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运会口号的解读
2014-12-05王蕴程兵
王蕴 程兵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体育口号”是“口号”的一种,它是体育特征的外在表现,也是体育精神的内在升华,更是体育发展史的时代缩影。“全运会口号”作为“体育口号”的一种,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通过对历届“全运会口号”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全运会口号,领会其文化内涵,进而能够创造出更加切合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体育口号,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设体育强国与和谐社会服务。
1 全运会口号的来源
每一个琅琅上口的口号背后,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届全运会的口号也不例外。55年间,全运会成功举办了12届,全运会口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遇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要节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有关部门都会发布口号。在大型运动会、大型体育庆祝活动、重要体育纪念日发布的主题体育口号。全运会口号是为全运会提出的主题口号。
2 全运会口号时代特征的变迁及时代精神的演变
2.1 申奥成功前的全运会口号(第七届至第八届)
与现在每届全运会一个主题口号不同的是,七运会和八运会共有20条宣传口号,可谓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可以看出,第七、八届全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承载了更多体育之外的“重担”。
七运会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一年后举办。在巴塞罗那,中国军团,共夺得了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的好成绩。与1988年汉城奥运会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1993年恰逢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前夕,“拼搏1993,盼迎2000”、“迎七运重燃圣火,盼奥运再度辉煌”等口号,是当年国人对2000年奥运会的迫切期待。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是继上海、广州举办后,又轮到北京举办,也是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后全运会重新回到北京,因此也提出了“以亚运精神办七运,以七运风采争奥运”、“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等口号,进一步传递出了中国人民举办奥运会的强烈愿望。从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通过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到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历时两年零七个月时间,北京的申办走过了一条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尽管随后中国的申奥失败,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举办奥运的信念却变得无比坚定。
八运会于1997年10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是20世纪末中国最后一次体育盛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16枚金牌,与上届持平。与七运会一样,这一届全运会口号也有20个。其中这些口号中既有强调竞技体育成绩的口号如“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也有重视全民健身的口号如“发展体育运动,强人民体质”、“实施《全民健身纲要》,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等。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活动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个口号清晰的诠释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从八运会开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成为国家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纵观申奥成功前的这两届全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竞技体育舞台上争金夺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回归理性。体育由“精英”转向“大众”的趋势,由“追求金牌”回归“增进健康”的本位,体现着国家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国民体育观念的逐渐成熟。
2.2 申奥成功后的全运会口号解读(第九届至第十二届)
第九届全运会在广州举办,这是新千年我国举办的第一个规模盛大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她象征着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开始,展示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历史性最好成绩,夺得28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三位。因此在这一届全运会上各省市选手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水平更加接近,一些集体球类项目的基本技战术能力也有新提高。同时,2001年7月1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全体委员将投票选举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中国体育人士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届全运会口号征集大赛是从当年年3月5日开始到10月9日揭晓。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应征者,通过他们4826封应证稿件、24000多条口号,表达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各族人民的心声。最终“铸九运辉煌、展中华风采”被评为最佳口号,也是从这一届开始,全运会的主题口号只有一条。这一体现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九运会口号,则“诞生”于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和中国男足打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体现着自尊、自信、自强的口号恰好与国人当时备受鼓舞的心态不谋而合。
第十届全运会于2005年在江苏举办,这是国家取消北京、上海、广州轮流举办的决定后的首个取得举办资格的省份。这届全运会被认为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代表团的一次检阅。这一届全运会的口号“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我们可以看出从这一届开始,全运会正在朝着“重健身,轻竞技”的理念转变。在这一届全运会上,形成了竞技体育场上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竞技场外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十运会举办恰逢《全民健身纲要》实施10周年,十运会的口号“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彰显出全民健身与十运盛会同行。十运会期间,实现了人民群众与十运会的零距离接触,全省上下对关心、支持、参与十运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其火炬传递是当时参与活动最多的群众体育活动,参加人数为200万左右,举办了中国全民健身博览会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活动。十运会的口号“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折射出将“体育回归人民”的这一办赛理念是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一次革命,也是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体现。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是2008年奥运会后举办的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获得了51枚金牌,超越美国占据金牌榜的首位。本届全运会适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运会创办50周年之际举办,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大检阅,是一次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体育盛会;本届全运会也是山东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综合运动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口号,第一次撇清了与奥运会的关系,也标志着我国由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步伐迈进。这一口号也切合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相适应,融合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体育促进人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渴望体育回归民生的强烈愿望。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是在辉煌的北京奥运会举办5年后举办的。当前中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从众多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十二届全运会主题口号。“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全运”是让全民享受全运会带来的成果。举办全运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百姓从中受益,感受体育的精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同时也是一次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发展的成果。一届全运会,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而是为了给群众带来实惠而办赛,应该也完全能够办成惠及民生的“造福工程”。“共享全运”体现了辽宁通过承办全运会惠及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目标。
申奥成功后的四届全运会,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已经牢牢占据第一集团的位置,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由金牌转向对健康的重视。全运会中关于竞技体育成绩的追求成分越来越淡,逐渐回归到体育为人民的本质理念。
3 结语
申奥成功前后的五届全运会口号演变,清晰地折射了体育为政治服务的多元重担回归到体育为和谐社会,及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新的时期,我们更加期待体育事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期待更多的全运会口号能够传承体育运动的文化精髓,传播体育运动的价值理念,创造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
[1]徐本力.我国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J].体育学刊,2001(1):5-8.
[2]刘礼国,徐烨.全运会赛制改革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4):l0-13.
[3]王显生.全运会发展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0(4):l-5.
[4]和立新,陈令伟,杨正华.全运会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l-4.
[5]丁英俊,朱冀.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l2-14.
[6]金力.全运会发展特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