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动商 促进成才①——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12-06王锐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2期
关键词:动商中长跑素质

王锐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4)

1998年以来,我校在全国率先推行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增设选修课,开展俱乐部,实施“选项课+选修课+俱乐部”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作过详细报道,全国先后300多所高校前来观摩和学习取经。体育课程先后获得“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等奖项。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我们总结过去经验,进行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体能素质、培养动商、助推个体社会化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树立强化发展体能素质的指导思想

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起,“健康第一”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2000年以来全国学生体质(尤其是体能)持续下降的态势没有得到改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校推行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确立了“兴趣与效果相结合,发展学生体能”的指导思想,全力遏制学生体质下降,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努力达成大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增进身心健康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发展个性,培养动商,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和热爱体育,形成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的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2 人本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从大体育课程观出发,构建涵盖课堂体育、校园体育、生活体育与社会体育组成的大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四年不间断的体育课教学,将动商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全过程。基于网络,通过视频公开课等形式使学生不出宿舍便可上网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变集中授课为分散学习。实践课程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基础上,不断拓展课程内容与空间,不断增设新项目(开设项目由原来9个项目增加到20余项),2007年下学期开始,在本科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太极拳。中长跑贯穿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整个教学全过程,并且每堂课每位学生练习不低于2000m。倡导学生到户外上体育课,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7门体育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针对病残学生体现生命关怀,开设保健体育课,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相对自主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1 实行主辅项结合教学,普及体能素质课课练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全面普及选项课和选修课,学生选项由原来9项增加到20余项,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需求,改以往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为大一大二大三均开设体育必修课,面向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博士生与留学生开设选修课,让体育课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全过程,不折不扣上满国家规定的144课时,每节体育课实行主辅项结合教学,主项为选择的专项,辅项为体能素质练习。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无论是开始部分,还是基本部分或结束部分前均可组织学生练习中长跑和体能素质,而且每次课每人必须跑完2000m,这种每课必跑、每人必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强迫运动”办法,既让学生完成了总的练习量,同时又不让学生过度劳累。普及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做法产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学生耐力素质下滑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通过跳绳、加速跑、上肢力量练习和腰腹肌练习不断提高学生体能素质。

2.2 加强理论指导和心理疏导,课内外相结合

就中长跑教学而言,学生缺乏对中长跑价值、生理极点现象等的认知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从而不愿练习、害怕考试,影响耐力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动商的培养与提高,教改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课堂教学、橱窗与发放宣传册向学生介绍中长跑的目的、价值及练习与考试过程中出现极点现象应如何克服,对跑前准备、跑中呼吸与跑的节奏配合以及跑后的放松调整都作出具体指导,同时为体弱学生开设中长跑运动处方,普及运动常识,结合课外将中长跑贯穿于学生早操、校园晨跑、校运会、新生达标运动会、体质测试过程中,在2013年校运会中我们尝试了按学院和年级分组的男生1500m和女生800m对抗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大学生在课外进行中长跑自锻炼情况调查发现:喜欢跑占7.34%,经常跑占21.16%,有时跑占66.04%,从不跑占5.46%。调查有89.25%学生认为经常练习中长跑对健康非常有益。这与笔者于2009年调查的75.32%的学生课外从不练习中长跑形成较大的反差。据笔者观察现在操场上早晚跑步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内外形成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跑为我要跑的良好跑步氛围。

3 规范课程管理

教改中,为落实中发【2007】7号文件和国办发【2012】53号文件精神,遏制大学生体质下滑,我们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教学值班主任制度、备课、查课与考核制度,制定了《体育部10个特别规定》,提出教师必须杜绝《体育教师10个不良行为》和铭记《10问体育教师》。我们与校教务处同步,开发和搭建了网上选课平台。从公布课程资源——学生网上终端选课——按优先原则形成教学班——少数学生退补二次选课——最终形成教学班——实施教学——网上登录成绩——教务处形成学生成绩册。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育人质量。

