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影响研究

2014-12-05何特罗贤

关键词:入学适应性个体

何特罗贤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一、研究背景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rickson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我是谁)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的思考和选择。它包括一个人对其身份意识的个体感、惟一感,自我形象的完整感,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感,对某一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内心趋同感[1]。Erickson认为青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能协调一致,否则,就会发生同一性混乱,即同一性危机,阻碍个体的人格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继Erickson之后,作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心理学家Marcia根据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所采用的策略(探索)和结果(承诺)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操作化定义。探索是指个体为了在自我的不同方面(如职业选择、宗教信仰、性别角色)达成同一性所进行的主动探寻过程[2]。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形成的坚定信念和持续的自我投入。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组合成同一性获得(高探索高承诺)、延缓(高探索低承诺)、早闭(低探索高承诺)、扩散(低探索低承诺)四种同一性状态。Marcia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划分开启了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的大门,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国内外掀起了自我同一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潮。许多研究发现,同一性状态与个体多种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幸福感等有着密切关系[3]。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能否尽快适应大学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成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4]。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生的入学适应会有何种影响?如何从促进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四川省成都市三所本科院校中抽取大一新生880人接受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80人,女生400人;文科420人,理科460人。采用团体纸笔测试的方式进入班级施测,施测前宣读统一的指导语,由主试统一收发问卷。测试后将信息不全、答题遗漏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删除,共留下有效问卷789份,数据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问卷组成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口学信息如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排行以及担任学生干部与恋爱经历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测量,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5]。问卷采用6点记分,共32个题目,包括同一性获得、延缓、早闭和扩散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的内容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政治、职业、宗教和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领域(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入学适应的测量。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I)[6],量表包含对大学生学习、人际、角色、职业选择、生活自理、环境认同、身心症状七个方面适应性的测量,共66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对部分题目进行反向计分处理后,得分越高,表示适应性越强。全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9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9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特点分析

根据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编制者Adams等提出的划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标准,发现大学生处于各种同一性状态上的人数比例依次是:同一性延缓状态占59.6%,同一性扩散状态占19.4%,同一性获得状态占12.1%,同一性早闭状态占8.8%。

2.大学生入学适应状况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认同、身心症状七个适应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3.32(0.62)、3.77(0.55)、3.85(0.56)、3.02(0.62)、4.13(0.55)、3.39(0.59)、3.76(0.63)。适应总均分和标准差是3.62(0.42)。可见大学生的整体适应水平及各维度上的适应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七个维度的适应中,职业适应性相对偏低,生活适应性最佳。

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入学适应的影响作用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考察四种同一性状态与适应七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同一性获得状态与适应七维度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同一性扩散状态与适应七维度均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一性延缓状态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环境认同、身心症状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一性早闭状态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适应、身心症状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为进一步考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入学适应的影响,将适应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四种同一性状态和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独生与否、生源地、学生干部、恋爱经历)作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同一性扩散状态、获得状态、早闭状态、延缓状态和学生干部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最佳预测变量是同一性扩散状态,其解释变异量为18.1%,其他变量解释变异量依次为6.6%、4.5%、2.9%、0.9%,总的解释变异量为 32.6%。四种同一性状态对适应的预测方向不一样,除同一性获得状态对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他三种同一性状态对适应均是负向预测作用。

表1 四种同一性状态对入学适应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入学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一性获得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环境,而同一性扩散状态更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适应不良。高校管理与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开明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探索机会等途径来引导大学生更快确立自我同一性,以帮助其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1] Erickson E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1968.

[2] Marcia J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551 -558.

[3] 刘楠,等.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1-698.

[4] 张大均,等.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4-128.

[5] 王树青,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3.

[6]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猜你喜欢

入学适应性个体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入学面试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入学第一天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