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2014-12-05王柏利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中国武术顶层

王 岗,王柏利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对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王 岗,王柏利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国武术的发展长期以“体育”的身份来标榜自己,为能够成为奥运项目进行着由内到外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使得武术的发展越来越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意愿,造成了文化层面的缺失、技术层面的异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总结,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武术发展“顶层设计”的新一轮思考,并坚守以“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中华价值”的目标追求;“坚守主体意识,践行中国道路”的文化立场;“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的国际传播;“拓展存在空间,追求多元挖掘”的资源开发为底线,以此来达到中国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

1 中国武术发展现状迫切要求加强武术发展“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再强化。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地位在不断提升和重视。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下,来重新审视中国武术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命题。

长期以来以体育、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为坐标的中国武术发展道路,已经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的“入奥失败”、“传统遗失”、“去本求末”、“削足适履”、“体还在,魂已逝”等问题,已经成为羁绊中国武术健康前行的枷锁和阻力。所以,从“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理论出发,站在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意识的立场上,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理论指导下,在我们重新思考和制定中国武术新一轮发展道路时,明确中国武术发展的目标追求、文化立场、价值取向等问题,已经成为做好“顶层设计”必须回答的现实且紧迫性的命题和任务。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则表现在中国武术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是换挡继续加速前行,还是在这一拐点处,环顾四周,稍作缓冲,重新思考中国武术发展的道路问题。的确,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今天的发展理路,发展策略,发展状态,发展水平等,都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

正如邱丕相教授在其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对于武术,我们做错了什么”的追问中所反思和指出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苦苦追求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了60年,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中国武术,始终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实现国内的大繁荣、国际的大发展?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标,为什么一次次地遭遇拒绝?在科学昌盛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违背科学行为的武术事件发生,如太极拳的闫芳事件?”[1]也正是这样的追问,迫使我们应该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梳理与反思。重新审视几十年来的中国武术发展道路、成就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启动和做好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

因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今天中国武术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体育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从收获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到申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以至于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我们基本完成了从亚洲竞技体育大国,到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的挺进,也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个新的体育发展目标——体育强国。[2]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和体育背景变革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事项的“中国武术”,也已经开始了自身生存空间的扩张与发展。中国武术不在单独属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正在形成共识;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已经得到国家、省市及各基层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武术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已经在演艺业、动漫业、影视业、竞赛业中得到验证。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在“大武术观”的引领下,已经从只追求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发展瓶颈中解脱,传统武术发展、学校武术发展、大众武术普及等多元化的中国武术发展理路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努力受阻,国内发展极不平衡,体育武术与文化武术、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民间武术与官方武术、统一武术与个性武术,各行其道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在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达成共识。因此上,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中国武术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探求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策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

2 做好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必须坚守的底线

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深刻阐明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这“三个自信”,应该说是给中国武术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在此应该得到最好的回答。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武术,始终是按照西方体育的道路在前行,始终是按照西方体育的理论在建构,始终是按照西方体育的制度在评价,而正是这种模仿的文化发展模式,最终导致被“西方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拒绝。所以,在新的一轮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远离文化模仿,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道路,才应该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因为,从文化意义而言,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底是不同于西方体育的。按照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改造中国武术的做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基于此,在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武术“顶层设计”的问题时,多一些底线的坚守,无疑是明智和正确的。

2.1 “顶层设计”中的目标追求: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中华价值

对于中国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而言,其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制定和确立,是做好“顶层设计”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正如一个西方哲人所言及的“目标确定了,脚步也就轻快了”那样。几十年的中国武术发展只所以一直没有按照我们的愿望和意志,走进我们希翼的理想王国。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对中国武术的发展道路和目标进行过有的放矢的选择。中国武术的当代改良和发展,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日里,总拿“体育”说事,总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奋斗的最高目标,而恰恰忽视了“中国武术”与“体育”、“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文化意义上的根底差异。而正是这种根底差异的不可兼容,才使得中国武术前行的脚步迈的步履艰难、踉踉跄跄。

中国武术的再一次被奥运会所拒绝,就是一个很惨烈的例证。因此上,面对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窘境,在我们重新制定中国武术顶层设计的目标时,以“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中华价值”为中国武术发展的目标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性和科学。因为,如果我们再一意孤行的坚持中国武术的全面体育化、目标奥运化的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只能是离我们的本意越来越远。正所谓“目标如果不作某些调整、更新,就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黯然失色”。

