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及其发展战略建构

2014-12-05冯艳琼李俊恒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武术少数民族云南

汪 雄 冯艳琼 李俊恒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1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基本概况

流行于云南各民族中的武术,具有久远的历史。[1]发现于云南沧源新石器时期的崖画,向我们展示了史前原始状态的武术形式,其中有持棍棒、予、盾牌、弩、弓以及类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动形象。表明这时流行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武术已初具形态了。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刀、矛、狼牙棒、斧、剑、弩机等兵器,特别是“战争场面贮贝器盖”上短兵鏖战的群塑中,表现了较成熟的技击动作,是云南原始武术之例证,它对奠定云南地区民族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又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创造了适合于本民族的武术形式。如傣族的武术,西双版纳勐海佛寺壁画中,保留了傣族武术的珍贵形象。据估计,仅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傣家武术套路就有上百种,且各有所长。其中“孔雀拳”便是傣族人民长期观察了他们喜爱的孔雀行为举止后,摹仿其动作并融入了太极拳、长拳、绵拳和气功等技法后,创编出来的一套特色鲜明的外柔内刚的拳种。器械打斗术,在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用器械种类繁多。大理白族在节日里表演的“霸王鞭”即是在其民族表演的成套舞蹈动作中,融入了许多白族传统鞭术、棍术动作后形成的。云南新平磨皮大寨彝人跳的“花鼓舞”,表演者十数人,其中有的舞者手握大刀、两节棍、三叉戟、双刀、双钩、水火棍等武术器械。他们除表演古代战争的各种情节外,还上场演武,重现战争的撕杀情景,表演气势威猛,场面激烈,非常形象逼真,除了健身性,还极具观赏性。此外,景颇族的平头长刀,阿昌族的“户撒刀”等也都是武术器械技击中的主要器械。

2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活动的缘起与形成

2.1 战争场面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受长期战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战争形式的逼迫下逐渐形成体系。如在大理国战事时期,人们崇尚习武之风,每年都有武术表演及其竞技选拔活动。为嘉奖那些长期致力于军事武术的子民,在一年一度的选拔比赛中,成绩优异且被选中者将有机会加入大理国军,被大理国头领授予优秀士兵称号。当时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民间,武术盛行之风都尤其浓郁,形成历史闻名的尚武习武之风气。在古滇国时期,从出土文物来看,当时人们为了抵御外来入侵的敌人,使用大量兵器,如:刀、矛、狼牙棒、斧、剑、弩机等兵器。综上,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活动的起源与古代战争具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是其武术活动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助推器。

2.2 生产生活习俗

云南属于多气候、多地貌特征的复杂的综合型地势省份,俗称“十里不同天”。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貌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俗民情。其中大多数民族是山地民族,部分伴水而居。首先,山地民族大多靠山而居,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刀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与刀有关的活动较为流行。如:景颇族的刀舞表演;独龙族的刀术,都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刀也是云南其他许多少数民族钟爱的器物,也是少数民族男女表达和传递爱意的信物。其次,大多数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都是靠山吃山,山林茂密,自然植物以及动物资源丰富,为了获取物质资料满足生活需要,必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于是各种狩猎技能相继发生。由于猎物的迅猛,人们不得不靠团结一致来战胜猎物,最为显著的狩猎方式便是围猎。人们通过狩猎舞蹈以及各种身体接击动作、夸张的身体姿势,手舞足蹈以恐吓猎物。对动物的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便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为取悦猎物的斗争方式。

2.3 宗教祭祀

宗教是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普遍社会现象,是对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对异己力量所作出的神圣化的、颠倒的反映,并对人类发展历史及现实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原始宗教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观念、巫术、禁忌、宗教节日以及神话传说等,其中武术活动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模仿动物的傣族孔雀拳,象形武术活动的虎拳、猴拳等[2]。在婚俗习俗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武舞表演活动,以示庆祝和祈祷祝福,祈求人出生的喜事以及离世的欢歌相送。宗教巫师在祭祀时进行武术活动以及法术,以祛除邪恶和鬼魂为目的。总之,诸多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活动即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表演,又反映了宗教祭祀的本质内涵,衍生出原始的武术活动,也促进了武术活动的形成与发展,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武术形态。

