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几点反思
2014-12-05谢晓艳吴永存谢玉辉
谢晓艳,吴永存,谢玉辉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3.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
关关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几点反思
谢晓艳1,吴永存2,谢玉辉3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3.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
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对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的案例实践等层面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认为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中存在基础理论薄弱、研究队伍偏颇、学科关系模糊、研究领域有待朝向应用方向拓展等问题。
体育人类学;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门体育科学的独立学科,体育人类学的历史并不久远,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体育人类学这一词汇并尝试建立体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至今不过20余年时间。“学界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西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广度、深度及成果相比,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尚显稚嫩,仍处于起步阶段。”[1]仍需我国学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以期攀登上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新高峰。不过在学界业已运用文化理论和人类学论对体育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历史则要久远,由此可见体育人类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本文尝试探讨研究体育人类学对象、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以期更好地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1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其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与体育相关的各类体育运动、体育问题;有学者认为其对象为体育事像与人的关系;还有学者认为其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等。日本的寒川恒夫认为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即是体育本身,而这里的体育本身不单指运动比赛,还包括其所蕴含的有可与身体文化相替换的内容。[2]胡小明认为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体育原理、民族体育、体育竞技、定位和标示——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等。[3]刘一民、宋红霞等学人认为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体育与人类的进化、体育与人以及自然社会的关系、生命或机体的作用与意义、比较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体能特点、人体运动极限等方面。[4]饶远等认为体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学视野中的体育、体育的起源与功能、民族体育、现代社会中体育与人的关系、竞技体育中的人文精神等,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目前大部分体育学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体育活动本身,侧重体育技能、体育规则、体能训练等;体育人类学的重点强调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体育活动与人的关系。归纳各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可视为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其一,体育竞技的原理和技巧,主要作用于体育项目、体育比赛本身,此类对象和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交叉;其二,体育文化自身,主要是指在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产生人们广泛接受的体育文化;其三,体育与人及社会的关系,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即注重体育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体育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人类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响,同时亦包括社会对各类体育活动、体育事像、体育问题的包容和选择。
2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2.1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
自体育事像出现及人类开始对体育进行研究以来,通过梳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术界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以爱德华·泰勒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范式:我们知道,英国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的文化“遗留”理论,运用文化透视的方法对原始社会的游戏和文化、宗教等关系进行了解释和梳理。之后的一些学者如美国的柯伦编撰的资料集《北美印第安人的游戏》中以《游戏的占卜起源》的解说词为序进行阐述;[5]以及上文中提到的达姆、萨特·史密斯等人的研究方式,都是基于一种文化理解的方法论。然而该种研究范式虽然能比较深入的挖掘体育、游戏等现象的内在意义,但是其缺乏科学的论证性,信度无法获得保障。以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实地研究为特征的实证主义范式: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大师,其开创了以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田野工作方法,在学术界广泛使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实证主义范式。其学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所作的《大洋洲的掷标枪比赛》以及莫尼的《北美印第安人切洛基族的球技》与《美洲印地安人的竞技遗产》等文章,都是基于此类研究范式而开展研究的。实地研究的方法可以对多种文化现象进行具体深入的解析,比如西方人类学者热衷的对儿童游戏的理解、我国常常运用此种方法去体会的节日赛龙舟等传统游戏等。运用实地研究的方式进行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深入细致的理解体育文化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尽管其准确度可以使人信服,但却无法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2.2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在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体育人类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宏观意义上的方法:从宏观意义上而言,体育人类学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刘一民、宋红霞认为,由于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宏大,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仅是一种或几种,而是跨越了许多学科,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方法论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4]纵向层面的研究方法:不仅如此,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具体层面上的方法和技术,其中,纵向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统计学方法是较为典型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等人在《文化中的竞技游戏》一文中运用了统计方法,即把作为一种特定种类的竞技游戏与其他类型的文化之关系进行了调查,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超越某一种文化界限,属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1]此种方法被应用到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中,是对之前的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研究中还大量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体育人类学研究。如狐鸣、谭广鑫认为,“体育界技术太多,学术太少,现有研究针对性差,盲目操作多,找不到主要矛盾的研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6]对此,胡小明教授认为,“野外考察法、人体测量法、考古等,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时应当具有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的思想,”[7]这些都表明了体育人类学与人类学学科的渊源以及人类学特色。“将田野调查的素材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可获得对某一文化的认识和经验。这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体育人类学的主要方法。”[7]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总称,其包括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参与观察、访谈、个人生活史、谱系法、抽样法等。胡小明教授提出的野外观察法类似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参与观察法以及人体测量法等,固然可以看作是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而文化整体观与相对论则不能看成是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指导调查研究的原则或文化理念,但事实上却被一些学者误读。文化整体观与文化相对论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原则或观念,与文化普同性、文化适应性、文化整合性等共同构成了人类学的学科观,而非研究方法,但可以看成是指导调查研究开展的方法论。
当然,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在特定的方法论和人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具体体育事像,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寻找适合研究案例的方法,才能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新。
3 体育人类学应用的案例
体育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界一直在努力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完善。众多学者对各类体育、游戏等案例运用体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解读,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体育活动层面的案例
