 涪陵地区大安寨段岩石力学实验特征参数Table 2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rock mechanical experiments of Da’anzhai member in Fuling area

2.2 沉积-成岩作用对裂缝的影响

沉积物在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因水动力的变化、压实、脱水、胶结、交代或重结晶作用等发生矿物间的重新组合、转化,都可使岩层发生反复的收缩膨胀,导致裂缝的开启或充填闭合。例如,早期成岩过程中介壳颗粒在压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产生微裂缝,后期被胶结物充填;在深埋藏成岩过程中持续高压发生压裂和压溶形成各类闭合的成岩裂缝,溶蚀作用又将裂缝重新开启。介壳在沉积过程中往往呈凸面朝下、凹面朝上的定向排列分布,与下伏层系为点接触或线接触,当沉积在塑性泥页岩之上时,易发生滑脱产生裂缝,这在大一亚段下部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带多见,如页岩的页理缝表面常具有滑痕,或被方解石不完全充填,表明在介壳灰岩中含有一定量的泥质组分对裂缝的产生是有利的。另外,大安寨段为典型的超低孔、低渗储层,其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带控制明显,如浅湖介壳滩相带的主体颗粒粗,杂质含量低,岩石胶结致密,厚度大,刚性强,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半深湖—深湖泥页岩相带尽管成岩微缝发育,但岩层压实率高,构造缝一旦形成后很容易重新被压紧闭合或被充填,因而有效构造缝欠发育;在介壳滩边缘和湖坡相带因泥质介壳灰岩、介壳灰岩夹薄层页岩组合其物质组分的非均质性极强,岩石的差异性压实和物理、化学性质活跃,因此,不仅成岩压裂缝非常发育,而且构造裂缝和溶蚀缝都具有追踪叠加成岩压裂缝发育的特点,致使该部位成为有利的裂缝发育带[8]。

2.3 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影响

构造作用是控制裂缝形成最关键的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对伴生或派生裂缝的发育规模、产状及形态等特征的控制。涪陵地区处于北东向的黄泥堂背斜和大池干井背斜之间的拔山寺向斜内,背斜高陡、两翼不对称且变形强烈,向斜宽缓变形较弱,局部构造应力存在较大差异[9]。根据8个野外露头裂缝的调查结果(图4),在高陡背斜处地层应力大且集中,以构造形变派生的裂缝为主,走向多平行于背斜的轴向,即北东向,并且倾角较高。例如,梁平县九龙村剖面观察点处于黄泥堂背斜东翼近核部,出露大一亚段浅灰色介壳灰岩,发育一组低角度相交的X型共轭剪切裂缝,交角为36°,裂缝走向为 NE 56°—NE 72°,与黄泥堂背斜轴向近于平行,倾角66°~81°,纵向延伸大于10m;在构造形变较弱的宽缓向斜区,应力相对分散,局部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形成的裂缝倾角低且产状稳定,根据成像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断裂带的识别,拔山寺向斜平缓区内主要发育NW向张扭性裂缝[9]。

图4 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裂缝走向玫瑰花图Fig.4 Rose diagram of fracture trend of Da’anzhai member in Fuling area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9],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扬子板块西缘向西北俯冲插入龙门山下,在东缘雪峰山构造带强烈挤压作用下持续隆升,使川东地区在印支期褶皱的基础上接受来自南东→北西的挤压应力,形成了北东向高陡紧闭背斜和开阔宽缓向斜相间的构造格局,在背斜的陡翼顺轴向发育深大断裂。至喜山晚期,秦岭造山带的抬升促使大巴山对川东地区产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同时龙门山、雪峰山活动相对减弱,最大主应力变为北东→南西向,形成一系列叠加在早期北东向构造之上,走向为北西向的断裂和裂缝体系。另外,在背斜变形区,北东向构造变形缝比例高,掩盖了北西向区域性裂缝的存在,因而川东涪陵地区的断裂总体表现出背斜区裂缝为北东走向、向斜区裂缝为北西走向的格局。