中国武术不能黯然失色,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核心价值观,它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态之一。这一点不仅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认可和赞许,也在今天的社会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和褒扬。著名文化学者陈炎教授在他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个关于《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3]的访谈对话中,就明确指出:在众多中国文化形态中,“汉字、中医、中餐和武术这些中国元素是人文版的‘四大发明'”,武术较之戏曲、书法、国画等文化形态,更具有普世价值。他认为“汉字、中医、中餐、武术”是最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文化形态。

基于此,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认识到在当代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发展中国武术的核心主旨是什么?让中国武术的发展重新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中来,让中国武术的发展重新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坚守中国武术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只有这样,世界身体文化价值观的文化图景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更静、更柔、更美”的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展示。

对于中国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有自己的文化思想,也有自己的文化表达样式。中国武术与西方身体文化是一组平行文化的轨道,各有其存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个代表东方身体文化,一个代表西方身体文化。不论从历史中考查,还是放在当代社会中检验,中国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发挥着教化人、鼓舞人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他们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下可比,今天的武术发展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差异,也许只表现为“先发”和“后发”之差。我们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许可以借鉴他们,但不能效仿他们、模仿他们。因为,两者之间的文化精神内涵是具有很强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不可兼容的文化差异,这一点很重要。

以“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中国价值”为“顶层设计”的目标追求,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中国武术的进程中,坚守“魂”“体”同在的发展道路。要“体”去“魂”的做法显然是拙劣的,也是危险的。因为,从古至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体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否则的话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一个附庸”[4]21,早已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因为,“文化的‘魂'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不管以什么形态承载、传播都必须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不存在商品化的问题”[5]。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远离自然环境。所以,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该让人们充分参与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树叶摆动、花开花落等四季的变化让人们能够更加关怀环境,并积极参与到生态公园的设计工作中。

所以,只有将中国武术的发展目标,锁定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来;只有将中国武术的发展目标,指向凸显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来,中国武术的发展,才会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中国武术的发展才无愧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美誉!因为,“武术文化中所体现的内敛而不张扬、追求整体而不抵拒局部、追求结果而更重视过程、讲求技击而不提倡技击、强调规范而不压抑个性等的文化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乎完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在身体语言中全面地寓意:是民族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文化归宿。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精髓的寓意在武术,武术彰显着民族文化”[6]。

2.2 “顶层设计”中的文化立场:坚守主体意识,践行中国道路

立场即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不同,看待同一事物时态度就不同,评价同一事物的价值标准就会产生差异。立场决定了你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会忽视世界的另一面。对于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而言,他们同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两者之间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体现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看中国武术,还是站在西方体育文化的立场看中国武术,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仅仅站在西方体育文化立场中看中国武术,由于价值评价标准的不同,只能导致对中国武术理解的片面性,甚至就有了谁对、谁错,孰高、孰低之分。

然而,对中西方体育文化而言,他们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只有在不同的标准和立场下,才能得出不同的好坏结论。我们没有办法评价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是非、高低,也没有办法区分中西体育文化之间谁强、谁弱。我们只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中去发现“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因为,无论是中国武术,还是西方体育,谁也替代不了谁,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彰显着、代表着不同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而已。

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而言,尽管我们经历了“土洋体育之争”的文化抗衡,也曾坚守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土立场,但伴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深入,最终我们选择了依靠西方体育、依靠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国武术发展道路。而站在西方体育文化场域中看中国武术的发展,其结果就产生了对中国武术价值判断标准的异化、文化精神理解的偏颇。而单单站在西方体育文化立场审视中国武术,就导致我们仅仅片面的看到了中国武术具有的“体育身份”,而忽视了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存在于西方体育文化场域中的武术,成为落后的、还不够量化的、非科学的运动项目。这种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妩媚,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体意识的丧失。

基于此,站在中国武术新的历史发展拐点,站在中国文化立场,重新思考中国武术顶层设计问题,坚守中国武术文化的“主体意识”,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立场。坚守中国武术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武术时坚持做到“不忘本来”[7],“就是强调以我为主、以传统为主,而不是去迎合时代、迎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我们传统中有这样一种样式的文化形态”[4]23存在。坚守文化主体意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就中国武术文化而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才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才是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如果我们把中国武术这种民族文化样式变成了体育、奥林匹克运动项目,那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这种文化样式存在的意义。

