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留学生与民国女子体育①
2014-12-05侯炳霞何叙
侯炳霞 何叙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在旧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由于长期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被禁锢在狭小的家庭圈子里“相夫教子”,基本没有自由可言,更无缘自由参与体育等社会活动。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社会的变迁,中国女性被禁锢的大门才逐渐被打开。“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妇女解放的热潮,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当时女子体育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彼时执留学教育热潮之际,出现了一大批留学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专业人士,他们毕业回国后成为推动民国女子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受到国外先进体育思想熏陶和体育教育洗礼的留学生们有感于中国国民体质的孱弱和民族灾难的危机,回国后极力提倡通过体育来拯救民族和国家。他们通过宣传推广女子体育思想、提倡普及女子体育运动以及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等,为民国的女子体育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转型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 体育专业留学生对民国女子体育的贡献
1.1 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自然体育之风刮入中国,我国当时的留美体育专业学生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赫更生等人是这种体育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均师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然体育大师威廉士,受自然体育理念的感染至深,他们回国后通过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等方式对自然体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传播。自然主义主张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角度出发来提倡体育,认为体育认为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应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使每一个国民都成为健全的、愉快的和有价值的公民,同时强调必须普及处于弱势的女子体育,达成男女体育之均衡发展,方能最终实现普及全民体育的目标[1]。自然体育还主张健康美的体育思想,他们认为我国女子体育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是受到封建习俗中“病态美”的观念的影响,因此提出摒弃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而提倡女子的健康美。这种来自欧美的思想在当时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成为民国时期的主流体育思想,它对女子体育朝向科学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从德国归来的程登科、萧忠国等留学生等人,提出为国家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的口号,主张效仿德国法西斯,推行体育军事化以铸造全体国民健壮的身体来解救国难的民族主义体育思想。他们指出“今后的目标,应以民众化、普及化,御侮抗敌、复兴民族为出发点,设不如此,则不足以取消‘东亚病夫’之讥而符合民众体育之真义”[2],并强调体育救国人人有责,指出凡属中华民国的国民,都应当享受的一种体育活动的训练[3],女性作为国民的一份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特别强调女子的国民之母地位以及女子体育对于整个民族健康的重要作用,认为“要雪国耻、收失地、强民族,女子要出一半的力”[4]。民族体育思想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挽救国家危机现实需要的积极回应,因其合国情性和极具时代特征性而广为传播,对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女子体育人口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2 极力倡导和普及女子体育
1.2.1 从女性本位的立场
留美学生张汇兰和高梓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较早出国留学又获得较高学历的女性,在她们的体育思想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她们呼吁女性获得解放,提倡男女教育平权,指出体育为教育的一环,是补智育、德育和社会教育之不足的一种教育[5],应该让全国妇女同胞皆有机会接受体育的教育。她们强调女子体育是国民强健、民族复兴的基础,因而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体质、复兴整个民族,首先要普及女子体育,即“予每个人以相当之机会,在德智体群方面,有圆满之发展,使成强健之国民”[6]。她们认为我国女性积弱不堪及女子体育不振原因在于我国妇女受到了传统礼教、病态美及缠足等封建习俗的束缚,因此她们强烈呼吁妇女体育应受特别的尊重与保护,渴望在开展女子体育的过程当中,不再受到传统习俗的束缚,并通过普及女子体育使女性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并塑造女性健美的身体。其次,她们还强调开展女子体育须达到社会道德训练与抒发情感陶冶性灵两种目标,以谋求女子全面的发展,体育既然是教育的、科学的,那么它必须能帮助造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训练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种种妇女[7],其思想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她们的这种女性主义思想观念在当时男性本位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也体现出了女体育人的社会价值。
1.2.2 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
在西方先进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国人意识到要洗掉“东亚病夫”之耻辱,达到强民强种以强国的目的,必须从根除国民体质的劣根性入手。而女性作为国民之母,其身体强健与否不仅关系到她们自己的命运也严重影响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提倡和普及女子体育势在必行。自然体育学派认为应该把体育重要性和真正的意义灌输给国民,吴蕴瑞专门撰文分析了女子体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女子对家之责任为治理家事,对国之责任为助长生产,对民族之责任为生育强健之小国民,此数责任之负担而欲期有贡献于家于国于民族者,端赖体育[8]。民族体育思想则提出体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应当是每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在灾难重重的国度,要从速改进全国人民的体质,达到全面健康的程度,然后才配的上谈体育救国[4]因此普及女子体育,关注女子健康是体育救国急不容缓的工作。他们通过分析指出女子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国民的体格,间接影响的是国家的存亡,因此得出女子体育的重要,甚至比男子更为重要[9]的结论。虽然民族体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女性的体育参与,增强了女性的身体素质。
2 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2.1 参与体育方案制定
留美体育学者郝更生是中国最早主持和制定体育法规的人,他在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一职期间,为民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寓女子体育于游戏中并服务社会的理念促成了他在女子体育法规方面的特殊贡献。例如:1932年郝更生同吴蕴瑞、袁敦礼等人共同起草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使当时女子体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也是在193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上,张汇兰受邀为体育方案整理委员,在会上她提出女子体育应该依据女子身心所能及的范围而规定,不能以男子的眼光为准则,同时基于健康和教育的意义,她建议女子体育应根据女子的生理规定其运动范围,其体育指导员也应以女子最为合适[10],这些都对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导航作用。
2.2 引进女子体育运动项目
民国时期的体育留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引进与开创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例如德国体育留学生袁浚在李四光夫人的支持下率先在武汉大学创办女子游泳项目,这在当时封建意韵犹存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的保守思想观念,从此女子游泳项目逐渐传播开来。1933年回国任教的程登科目睹国内女性体质孱弱,有感于德国女子体操运动的普遍发展,在中央大学女生中开设垫上运动和器械体操,也一度动摇了人们对女子参与体操的落后看法,并引起了许多女学生的运动兴趣,随后许多学校也纷纷开展体操项目。女子体育项目的陆续引进和开创不断完善和发展了民国的女子体育。
3 结语
民国时期的体育留学生为民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为民国女子体育事业做了较为全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妇女解放,提升和引导了女性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健康观念,为民国女子体育的科学转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律海涛.吴蕴瑞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27.
[2]程登科.中国今后民众体育应有之动向[J].体育研究与通讯,1934(2):2.
[3]萧忠国.战时国民体育[J].国民体育季刊,1941(1):30.
[4]萧忠国.提倡女子体育与中华民族之复兴[J].体育季刊,1937(2):145-146.
[5]罗时铭,崔乐家,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35-237.
[6]张汇兰.女子体育普及之我见[J].体育杂志,1929(2):162-164.
[7]高梓.中国女子体育问题[J].教与学,1937(7):355-356.
[8]吴蕴瑞.吾国民族复兴中女子体育之重要[J].体育杂志,1935(1):1.
[9]程登科.写给新毕业的体育同志们[N].勤奋体育月报,1935(10):665-672.
[10]游鉴明.女子体育观初探[J].新史学,199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