2.4 裂缝发育期次

2.4.1 岩心及地表露头裂缝期次

对岩心和露头推断裂缝形成期次最有效的方法是描述裂缝之间的切割、限制、组合关系以及对充填物的差异性分析。如在FY3-2井的2 190.7~2 190.9m处,发育2条低角度构造缝和1条溶蚀缝(图版Ⅲ-1),都充填有乳白色方解石,其中溶蚀缝为上部构造缝被叠加溶蚀作用后的产物,宽5mm,溶蚀缝向下延伸到下部构造缝时截止,由裂缝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可推断溶蚀缝的形成时间晚于这2条构造缝。另外,在2 192.60~2 192.75m井段处发育2条充填有乳白色方解石的水平缝、1条局部充填有碳化沥青的垂直构造缝和1条低角度缝合线缝(图版Ⅲ-2~Ⅲ-3),其中,2条水平缝被垂直缝切断并轻微错位,缝合线又切割垂直缝,由裂缝的切割关系和充填物差异,反映至少发育有2期构造裂缝。此外,依据地表露头、成像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2个方向的构造裂缝,北西向裂缝常切割北东向裂缝(图版Ⅲ-4),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应力场分析结果[9],可确定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至少发育有3期构造裂缝,其中相对较早的2期为北东向裂缝,分别形成于燕山中、晚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较晚期的北西向裂缝,为喜山早期大巴山由北东→南西向川东地区推覆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2.4.2 裂缝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不同期次的裂缝形成时地层水介质条件及环境是有差异的,因而其充填物中的碳、氧同位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可利用方解石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对裂缝形成期次进行判断。由采自FY3-2井岩心的9件充填裂缝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3)可知,在δ18O-δ13C离散图中分布于相对独立的3个区(图5),其中Ⅰ区氧同位素最低,δ18O平均值为 -13.5‰(PDB),碳同位素较高,δ13C 平均值为 4.5‰(PDB);Ⅱ 区 δ18O 平均值为 -10.7‰(PDB),δ13C平均值为 5‰(PDB);Ⅲ 区数据较多,δ18O 相对偏正,平均值为 -9.25‰(PDB),δ13C 最低,平均值为1.5‰(PDB)。由碳、氧同位素的分区特征,反映出至少存在3期的裂缝充填作用。利用Fritz和Smith提出的氧同位素测温方程来计算裂缝形成时的流体平均温度[10-11],即

表3 涪陵地区各期次裂缝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Table 3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calcite fill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ractures in Fuling area

图5 涪陵地区充填裂缝的方解石δ18O-δ13C离散图Fig.5 Scatter diagram ofδ18O-δ13C of calcite filled in fractures in Fuling area

裂缝形成时的流体平均温度为:Ⅰ区为60.9℃;Ⅱ区为80℃;Ⅲ区为98.9℃。按2.5℃/hm地温梯度和地表常年温度为15℃推算[11],方解石充填裂缝时的地层深度及Ⅰ,Ⅱ和Ⅲ区方解石充填裂缝时的地层深度,恰好分别对应于大安寨段埋藏史中的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的埋藏深度。

