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活动的认识
2014-12-05杨帆
杨帆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陕西西安 710062)
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产生着冲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一个民族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简述
要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就应先对民族传统体育有全面了解。关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当今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界定,也没有权威人士对此进行确切的定义。通过对文献阅读与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大致分为三类:(1)通过地域、民族来定义。例如:张建雄、江月兰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2)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定义。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3)通过社会活动或文化定义。如:刁振东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一个国家内各个民族共有的,能够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特点和文化的、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它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不论是什么分类都是为了是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综述
依据运动的形式和已构建的部分理论,分为攻防技击为主要特征的武术;以“三调”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气功;以摔法为动作特性的华夏摔跤和中国民间民俗体育[2]。依据项群理论分类标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又可以分为游戏娱乐、竞技能力、武术三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族类上大致可分为汉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上大致包括武术(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民间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八段锦、五禽戏等)、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赛龙舞狮、赛龙舟等)等几个内容[4]。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1)竞技比赛类,例如:武术、摔跤、龙舟竞渡等。(2)竞赛表演类,如:舞龙舞狮、投壶、抖空竹等。(3)娱乐、健身操类,如:太极柔力球、导引、扭秧歌等[5]。按项群理论则分为嬉戏娱乐类、竞技类、配合节庆习俗活动类;按民族分为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按发展形态化石型、原始型、发育型、比较成熟型、成熟型。还有就是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分为竞技类和非竞技类。竞技类包括技能主导类(球类、武术类)、体能主导类(角力、摔跤、竞速等)、技心能主导类(弩、箭及各种棋类);非竞技类则分为休闲娱乐类(舞龙、舞狮、风筝、垂钓、秋千等)、健身养心类(气功、导引类等)以及傩、巫、祭祀、仪式类(龙舟、跳芦笋、上刀梯等)[1]。按地域划分为东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东南地区的文化活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分类还有按性质、作用、功能、形式和特点等分为各个不同的类型。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一方面“重文轻武、重竞智、轻竞技”的思想,使体育基本上是沿着民间路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民间体育一直与传统节日紧密联系,它作为节日的主要内容,也制约着民间体育活动。因此,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除武术、导引养生术和中国摔跤术外的那部分定义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更为精确。
3 关于民俗活动的疑问
3.1 从“体育性”、“中华民族”、“传统”等方面看待民俗活动
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中部分活动其实并非体育活动,而是民俗活动,却一直被当做中国本土体育与西方体育作比较,鉴优劣,依据这句话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活动并非体育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性”。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里,体育是关键词,它被“中华民族传统”所界定。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概念的认识还不统一,在某些阶段和范围内,甚至出现不同的表达。例如: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内涵确立、外延统括等出发点。在价值取向观中,“增强体质”的活动是体育,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体质。在功能定位观中,“丰富文化生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活动被认为是体育。在内涵确立中,体育被认为是身体练习、教育活动、社会活动、文化形式等。在外延统括观中,体育被认为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社会)体育的集合。民俗活动根据这些表述依据可以被认为是体育活动,民俗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民俗活动相比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另外许多地方的学校还把本地的一些民俗项目列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程。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就在其中。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隶属于体育学,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内容也必然在体育学的概念之下。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词语结构中,“中华”是第一个限制性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基本解释了“体育本质”之后,必须首先来审视一下“中华”一词所规定的“中国范围”。民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体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包含了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全部中国民族,亦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也曾存在过而如今已经消失的民族,民俗活动是属于中华大地。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传统”一词也是对体育的限定。目前,传统的基本内涵是继承和沿袭原有的精神文化,“传”指称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和衍传;“统”指原有文化的道统,多指精神文化,当然也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人们在节假日参与其中,是人们代代流传下来的。
3.2 从起源方面谈民俗活动
在现代社会,民俗活动中有些健身价值较强逐渐演变,改造为具备健身性质的活动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蕴,如为了纪念屈原产生的划龙舟,现在成为了国际体育赛事。大部分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活动不是出于体育的目的,如哈萨克族人的叼羊游戏、扭秧歌、跑旱船等特征显著的富有民俗节庆的活动只是其附带、衍生的价值功能。将这些活动当做“民族传统体育”是值得质疑与商榷的。纵观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些项目在其产生或发展某个阶段,并非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更多的是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不管中国传统体育的起源是什么,它都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来完成的,我们不能否定其健身强体的功能。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民俗活动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不是体育的目的,但是任何事物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总会带有一些其他的目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力来获取食物。在狩猎、采集的过程中,产生了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人类最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在劳动之余,人们模仿人与野兽、人与人之间的嬉戏和搏斗场面,产生了游戏;因为对大自然的畏惧而祈求神灵庇护,由此出现了各种祭祀和巫术活动,而产生了舞蹈、竞技运动……但是客观地分析,原始社会人类的这些活动不具有现代体育的目的,只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调节心理的一些生产劳动和娱乐、宗教等活动。这些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现今的功能,但社会是在变化的,人们赋予了它们另外的功能。它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民俗活动应该被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
4 结语
民俗活动具有体育性,无论从起源方面来说,还是从它的功能方面来说,甚至是其它方面来说民俗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现在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事物在过去我们肯定能找到其根源,而现在社会没有的在古代也不会有。社会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的需求不同,文化事物要想保留下来就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不断的变化会赋予文化事物新的内涵。
[1]陈宁,赵芳,杨海晨,等.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1):57-59.
[2]罗艺敏,蒋东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8):36-38.
[3]武东明,江崇民,张彦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体育科研,2009,30(4).
[4]李少杰,白腾飞.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再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80-81.
[5]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蒋东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2008,15(4):104-106.
[7]赵进.“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44-45.
[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