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经验与启示
2014-12-05赵云飞
赵云飞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江苏扬州 225125)
1 提出问题
学校竞技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大的分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硬件设施差、教练水平低。第二,训练方法不对。有时会为了比赛而让学生做不适合他们的超强度训练。第三,不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这使得培养出来的运动员运动思维不缜密、性格不果断、考虑不周全,严重限制其后续发展。
2 体育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经验
2.1 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现在很多国家既重视文化教育也重视课余训练。这有利于学生运动员在体育训练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学业,从而就算以后不再从事体育竞技运动,依旧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如果只重视体育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这可能会出现许多后续问题,例如遇事会容易冲动、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
预见到这样的后续问题,所以许多国外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坚持文化教育和课余训练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就像日本,教育系统为其国家培养了许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罗伯特·阿特金斯在《每日电讯报》曾写道:“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取决于学校的竞技体育发展,大中小学学生接受的体育越多,体育兴趣就越浓,体育发展的前景也就越大。”在学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可以使有体育天赋的学生的到更好的发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健康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果学校教育和运动训练相结合,那么学生运动员可以既接受文化教育又坚持体育训练,这样还可以使运动员思维更敏捷、思想更全面。就像中国的男足,或许并不是他们平时没有训练,只是缺少一种运动的意识、一种整体布局的思想、一种敏捷的思维、一种全局观念,而缺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教育的缺失。
面对中国现在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之间的断裂,应该在校园中采取新颖的方式加强体育训练,让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得到专业的训练,让热爱体育的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竞技运动,为国家储备体育后备人才。
2.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借鉴、发展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交叉,且可以相互补充。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许多国家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学生可以参加校内体育活动或校外体育俱乐部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如美国有业余体育俱乐部,也有专业俱乐部,但不管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都有青少年部,用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就像美国有很多出名的篮球俱乐部,里面有许多职业运动员,但有些职业运动员是俱乐部自己培养的,这样就免去了花巨资去别的俱乐部引进运动员,也减少了队员之间的磨合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知名运动员的转会来赚取高额的回报,既赚了名声,又赚了金钱。
2.3 实行分级制度竞赛
在很多国家,学校体育部门和运动俱乐部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参加社区、城市之间的一些比赛。例如在德国体育俱乐部在体联注册后,才有资格参加由体联组织的体育比赛,而且要遵守严格的分级赛制,不同水平的俱乐部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这样有利于吸引不同的观众群,培养大量的体育爱好者,有利于竞技体育更好的发展。
2.4 提高教练员水平
现在许多国家采取招聘的方式来使用教练员。所以教练员要是不想被解聘,就必须做出一定的成绩。正因为有这样的制度存在,教练员才会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完善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尽自己所能的好好训练运动员。中国也该采取这种制度,从而有利于教练员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
3 外国可持续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启示
(1)改变学校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如今有些学校太重视眼前利益,培养学生运动员也只为了让他们在校期间能多取得一些比赛的奖牌,一些荣誉,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培养目标应该改变,学校应该成为国家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储备场所,应该使大、中、小学各院校相结合,形成一个体系,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培养出出色的学生运动员,并不断的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运动员。
(2)完善教育制度和法规制度,实现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3)逐步实现体育脱政治化,政府应该给体育社会团体更多的权力,去自由发展。
(4)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可以学习他们的体育制度、方式、方法等等。多与国外优秀的体育团体做交流,例如举行一些有价值的友谊赛,使我们的竞技体育不断进步。
(5)把市场化引进体育中,让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来促使我国运动体系的完善,也可以让我国的体育与世界体育接轨。
(6)各学校应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储备。
[1]魏冰,李庶鸿,王振涛,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42-144.
[2]刘永东,吴劲松,韩凤月,等.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20-23.
[3]马克和,徐宏伟,刘卓,等.我国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56-58.
[4]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指标及其人力资源研究[J].西安体院学报,20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