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4-12-05赵新琦黄亚茹
赵新琦 黄亚茹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第一支男子橄榄球队伍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至今,经过23年的不断努力,该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男及女”,从业余到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七人制橄榄球成为2013年全运会和2016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国人的关注。橄榄球运动无论是在举国体制下,还是走职业化道路,其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该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该项目竞技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橄榄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采用“四级培养”体制,即国家队;其次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再次为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高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最低端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普通业余体校等。这种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改革的产物。
一个国家橄榄球水平的高低以及能否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虽然与其橄榄球文化、训练理念、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等息息相关。由于我国橄榄球运动目前仍属于“冷门项目”,项目专业化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全运、奥运战略过度追求项目竞技水平,导致对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重视和投入普遍不足,从运动员选材到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仍处于初始化、摸索阶段,尚无培养体系可言,与世界橄榄球强国人才培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橄榄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我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七人制橄榄球成为2016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国人的关注。国家体育总局在2010年宣布橄榄球项目正式成为全运会、城运会的比赛项目。橄榄球跨入专业化阶段,我国有12个省市组建省队,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英式橄榄球的发展。
从我国橄榄球发展历程来看,经过23年的不断努力,项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如缺乏人才梯队、技战术水平低、缺乏优秀教练员等困难。这也是阻碍我国橄榄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队伍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本项目业余训练的人数(各地青少年业余运动员注册人数、年龄结构等)。目前,全国各地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共:1423人,年龄结构在1994~2001年间出生,其中大部分为1996~2000年间出生。
青少年橄榄球运动主要在国内6个省市开展,山东省分布10个市共计450人注册,安徽省12个市共计536人,北京市3个区共计109人,山西省5个市区共计43人,辽宁省2个市共计102人,江苏省6个市共计180人。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橄榄球开展的规模尚小,参加的省市及运动员队伍较少。
1.2 人才培养
橄榄球目前没有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校,山东省有几所青少年俱乐部,比较突出的是青岛巨浪橄榄球俱乐部,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以发展青少年橄榄球运动为主,通过业余训练、裁判员培训及赛事承办于一体的橄榄球俱乐部,旨在为橄榄球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自2009年起俱乐部在山东青岛发展6所小学、4所中学、1所大学进行免费的橄榄球课程和培训,共有近3000人次参与橄榄球的培训和训练,俱乐部每年免费组织策划趣味橄榄球比赛邀请广大青少年橄榄球爱好者参与。2012年和2013年俱乐部策划承办了中国橄榄球协会举办的橄榄球全民推广活动,并在江苏和山东同时进行,主要针对青少年和全民参与为主,通过活动使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和了解橄榄球运动,真正做到推广普及的作用。
目前,中国橄榄球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青年橄榄球夏令营,国内部分省市每年举办橄榄球夏(冬)令营及开展其他青少年橄榄球活动;其中,山东省每年举办3~5次橄榄球训练营活动,1次沙滩橄榄球比赛;江苏省每年举办2次青少年橄榄球夏令营;安徽省平均每年由省球类中心、省橄榄球协会组织举办至少1次夏令营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还很欠缺,目前只有我国只分一线和少数二线、三线队伍,尚无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可言。后备人才的匮乏势必会影响我国橄榄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如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把运动员培养放在学校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在青少年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学校他们首先是一名学生,其次才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发挥自己的竞技潜能。他们的成功为我国“体教结合”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1.3 竞赛组织
由于橄榄球2009年才进入奥运会,各省市建队时间普遍在2010年,因此青少年比赛在2012年举办1次全国性质比赛,竞赛人数为男子48人,女子48人。
山东省体育部门组织的青少年橄榄球竞赛每年2次,参加比赛人数1000人次;山东省有4个市体育部门组织青少年橄榄球竞赛每年1次,参加比赛人数为1200人次。此外,山东省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本省范围内的青少年橄榄球竞赛每年3~5次,参加比赛人数1000~1500人次。安徽省橄榄球青少年竞赛有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年度常规赛事以及4年1次的省运会比赛。省级青少年竞赛从2011年开始至今,每年有1次全省青少年橄榄球锦标赛,2011年男女21支队伍参赛,2012年17支男女队伍参赛,2013年锦标赛还未举行,据统计注册队伍已达到22支。江苏省2012年举办了第一届橄榄球的省比赛,有6支代表队分为大、小组开展比赛,有150人参加了此次比赛。北京市2013年举办了第一届青少年橄榄球锦标赛,男女各3支球队共72人参加比赛。
由于我国青少年橄榄球相关政策、竞赛机制等尚不完善,导致全国青少年橄榄球比赛分散,没有国家具体规定。橄榄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对各国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的众多赛事构成一张大网,将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外青少年比赛包括国内联赛、区域性联赛、校级联赛、年龄组比赛等。
2 我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1 完善管理体制
影响项目普及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各地体育主管部门没有介入。与其它项目相比,橄榄球在国内还没有得到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一个项目的发展,必须要靠上级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政策支持。橄榄球运动刚引进我国不久,属于待发展小众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对其重视不够,因此,橄榄球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正规体制。中国橄榄球协会成立使该项目有了全国性的主管部门,但只能以社团的工作方式实施对项目的管理。在有橄榄球队的各高校中,除个别院校有相关机构代管,队员来源有一定特殊政策,并有一定的经费来源赞助、少量行政拨款外,大部分队伍主要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练员来组织,还要靠队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的存在,没有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
2.2 提高教练员水平
教练员是在橄榄球队中从事教育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橄榄球比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运动队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练员除具有丰富的橄榄球训练和比赛经验外,还应具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结构。
目前我国有部分省市聘请外籍教练执教,走“请进来”路线,外教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成绩的提升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带进了橄榄球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这对培养中国橄榄球教练员、运动员以及提高橄榄球技战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完善青少年橄榄球竞赛制度,开展区域性的比赛
竞赛是提高运动训练的杠杆,青少年橄榄球竞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国内青少年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培养。
由于英式橄榄球运动历史发展的原因,国际上设有不同形式的橄榄球比赛,以适合各种人群赛制,并且更有效地促进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因此,针对橄榄球项目战略布局,要有多元化的赛事形式和赛制设计。尽量做到不同水平、不同级别的橄榄球人群有赛有活动。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业余体校到专业队,都能找到并参加适合自己的比赛;从常规赛到不同平台的邀请赛、友谊赛、交流赛等,以这种形式更加扩大橄榄球项目的宣传面和社会认知度以及国内外的交流。
2.4 积极开展校园橄榄球活动,探索体教结合新的发展道路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针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发展的困境,颁布了23号文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问题作了具体要求,指明了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体校办学的方向。以此文件为指导,进一步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争取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向体育运动学校倾斜。
坚持走“体教结合”的路推广和发展项目。橄榄球项目在国内高校有非常厚的基础和底蕴,我们更应该发挥这一优势,坚持“体教结合”战略,积极加强与国内更多高校的合作联系,扩大项目的发展规模。大力支持院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提高项目的发展水平。橄榄球项目在高校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也是为专业队运动员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为基层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教练员,为基层青少年训练搭建“出路”,使得“体教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1]周华,唐健云.橄榄球运动在我国开展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8(2).
[2]郑刚.对我国橄榄球运动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5(6).
[3]宋校能,徐辉.浅析在中国开展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可行性方法和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宋顺.入奥后中国橄榄球发展前景探究[J].运动,2013(2).
[5]郑刚.中国高等学校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1994(2).
[6]覃海军,王良炬.7人制橄榄球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J].中国体育科技,2001(S1).
[7]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9-21.
[8]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21-24.
[9]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3-15.
[10]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