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精品社团发展启示①
2014-12-05朱建军彭国强
朱建军 彭国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案例是最好的教材。本研究通过选取几个在管理、活动开展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品学生体育社团进行纵深研究,以归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趋势,并对各社团的具体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各社团的优势所在,从而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全发展提供实证材料。
1 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案例
1.1 复旦大学“无限排球协会”
复旦大学无限排球俱乐部成立于1997年5月,是复旦规模最大的协会之一,也是社团综合指数和知名度最高的社团之一。以“无限”(infinity)完美诠释了运动的无极限和无局限,也充分体现了排协成立的宗旨:以无限活力,吸引更多的同学来领略排球运动的无限美丽。现有会员800余人,分布于全校所有院系,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年来,排协通过组织举办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为众多热爱排球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和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极佳地传承并发展了作为这一拥有复旦悠久历史的运动。同时,复旦排协也走出校门,通过与上海甚至全国各大高校互动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排球在大学生间的普及和发扬,以其独具一格的常规和特色活动赢得大家的好评,让“无限”口碑深入人心。
1.2 上海财经大学“风雷轮滑社”
上海财经大学风雷轮滑社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创新校园文化,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宗旨,“友谊长存,激情无限”是我们发展的理念,“风雷潮人,轮行天下”是我们的口号。“风”和“雷”分别体现了大学生的自由感和爆发力。会员以“winder”(风行者)相称。开展学习和表演旱冰(轮滑)运动,为财大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和丰富体娱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目标是成为财大的一个风味十足的特色体育社团,并且成为财大学生青春活力形象的象征。活动包括:使用直排轮、双排轮等器材,在规定场地进行竞赛、训练、表演、培训、技术交流、娱乐。
1.3 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球迷协会”
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球迷协会的诞生于1998年,会员人数300余名,是目前上海体育学院最大的学生社团,也是上海市最大的高校球迷组织之一。在上海体育学院“星级社团”评选活动中,上海体育学院球迷协会多次荣获“五星社团”、“四星社团”的称号。
协会每年举办全校性的七人制迎新足球赛,目前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500人次。结合世界杯、欧锦赛等大型足球国际赛事,协会多次举办赛事文化宣传及球迷趣味活动,并定期组织会员现场观看中超联赛,集体观看精彩国际足球赛事。
在积极与校内各兄弟社团加强合作的同时,协会还与同济、复旦等高校的同类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其它地区不少高校的球迷组织也表示希望能与我们上海体育学院球迷协会建立合作关系。
在社会上,球迷协会的活动得到了各赞助商的大力支持,赞助商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资源,使活动更专业化,系统化和多样化。另外,各界媒体也对球迷协会的活动予以充分的肯定,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频道等媒体均对协会的活动进行过相关的报道,使上海体育学院球迷协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 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启示
2.1 “品牌兴社团,文化兴品牌”,文化建构是社团发展的核心
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孕育着先进独特的社团文化,文化是决定一个组织寿命的因素,社团的生命系于它的文化。复旦大学“无限排球协会”,以Infinity的理念完美诠释运动无极限、运动无局限,社团文化秉承“IECE”的社团工作理念,并有自己的会旗、会徽、会刊、会衫、网站、口号、社团宗旨及使命等特色文化建设,保证了组织的精神力量,促进了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赋予组织以旺盛的生命力。
社团文化又是社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复旦大学“无限排球协会”和上海财经大学“风雷轮滑社”在它们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核心文化,若将这种核心文化予以集合、扩展,必有利于整个学校社团文化的形成。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会使社团成员有很大的认同感,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无限排球协会”通过做项目等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来推动内部文化的建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心,满足了学生对活动项目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间彼此的交流合作,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另一方面,“无限排球协会”、“风雷轮滑社”和“大学生球迷协会”通过开展活动、友谊比赛等方式不断与其他社团交流合作,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学习,对其他社团文化兼收并蓄,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得以创新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并且通过交流社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此外,网络应用是未来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势所趋。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的社会,网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社团众多宣传途径中网络作为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却运用较少。目前多数学生体育社团都没有自己的网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自我更好的宣传。“无限排球协会”从1998年成为复旦第一个在BBS上拥有自己版面的社团,1999年拥有自己的网站主页,2007年,在社团之家开办了自己的空间,多样性的网络建设使校内的同学能够更多的了解到社团的相关信息,并和校内其他社团更好地交流。这样不仅增强了社团的宣传力度,扩大了影响力,而且还可以节省宣传经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运用一种快捷的方式认识了解社团,从而使社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社团文化建构不断完善。
2.2 开展特色活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社区是新时期社团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以发现,几个社团几年来都注重创新特色活动的开展,如“无限排球协会”07“球”色平分迎奥运大型展览、“无限关怀、无限魅力”,长期组织会员义务教授民工子弟打排球、“5.12”汶川大地震—大爱无疆—心系灾区、中小学排球义务培训— 心系公益、情系奥运,圆梦08等活动;“风雷轮滑社”与复旦、同济等高校的相关性质社团共同举办联谊性的跨校大赛;“大学生球迷协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足球比赛志愿者,参与2007年女足世界杯志愿者活动,协助李宁公司在上海成功举办大学生足球技巧挑战赛等活动,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促进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首先,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阅历、锻炼了能力,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通过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了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社会认同感,对于引进社会资金、争取社会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通过与社会体育组织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体育社团的人力、物力和才力资源,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体育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
最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成服务型社团是未来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多为培训型、健身型、竞赛型、表演型、交往型等,而服务型的社团几乎没有,引导体育社团发展成服务性社团是社团发展的新尝试,以上三个社团案例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这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服务、树立服务意识,而且还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中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另外,学生通过服务型社团与社会交流、联系,也是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社会的最好途径。
2.3 社团要以人为本,尊重会员的主人翁地位,关心广大会员的利益,调动会员的创造精神,激发创新能力
个人离开组织成不了大事,而依靠一个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密切配合、互助协作的严密组织却能开创辉煌的事业。“人心齐,泰山移”,通过运用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一处,整个团队拥有同一个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各方面的价值得到融合,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主动将个人的行为与社团的荣誉融为一体。优秀社团文化是社团在长期实践运营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为使社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至关重要,团结协作是社团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社团负责人应该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真正做到让会员人人有话可说,人人做社团的主人,尊重成员的主人翁地位。
2.4 建立组织管理灵活多样的长效机制更有利于社团的发展
“无限排球协会”的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下设各部,各部又下设社团的具体管理处,同时又由无限顾问委员会组成监督机制,形成了层层扩展的树状模式,各部门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保障了社团内部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协会根据需要下设无限排协(男、女)队、“无限”裁判班等,使组织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管理模式灵活多样,如对“无限”裁判班采取“裁判长—组长—组员”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了社员的归属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地避免了人员的流失。
同时,“无限排球协会”和“风雷轮滑社”对学生进行了分层管理与教学,既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又通过不同层次间学生的互助互带在增进社员交流的同时还可以节省聘请指导教师的经费投入。另外,通过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的多元化指导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成员实行不同的培训手段,建立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了关注个的体差异性与不同需求,使每位俱乐部成员都受益。
[1]郭银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翁国柱.福建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学,2006.
[3]解会娟.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山西:山西大学,2005.
[4]田慧芬.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胡文靖,陶漫,杨仕勇.结构功能主义视野里的大学生同辈群体功能双重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6]王娟.高校学生社团宏观调控路径新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7]万金城.当代大学校园社团的功能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8]陈黎黎,薛林峰.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9]毛洪昆.浅析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0]廖生武,秦思,崔璨.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