因此,面对中国武术发展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回归到中国武术的本真上来,改变长期以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主体意识的看待武术的立场,也许就可以发现和看到中国武术中很多好的地方,就会发现“财富”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否认中国武术文化中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并存之实,但我们也绝不能再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片面立场的存在。坚守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意识,“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8]但这种创造和创新绝对不是凭空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中国武术的顶层设计而言,坚守文化主体意识是我们必须回归的理念,选择践行中国道路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策略。习近平同志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9],更应该是中国武术发展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石。反思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长期以来的文化模仿是导致中国武术发展问题丛生的最大魔咒。几十年的中国武术发展,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武术发展过程中致命的天敌。

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发展,“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抵制,一种抗争的话,那么,从1927年开始,中国武术则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从马良的新武术,到解放后的规范统一的武术运动,再到后来的竞技武术套路、武术散手等,以至于将中国武术的发展目标锁定在进入、成为奥运会项目的追求中,我们始终在走一条模仿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所设定好的发展之路。而正是这样的道路选择,才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走进了难以自拔的沼泽地。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再也不能被‘体育决定论'所左右。中国武术的发展更不能成为‘体育'这把‘锤子'下的一颗钉子,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应该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来选择发展道路”[10]。这其中所按照的文化发展规律应该是中华文化的规律,这其中所选择的文化发展道路应该是中国文化道路。我们再也不能思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如何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而应该在坚守武术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全面践行中国武术文化自己的发展道路。因为,我们的道路选择必须满足中国武术这只“脚”的意愿,而不是其它文化的发展意愿。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3 “顶层设计”中的国际传播: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因此上,对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杰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而言,如何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这样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就应该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由来已久,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化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哪里有中华文化,哪里就一定有中国武术,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同在的文化现象,已经给我们实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载体”[11]。但问题的关键是相较与其它国家同类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传播成果仍显得稚嫩和不足。“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现状就像一个‘有价无市'的艺术品市场一样,有满意的数字化组织机构,但着实缺少轰轰烈烈的‘人气'”[12],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当代的中国武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中国身份”的特殊性,而更多地传播了一种与它族同类文化相似的文化形态(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瑜伽等),即“体育形态的武术”。体育形态的武术之所以不被世界所接受,其致命的原因则是因为它缺少一种中国武术自我文化身份的存在和被认同。这一点从我们的传统武术世界传播的现状与之比较就可见一斑。

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形意拳等多种拳术流派的世界被欢迎、被认可、被需要,一方面是来自于电影传播、偶像作用,甚至是个人崇拜。但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为核心的动因,真正的动因应该是它的神秘,它的原汁原味,它的不同,它的中华文化气息的浓烈。因为,文化被异族所喜爱和接受,不是因为你和他相同,而更多地是因为你和他的不同。这已经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公理。

文化的误读是存在的,文化的神秘也是具有价值的。我们遮遮掩掩地努力化解误读,不去表明中国武术的中国身份;我们羞羞答答地不去张扬我们的文化个性,不去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我们传播的中国武术表征化特征极度地接近“他者”,而使得武术国际传播流于形式,以至于出现“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凄惨景象。聚思之,站在中国武术新一轮发展的起航之时,我们倡议在进行国际化传播的顶层设计时,多一些文化自信,树立“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的传播理念,应该成为我们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行动指南。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要害怕他们不懂,我们也不必担心他们误读。文化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接受过程。所以,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而言,急功近利是没有好结果的。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塑造了中国武术独有的身份特征,从而也使中国武术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它倡导竞争意识的培养,但它不提倡争强好胜;它从原始的格斗技术走来,但它更提倡止戈为武术;它有着强烈的技击实用写实追求,但它更提倡技击艺术的花法展示;它赞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果,但它更敬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德传承;它强调武不张扬、武不滥用的理念,但它却倡导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它有外在的展示,但它将内在的修化作为终身的追求;它有强烈的目标理想结果的追求,但它更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程”[11]。正是中国武术具有了有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独特身份特征,才使中国武术展示出它不同于西方体育的无穷文化魅力。

因此,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对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而言,标榜中国身份则要真切地将中国武术的自身特征,原汁原味地告诉世界,充分展示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国身份特征,也许我们的传播才更具吸引力。

