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拳发展研究:冲突与认同的交错磨合①
2014-12-05董国兴
董国兴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竞技武术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赛场的观众稀稀落落,电视屏幕上也很难见到其身影,竞技武术缺乏市场,这些都是困扰武术发展的一个个难题。面对武术事业发展的困境,我国对武术进行了改革,发展经济武术,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和以前的太极拳相比,竞技太极拳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在下文中将系统分析竞技太极拳。
1 竞技太极拳的社会冲突与认同
1.1 竞技太极拳的社会冲突分析
国家第一部系统的武术竞赛规则颁布后,传统太极拳就走进了赛场。这也就是竞技太极拳的前身。但是,那时的竞技太极拳和传统的太极拳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就好比一个人去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合,但人还是那个人,这也就是说,那时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是相同的,只是偶尔到“台上耍耍”。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赛场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原因。因此,传统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之间有有了一些区分的指标,比如传统太极拳比较柔和、动作比较舒缓等等,而竞技太极拳就和传统太极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征,其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有杀伤力。
因此,一场激烈的争论也就无法避免,那就是太极拳究竟能不能作为在赛场“厮杀”的竞技项目。
人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一些太极拳的学者认为,竞技太极拳完全不顾太极拳自身的动作特点以及动作套路和文化内涵;在赛场上,一些运动员故意把长拳进行慢练,且美其名曰这是创新,而置太极拳的中正舒适、松沉含蓄于不顾。因此,社会上有很大不部分人对太极拳的发展感到无比的失望,一时间内心非常纠结,认为太极拳的发展走上了“不归路”。
1.2 竞技太极拳的社会认同分析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太极拳不断进行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太极拳已经形成了以艺术化为核心内容的,且契合观众需求的发展方向,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当前,竞技太极拳的赛场上,已经打破了原先沉闷的气氛,在太极拳的比赛中融入了音乐、服装以及节奏等各种新的元素,从而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丰富内涵以及多元化的艺术境界。
太极拳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市场导向的结果。我们知道任何商品若想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太极拳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其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创新竞技形式,增加竞技太极拳的观赏性,使观众从中能够获得愉悦感和刺激感。基于这种发展目标,竞技太极拳的竞技规则也为其发展及时提供了技术导向,从而使得一部分运动员的表演竞技在展示太极拳基本风格的同时,又能够展现武术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全运会中竞技太极拳的比赛中,不少代表队已经开始追求竞技太极拳的艺术境界、综合利用音乐和服装等元素,渲染竞技场的现场效果,使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比赛当中去,运用先蓄后发的方式,对理想中的武术场景进行现场的阐释,这些创新都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竞技太极拳的前提条件是竞技,如果其发展不符合竞技体育的内在规律,毫无疑问,其是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的,对于如何把握竞技体育内在规律与太极拳自身特征之间的平衡,是竞技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但竞技太极拳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完全可以趟出一条新路子。
2 历史决策的冲突以及认同
太极拳自创立之初就有许多的功能,这些功能从拳家们的阐释中可以很清楚地总结出来。比如陈王廷的《长短句》中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具有的休闲的功能以及其教育的功能。而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中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从这首打油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具有的养身健体的作用。在古代,还有许多拳家用诗歌的方式道出了太极拳的其它功用,如其深厚的哲理、强大的攻击作用等。
在经济和管理学当中,有一个马斯洛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逐渐递进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传统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会无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人们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相比过去,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稳定,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了法制和道德的双重保障。在这种情况之下,太极拳的生存也就转入了文化次序:首先是健身,其次是休闲娱乐表演,再次是战胜自我的技击,最后是教育和文化感悟。因此,竞技太极拳就和人们心中的太极拳产生了比较大从差异。对于那些对传统太极拳感兴趣的关观众来说,尤其是专业阶层,其对太极拳的认识已经固化,因此也就很难接受竞技太极拳。这是一种现代认知与历史惯习之间的冲突,其主要表现在现代的竞技太极拳与传统的太极拳之间有着不小的距离。不过太极拳的发展历程表明,这种差异是一直都存在的,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只能认可这个时代里的事物,对之前时代的事物,认同感不是特别强。
3 竞技太极拳社会地位的社会认同分析
太极拳的社会地位会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其普及程度。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国家重不重视是主要的维度,因为这一方面关系着太极拳可以不以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国家关注,太极拳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提升。这也会奠定竞技太极拳的社会基础。从功能单一的健身项目到体现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过程中,竞技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1953年政务院副总理兼体育委员会主人贺龙同志对全国的武术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国家体委制定了武术发展的“八字方针”,决定广泛开展武术普及活动,而且决定从太极拳入手。但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太极拳也就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这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相符合的,也就是人们还在饿肚子的时候,是不会关心娱乐项目的,最关心的是粮食和蔬菜。
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中、日两国的1500名武术爱好者一起表演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自此,太极拳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6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位国际友人在北京共同表演了太极拳,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流。这也表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太极拳上升到很高的地位,同时它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体现。
4 结语
提起太极拳,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会是城市中的广场,因为早上那里有许多练太极拳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和保健,太极拳因其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功能,因此被人们广泛练习。但太极拳的发展不似广场联系那样平静,其发展历程充满着冲突与磨合,可以说是在冲突与认同中交错磨合。在本文中系统分析了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也就是其冲突与认同交错磨合的历程。
[1]王伟,邱丕相.竞技太极拳发展研究:冲突与认同[J].体育学刊,2012(3).
[2]郭西魁.我国竞技太极拳研究现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2(3).
[3]侯楠楠.竞技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1(5).
[4]赵蕾.从太极拳的演变论竞技太极拳的发展[D].河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