3.1 教考分离

为有效监督体能素质教考过程,我们严格执行中长跑教考分离。每学期结束我们按照教学单元分为两组,用两周时间,由专门测试人员采用全自动电子计时器,在领导监督下对每位教师的授课班级进行轮流测试男生1000m与女生800m,对少数暂时不能测试的同学安排专门时间统一组织补测试。测试完毕按学生名次及时登记公布学生成绩。教考分离的举措有效杜绝学生借口不跑,找人说情送分的现象,使中长跑测试更加透明、客观、精准,便于学生进行纵横向比较,实现自我评价。在成绩管理中明确中长跑成绩按体育成绩20%比例记入学期体育成绩总分,无论什么原因不参加中长跑测试的学生学期体育成绩最高不能超过69分。这些硬性规定有效提高了学生中长跑训练积极性与考试参测率。据统计2012年我校男生中长跑参测率93.81%,女生参测率94.58%,2013年男生参测率94.72%,女生参测率95.60%。每学期结束我们会及时分析每个项目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好差原因,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的项目及时进行调整,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实现优胜劣汰。如我们曾经开设的地掷球、草地高尔夫、台球、健美已被筛出课堂,而一些新项目如定向越野、腰旗橄榄球、棒垒球已走进课堂。只要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的项目我们都会创造条件引入课堂、服务学生。

3.2 课程评价走向学生

发达国家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评价通常采用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自我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而国内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教师评价法,注重结果、技能、实践、校内和显性的评价,造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最终考什么,不考评不练习,为考评而锻炼。在我国大学生普遍锻炼意识与习惯不如发达国家学生的情形下,科学评价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尤为重要,在教改中我们注重过程与结果、课内外、理论与实践、体能与技能、显性与隐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改善大学生体能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4 整合优化课程资源

在改革中,我们首先根据新构建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自编了《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两部校本教材,依据教材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外聘、引进和在职进修相结合的办法,缓解专项师资缺乏问题,鼓励教师发展一专多能。体育器材通过学生自购、学校购置、社会人士赞助的办法协同解决。教学场地由原来单纯的校内场馆,拓展向校园内的花园、马路、空地和校外。利用中山陵、学校花园、绿色体育园、动商体验区、水杉林、阳光体育长廊等环境,进行定向越野、养生保健、太极拳、阳光体育、攀爬和动商培养等内容的教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优化为落实大体育课程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加强医务监督

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体现生命关怀的特征。体能素质练习与测试绝不能让学生付出生命的代价。加强医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尽管我们学生在测试中长跑时出现呕吐、发晕、倒地和急救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我们仍然高度重视医务监督工作。教育学生在测试前一天多休息,吃好早饭,生病不测试,注意跑与呼吸的方法,正确处理极点现象,每单元测试派专职医生到场监督与处理突发事件。完善的医务监督工作保证了我校多年中长跑测试长期顺利开展,没有出现一例跑步猝死现象。这对于那些不重视医务监督,甚至根本没有医务监督而冒险开展中长跑测试,导致学生猝死,进而在课堂教学、达标测试和校运会中均取消中长跑运动项目的学校具有借鉴之处。

6 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高校体育后勤工作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变化和动商的培养,目前全国高校场地、器材不达标的高校为数不少,体育资源缺乏、指导人员、场地、器材、晚上灯光和场馆收费等问题严重遏制了大学生发展体能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笔者观察,自从笔者学校2013年实行学校所有运动场馆免费开放,晚上室内外场馆灯光亮化以后,在课余和节假日大学生锻炼的人数明显爆增,时常晚上十点以后运动场上打球、跑步的学生随处可见,这种景象与过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有形的改变必将带来大学生体能素质无形的提高。可以预见,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后勤保障,必将产生大学生自主锻炼翻天覆地的变化景象。

高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战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合格人才多种贡献,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体育政策,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始终把体育课程改革定位于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动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在吸取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抓好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强迫运动”行为、向课堂要效益、狠抓课外活动和完善后勤服务工作,使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化。

2014年7月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出台,如何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将成为每所学校重要的课题,坚信新标准的执行将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2]53号.

[3] 王锐,张炎,葛国政.高年级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特征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1-24.

猜你喜欢

动商中长跑素质
聚焦动商素养 赋能生命成长
——读《幼儿动商教育教程》
基于熵值法的动商评价体系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动商理念导向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路径分析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动商理论的困惑及其测评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谈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中长跑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