2.4 “顶层设计”中的资源开发:拓展存在空间,追求多元挖掘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学者都在不同的场合提出过关于“文化危机”的命题。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正在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性的威胁,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正在加剧,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正在消退。究其原因,很多学者研究指出[13],导致民族文化产生“文化危机”的根源,则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存在空间”的被挤压、缩小,甚至是消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事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同样也遭遇到“存在空间”被挤压、缩小的礼遇。因此上,在我们重新进行中国武术的“顶层设计”时,对拓展中国武术存在空间的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镶嵌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原本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存在空间。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的强化,中国武术存在的传统空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显著的表现则在于作为大文化的中国武术,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走进了一个狭小的“体育空间”,并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苟且偷生”。中国武术的再次起航,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好“体育事业”中的中国武术发展,而更多地要思考中国武术的空间回归和拓展的问题。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中国武术的体育属性只是它文化属性中的部分属性,中国武术还有其它属性,如:文化性、它的艺术性、它的教化性等。所以,单一的中国武术存在于“体育空间”的做法,显然是很难实现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整体继承。拓展其存在的空间,已经不再是我们还要思考甄别的问题,而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空间的人为设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致命顽疾。正如文化空间理论所言及的“空间所承载的文化特性是不可逆的,一旦消失则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所承载文化传统的消失[14]”一样,单一“体育空间”的中国武术存在方式的坚守,已经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引向了文化传统濒临灭绝的边缘。

拓展中国武术的存在空间,找回其原本存在的原生态空间,让传统中国武术得以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我们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反之,“我们就会像德国作家沙米索的小说里《出卖影子的人》中的主人公那样,变成一个没有影子的人”;发掘中国武术多元化功能和价值,拓展中国武术新的存在空间。让中国武术从体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的多元视角出发,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中国武术的文化意义,给捆绑的中国武术文化的触角松绑,让中国武术的触角延伸到与其关联的各个领域,开发其新的存在空间。再也不能以行政职能的划界,再也不能以既得利益者的思维,规约中国武术的发展。切实启动和落实好,国内多部门联动的中国武术发展新思路的务实推进工作;切实启动和落实好,国际化传播的多种传统文化形态“打包”推介新模式的实施。以纵向的保护“传统根脉”为己任,夯实滋养中国武术的生命源泉;以不断发掘横向的“创新形态”为责任,拓展开发中国武术的智慧资源。也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不愧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品牌文化”的美誉。

挖掘被尘封已久的中国武术多元化功能、价值、意义,还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本来面目,才是我们在中国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进程中必须要坚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态度。中国武术是一种大文化,它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只有做好这一资源宝库的文化挖掘与开发,才能够真正提升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和社会责任。所以,从“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论出发,只有将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将中国武术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公民道德教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身份认同、国家形象展示、核心价值建构、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融合在一起,中国武术的存在空间才会扩大和增容,中国武术的文化资源开发才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3 结语

通过我们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武术的向前发展。所以,我们提出在新的一轮中国武术发展起航时,多一些文化意义上的回归,多一些文化立场的坚守,多一些道路选择上的自觉,多一些中国身份的彰显,多一些存在空间的拓展,才是中国武术顶层设计应该坚守的底线。

[1]邱丕相.进入新纪元的中国武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1-3.

[2]杨桦.迈向体育强国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础[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38.

[3]陈静.陈炎教授访谈录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7(1-2).

[4]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1;23.

[5]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20.

[6]王岗.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5):53-57.

[7]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文化中国[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9.

[8]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 (15):4-8.

[9]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25 (2).

[10]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6):1-7.

[11]王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20(5).

[12]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1):71-76.

[13]王炳钧.空间、现代性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6 (4):76-87.

[14]车玉玲.空间变迁的文化表达与生存焦虑[J].苏州大学学报,2013(4):48-52.

Reflection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Top-layer Design”in Chinese M artial Arts Development

WANG Gang,WANG Baili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21502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martial arts has always claimed itself as“sport”for a long time and has experience a series of reform in order to become an Olympic event,but the reform has put the development ofmartial arts into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going against its originalwill,which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cultural dimension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technique levels.The paper depends on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research and summarize Chinese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believing that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urgently requires a fresh reflection on the“top -level design”with the philosophy of“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highlighting the Chinese value”as its ultimate goal.We should also adhere to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practice the cultural standpoint of China's road,adop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y advertising Chinese identity and manifesting cultural charm,and stick to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bottom line of“expanding existence space and perus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ran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martial arts.

Chinesemartial arts;development;top-layer design

G852

:A

:1001-9154(2014)12-0009-06

G852

:A

:1001-9154(2014)12-0009-0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4BTY076)。

王岗(1965-),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2014-09-14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中国武术顶层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