3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发展战略

3.1 加大政府行为力度,重在政策倾斜与平台搭建,不断扩大参与主体

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职能行为。政府的职能定位尤其重要。政府部门重在指引相关的政策,注意适当的政策倾斜,传递政府需要体育发展的方向和重心,给予恰当的建议、决策以及措施,通过政府的有效控制,逐渐推进少数民族武术运动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方向,并合理地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健身以及体育强国建设中来。

少数民族体育参与的主体是民间,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活动,必须充分调动民间广大民众的社会力量以及民族体育研究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推广及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活动在体制管理、赛事运作、包装宣传、文化建设以及基础性研究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政府逐渐放手职能权限,相继成立了民间武术协会,借助各地特色与经济联姻,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服务,通过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向外积极宣传和推广少数民族的武术活动,积极参与民族运动会,以展示和提升少数民族武术的精神内涵。

3.2 彰显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内涵,注重品牌文化建设

云南少数民族武术运动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技绚丽奇葩,独树一帜地屹立在中华武术之强林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健身功效。具有刀耕火种的刀术文化,以景颇族的“刀舞文化“为代表性;具有象形模仿动物的肢体武术表达动作,以傣族的“孔雀拳”为最好例证;具有反映原始战争场面的厮杀打斗,以彝族“花鼓舞”的表演以及“古滇国”出土的矛、剑、盾、叉为意蕴基础的武术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终究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必须植根于抚育它的民间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滋生孕育的浓厚民间土壤。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必须注重提炼其内涵,彰显民族气质,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充分说明了文化品牌在文化建设中的品牌效益,以品牌促发展。[4]发展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忘其内涵本质,内涵是核心,发展是关键,品牌是效力。因此,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运动文化,必须探寻其源头,提炼其内涵,注重其文化品牌的建设。结合实际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发展把脉,借鉴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既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形式,又不脱离其特有的民族历史脉络。

3.3 积极抢救,开发与保护并举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其少数民族自身的自觉行为,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吸取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华以及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的成功经验,并不断组合和创新整编,形成一套既不失传统根基,又展示积极向上的现代化面貌。[5]民间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生态体育的显现载体,也是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及其文化是在其长期的历史洗礼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在面临现代化冲击的当今社会,生态体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绝不能规避,只能前行,在发展的暗流涌动中探寻自身的发展之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中的部分项目将面临濒危的境地,在云南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才能看到其特有的表演和竞技,如傣族的孔雀拳,据走访了解到,目前会这一拳术的人有且只有一个家庭在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如果就此失传,结果不言而喻。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还必须注重其濒危项目的绝种与失传,抢救措施是关键,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手段,使其合理、科学地向前发展。

3.4 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取决于该事物的社会价值,价值取向决定了该事物的发展走势。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运动及其文化,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清楚地认识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自身价值,其中包括:健身价值、娱乐表演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只有将物质外层价值与精神内核价值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最大功效。

3.5 树立科学的认知方式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的发展既需要延续传统世袭的习俗,又要向往未来的繁荣与发展。在现代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面临发展路径合理选择的考验和困扰。为此,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认知方式和发展策略。首先,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必须发挥其经济价值功能,以经济发展为内在驱动力,促进其武术中体育精神的发展,满足其文化传承与繁荣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将追求经济价值利益的最大化与民族生态体育的保护相结合,实现其发展与生存之间的共赢。其次,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将乡土民族生态体育与现代国际体育接轨,发挥优势功能,实现互补。最后,发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必须考虑到其本身的体育价值与文化属性,绝不能将其体育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属性对立起来,其强身健体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功能,而文化内涵则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精神体现,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其发展长盛不衰。

4 结语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的发展是其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宗教性、民族性、民俗性等特征,与其生产、生活、战争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其独有的精神文化财富。流行于民族间的武术活动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一套属于某一民族自身的武术活动,具有相对较为固定的表演以及竞技模式,但受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目前面临诸多威胁与机遇。因此,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方式,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经济发展与社会评价共赢将成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汤明伟,王辉.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区域特征[J].体育与科学,2013,34(1):67-69.

[2] 郭振华.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4):28-30.

[3] 左文泉,李秋良,李景霞.云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旅游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0,13(9):138-139.

[4] 李延超,虞重干.关于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体育学刊,2010,17(2):90-93.

[5] 饶远,张云钢.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3,26(4):441-443.

猜你喜欢

武术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