胡小明,杨世如等在“黔东南独木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案例中,调查者通过人类学实地研究的田野调查法,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身体游戏独木舟进行了连续的深入的体认和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独木舟这项竞技的技术层面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引申到独木舟的文化精神层面,认识到独木舟文化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的依附性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文化受到经济影响的变异性。可以看到,该案例反映出的研究成果是运用其它研究方法所不能轻易达到。实地研究、参与观察、深入访谈,获得的资料详实、可靠、具体,对文化的理解透彻、深入,得出的结论准确、新颖。然而,该案例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固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是由于其两次实地考察的时间尚不足月余,仅仅是在龙舟节进行研究,无法获得与独木舟文化相联系的其它文化要素,未能透过独木舟文化引申出该地的本土文化特色。
3.2 体育文化层面的案例
而更有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体育学的视角对某一全局性的文化进行分析。谭红春、彭兆荣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暴力”进行了解释,认为暴力是生物具有的一种竞争性、冲突性的生存属性,人作为特殊的社会动物也是具有暴力原型的。由此他们引申出体育竞技是暴力原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变迁的特殊遗产,进而提出摔跤、拳击为这一原型的身体体现和形式展演。[8]在文中,作者运用格拉克曼的冲突维持理论对体育“暴力”进行解释,由此探讨暴力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揭示出体育“暴力”所隐喻的社会结构和象征意义。如此看来,这是一个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体育文化进行解释的成功案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鉴戒于此,我们甚至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体育竞技中出现的问题如体育违规、体育经济事件、体育伤病等文化符号进行解读。
3.3 体育器物层面的案例
张达文、齐家玉运用人类学对中小学常用非标准体育器械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比较儿童少年与成年人在身体特征、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初步提出了适用于中小学生的非标准体育器械的重量与径度规格参数。[9]该案例通过实证测量、统计的方法对体育器物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其背后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上述三个案例是笔者从诸实践案例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体育活动、体育文化和体育器物三个方面着手,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功的典型。足见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学中的广泛运用,说明了体育和人类学较好结合,可以认为是应用体育人类学的典范。
4 体育人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4.1 学科队伍与基础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晚,受关注度低,体育人类学至今仍然处于极不完善阶段。学术界中对该学科感兴趣仍然过少,已有的研究队伍多集中在体育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相对而言非常之少,这种局面不利于体育人类学学科的正常发展,其无法获得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持,不能实现两条腿走路,不利于体育人类学学科理论的充实与完善。有研究者认为,纵观近年来的中国体育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0]因此,很有必要号召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到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提高体育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4.2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体育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厘清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与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文化学之间的关系,致使现在的局面是体育社会学发展得蓬蓬勃勃,而体育人类学的发展只在局部地区的高校中有屈指可数的硕博士招生方向。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关系上而言,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文化,而社会学仅仅研究人所组成的社会,显然,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应该要比体育社会学广泛得多,至少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另,体育发展中的文化现象研究,其在某种程度上有与体育人类学研究领域重复以及分担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任务之嫌。因此,厘清学科关系,借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推动体育人类学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体育文化学研究纳入到体育人类学的学科视域之中,必须强化自己的学科特色与拓展研究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4.3 研究领域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体育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个问题,即研究领域拓展不足,研究的应用取向不明显,这个问题已经为学者所关注。”[10]就目前研究文献来看,体育人类学学界对民族传统与区域(村落)体育研究较多,从研究的内涵来看多数探讨其历史源头及文化嬗变。那么,不难看出研究的横向性广泛及纵深性不够。如从社会体育参与及体育文化重建;族群文化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关系;社会体育产业发展与学校体育文化改革;不同区域与族群的跨文化体育人类学研究等,这才是一个学科得以发展的外在动力。体育人类学还应该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拓展研究领域,尤其是需要在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领域上进一步拓展,发展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应用体育人类学,既要符合时代文化脉搏,又要紧紧跟随人类学研究国际前沿,寻找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在宏观层面提升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加快体育运动发展等贡献力量。在微观层面突出体育人类学对于具体体育现象的文化解析与精神推广,使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1]饶远,陈斌.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10-14.
[2]寒川恒夫.体育人类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3): 84-89.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概论[J].体育与科学,2000(2):4-9.
[4]刘一民,宋红霞.试论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建立[J].体育科学,1993(4):31-33.
[5]张争鸣.体育人类学——新时期体育意识重新构建的关键——关于体育人类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 1989(1):5-8.
[6]狐鸣,谭广鑫.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7-23.
[7]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289-293.
[8]谭红春,彭兆荣.对体育“暴力”的人类学解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18-22.
[9]张达文,齐家玉.对中小学常用非标准体育器械的人类学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
[10]倪依克,胡小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J].体育科学, 2009(10): 65-71.
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
第八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于2014年11月6日-8日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主办、成都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
本次会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为主题,采用大会主题报告、体育旅游专家论坛和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适逢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件发布之际,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产业处的安枫处长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文件精神及政策进行了解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海燕和华中师范大学陈元欣教授,分别做了“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问题与研究展望”的主题报告,并在体育旅游专家论坛上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探讨。
此外,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围绕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体育用品业创新发展、体育彩票业创新发展、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体育健身市场创新发展、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路径、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促进、体育旅游发展路径、职业体育发展路径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Anthropology
XIE Xiaoyan,et al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443002)
Combs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system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results foundation in,this article from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objectof study,researchmodel and research technique aswell as application stratification planes and so on case practice has carried on the review and the summary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condition.Carries on reconsidering in this foundation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thought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the basis of existence theory weak,the research troop biased,the discipline relations fuzzy,the research area pending faces questions and so on application direction development.
sports anthropology;question and insufficiency
G80
:A
:1001-9154(2014)12-0041-04
G80
:A
:1001-9154(2014)12-0041-04
谢晓艳(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运动训练。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