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武术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①
2014-12-05李荣吴秋来周昭军
李荣 吴秋来 周昭军
(1.邵阳学院体育系 湖南邵阳 422000;2.展辉学校高中体育部 湖南武冈 422400)
软实力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此人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助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受越南战争的影响,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美国经济快速下滑,国内衰退理论不断滋生蔓延。针对衰退论及反思了美国一味依靠武力实现政治企图却不尽如意的教训后,他于1990年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新词汇,并将其内涵界定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利诱来达到目标的能力”。[1]软实力主要针对硬实力(包含经济、军事、科技等)提出来的,它主要指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教育体育、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资源借助传播的媒介来提升主体影响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也是文化软实力中重要资源。武术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的各种活动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维系自己的生命与延续种族,创造了一种以技击搏杀为形式的技术,即原始的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武术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它慢慢弱化了军事中的搏杀之术,并且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2]。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思想以及“德艺双修”的健身价值和武德教化等都折射出武术文化的魅力。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传统的传承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桎梏思想严重束缚着武术的发展,导致许多武术流派及种类在民间无形地消亡。因此,基于国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下,武术文化传承路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整合文化资源,概况地分为三个部分:(1)走文化产业开发的强国之路(网络化、数字化传媒);(2)走全民健身的利民之路;(3)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1 走文化产业开发的强国之路(网络化、数字化传媒打造的文化产品)
党的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美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占18%~25%,每年创造价值近9000亿美元。[3]而我国文化产业所占比例较低,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与整合,尤其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武术文化资源正慢慢频临消亡的状态,一些武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方式的保守、手段单一,使其显得苍白无力失去活力,其根源是没有适应时代所需。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武术文化要传承与弘扬,就必须打破过去的传统传承方式,不断地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去迎合大众。武术文化在视觉文化当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它可以借助图像、文字等不同传播途径吸引着人。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通过文化主体的武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审美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武术文化自身的传统魅力。如李小龙就是通过电影使外国人认识到中国武术的第一人。李小龙拍摄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不仅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同样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功夫的浪潮。李小龙在影片中使用的中国功夫,简单、实用的武术文化深受外国武术爱好者的喜爱。他们在学习武术的格斗技法的同时也学习了武术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少林寺》不仅造就了中国功夫之星——李连杰,同时在内地刮起了习练武术之风,使成千上万的人投入到武术的习练之中。影片不仅对外宣传了少林武术文化,还更多的解读了中国佛教禅宗文化中的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交融性特点。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整合成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强有力的竞争手段,如美国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博得世界观众的喜爱,而《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充分吸取和利用了武术、熊猫等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借用花木兰等中国文化资源以更好地适应中国观众的情趣与文化认同,在取得巨额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无形中将美国的价值观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增强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去,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丰富文化产业资源,还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 走全民健身的利民之路
武术文化走全民健身的利民之路,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全民健身工程的提出是时代发展所需,换句话说,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任何制度的出现是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纲要提出了:①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②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4]2012年1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主要总结了十五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工程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所面临的严峻形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体育发展资源整体有限,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5]等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普遍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健身成为时尚,而武术文化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中华先民在长期的武术实践中,逐步将中医理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导引养生术与武术溶于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健身法宝。武术谚语中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即内养性情、固气壮胆;外练筋骨、手足矫健。武术的强身健体主要体现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锻炼方面。中国传统的养生术认为,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6]武术文化通过发挥健身娱乐功能,使居民在紧张劳动之后的休息和娱乐中,能得到健康积极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如武术中的“导引养生术”、“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成为人们健身与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和最具有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武术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展现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它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统一,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回归。[7](2)全民健身工程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契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提供了的财力、人力,并且制定一些优惠性政策。
3 走教育的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武术发展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素质过硬、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武术人才。而武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学校武术成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基[2004]7号文件)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教体艺厅[2010]8号文件)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武术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忠、义、正、信、刚、毅、勇、诚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形成仁、宽、恕、礼、让的道德品格,还有助于磨炼坚韧不拔、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其作用不可替代。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学校武术开展的重要社会价值是张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大武术的宣传,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乃至大学课堂。使武术成为修身、自卫和德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手段,培养文武兼备、高素质、全面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的理想服务。另一方面,要做好武术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造工作。应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成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选择武术教育和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和策略出发,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致并最终乐于接受武术,将是武术教育面临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技教育的始终。通过不断地融入新鲜血液武术文化才能焕发青春,可持续性发展。
[1]孙喜莲.民族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23-127.
[2]冉学东,刘帅兵.从国家文化软实力视角看中国武术的价值使命[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251-253.
[3]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彭先桃.古代养生学探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3).
[5]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