2.4.3 声发射实验确定裂缝期次

利用声发射实验判断裂缝形成期次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较可靠和简便的方法[12-13],基于Kaiser效应能够对“岩石在古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破裂时的主要应力场期次和强度产生记忆力的原理”,由实验中Kaiser效应点出现的个数和所对应的破裂强度,判断岩石的破裂期次和古构造应力场强度。本次研究选取了FY3-2HF井大安寨段15件非定向岩心样品进行声发射实验,包括大一亚段、大二亚段和大三亚段,样品岩性为较纯的介壳灰岩和含泥质介壳灰岩。实验数据列于表4中。由实验结果对大安寨段断裂缝形成期次可得出如下认识:①在AE曲线普遍出现3个Kaiser效应点(图6),对应的岩层破裂期次至少有3期;②对应的Kaiser效应点的应力场强度Ⅰ级为11.95~28.57MPa,Ⅱ级为18.52~39.74MPa,Ⅲ 级为 23.52~56.47MPa,基于大安寨段介壳灰岩的抗压强度为33.25~74.18MPa,岩石所能记忆的应力场强度也应限制在此范围内;③由于岩石在发生破裂时,后期较强应力多沿前期破裂提供的力学薄弱面释放出来,因而各期次Kaiser效应点对应力场强度的记忆是逐级递增的,当应力场的强度接近甚至超过岩石抗压强度时,岩石发生破裂的规模最大,并对应于裂缝发育的主要时期。由大安寨段介壳灰岩Ⅰ级、Ⅱ级和Ⅲ级Kaiser效应点记忆的3个应力场作用期次,分别对应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的3个裂缝发育期,逐级递增的应力场强度,与构造裂缝形成于逐渐加大的埋藏地质过程、对应期次的地层深度和继承性追踪叠加与演化特征相吻合,据此,Ⅰ级、Ⅱ级和Ⅲ级Kaiser效应点分别记录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山早期这3个裂缝发育期次。

表4 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非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特征参数Table 4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 of non-oriented samples in coquina of Da’anzhai member in Fuling area MPa

图6 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非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AE曲线Fig.6 AE curves of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 of non-oriented samples in coquina of Da’anzhai member in Fuling area

综上所述,涪陵地区大安寨段有利裂缝发育带主要为介壳灰岩夹页岩组合的浅湖介壳滩相带的滩缘和泥质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组合的湖坡相带,以发育集各类裂缝、溶孔、溶洞及微孔和微缝为一体的溶蚀孔洞-裂缝为主;裂缝开始形成的时期为燕山中期之前的早、中成岩阶段,此时成岩压裂缝、收缩缝等非构造缝发育广泛,为燕山中、晚期和喜山早期的构造裂缝提供了良好的介质条件;构造裂缝大规模发育和扩展时期为喜山早期[14]。

3 结论

(1)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裂缝类型多样,包括成岩缝、构造缝和溶蚀缝,这3种基本类型的裂缝之间追踪叠加改造,形成错综复杂的、集各类裂缝、溶孔、溶洞及微孔和微裂缝为一体的溶蚀孔洞-裂缝型储层。

(2)裂缝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抗压强度适中的含泥质介壳灰岩或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组合为最有利裂缝发育的载体;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裂缝的成因和平面分布;构造作用直接控制了裂缝的产状、规模、形态、继承性发展和演化特征等。

(3)构造裂缝的发育有3个期次,第一期为燕山中期,第二期为燕山晚期,第三期为喜山早期,并且喜山早期为主要的构造裂缝大规模发育期和扩展期。

[1]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等.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2,29(6):605-609.

[2] 郑荣才.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沉积学报,1998,16(2):42-49.

[3] 郑荣才,何龙,梁西文,等.川东部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3,33(12):10-19.

[4] 刘殊,许红梅.四川大安寨段薄层灰岩油气富集区预测[J].中国石油勘探,2001,6(2):44-50.

[5] 胡宗全,郑荣才,熊应明.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层序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0,20(3):34-37.

[6] 张金川,聂海宽,徐波,等.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8,28(2):151-156.

[7] 龙鹏宇,张金川,唐玄,等.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3):525-532.

[8] 赵裕辉.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9] 郑荣才.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的声发射实验[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24(4):1-8.

[10] 邓虎成,周文.姜文利,等.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长、延安组裂缝成因及期次[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5):811-817.

[11] Epstein S,Buchsbaum H A,Lowenstam H,et al. Revised carbonatewaterisotopic temperature scale[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1953,64:1315-1326.

[12] 郑荣才,刘文均,李安仁.川北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包裹体研究[J].地质论评,1997,43(5):264-272.

[13] 郑荣才.储层裂缝研究的新方法声发射实验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3):186-189.

[14] Nelson R A.Geologic analysis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Contributions 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M].Boston:Gulf Publishing,2011:89-94.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猜你喜欢

介壳大安成岩
介壳虫防治须重视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成岩圈闭及其成因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川中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能源领域中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玉龙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肉肉们de天敌——介壳虫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