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2-05李佳川谭新莉
李佳川 谭新莉
(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2.湘潭大学体育部,湖南 湘潭 411105)
1 前言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体育产业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以社会需求和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和繁荣我国体育事业为目标,借助现代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从事体育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管理性行业。有关体育产业学科的内涵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综观诸多专家的观点,可以说体育产业学科是一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化学和体育市场营销学等。
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来看,非常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产业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的趋势来看,迫切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譬如体育产业科技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等。这些专业人才都需要依托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出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再从学科发展的具体条件来看,具有明显特色的体育产业学科建设也是非常必要,并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因为体育产业学科建设不是凭空开始的,都是在已有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的方向也会受到传统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影响与制约。
2 体育产业学科建设现状
2.1 体育产业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十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都设置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这些高校在进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完善体育产业学科建设。
2.1.1 基本形成体育产业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1]。体育产业理论体系逐渐清晰,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2]。
高校对体育产业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体育产业学科的内涵和分类,体育产业相关概念的争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体育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都是高校进行的。另外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与建议。诸如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明显落后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表现为理论研究较多、深入体育产业实践的研究较少,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3]这些理性的意见对体育产业学科建设、对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1.2 开设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等相关专业,培养了许多较高学历层次的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深入社会实践,为体育产业管理第一线服务。并招收了这些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虽然目前数量不多,但已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而且随着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的重视,这一专业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此外,对体育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国家有关方面十分重视并采取措施,如复旦大学的体育MBA项目,它是复旦大学为中国奥委会和体育高层管理人员特别开设的体育产业方面的MBA班,培养一批既有较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又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北京体育大学与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举办的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等[4]。这些举措对缓解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缺乏的压力起了重要作用。
2.1.3 逐步建立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学科是新兴学科,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因而开始很难有大量的专业师资从事教学实践,不得不引进和移植许多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产业专业教学,甚至还吸纳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体育产业从业者进入这个领域从事教学与管理。可见,体育产业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较低,必然影响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涌现出了许多专门从事体育产业教育和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陈少峰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林显鹏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张林教授,首都体育学院杨铁黎教授等,这些专家学者一方面在高校从事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体育产业学科带头人。他们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体育产业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特别注重培养体育产业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后备力量,将一些致力于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促进体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4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数量由少到多,结构层次由低到高,专科(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已日臻完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概括为:掌握系统而又扎实的体育文化基础知识、体育产业专业理论知识、体育产业实践应用技能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规律,造就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先进的产业理论,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体育产业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分为三大模块:体育文化基础与公共基础课类、体育产业管理类、体育产业资源与体育产业经济学类课程。尽管现在使用的教材不完全统一,但经过许多高校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研讨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出版了一系列通用的、水平较高的专业教材:如谭建湘、马铁的《体育经纪导论》,吴超林、杨晓生的《体育产业经济学》,刘勇的《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杨晓生、程绍同的《体育赞助导论》,陈融的《体育设施与管理》,肖林鹏的《体育管理学》等。
2.1.5 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体育科研活动
综观这些年来,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颇多,涉及体育产业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数量急剧增加。鲍明晓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曹可强的《体育产业概论》,钟天朗的《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肖林鹏等人的《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代表了体育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自新世纪以来,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学术论文高达8778篇,与“高校体育产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15篇,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体育产业进行科学研究,如易剑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成长规律与发展战略”、肖淑红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肖林鹏主持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研究”等等,为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这些专家学者还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的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及体育产业活动:例如金元浦教授参与的“人文奥运”项目,鲍明晓教授、易剑东教授参与的“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活动,钟秉枢教授、秦椿林教授参与的“价值工程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活动等,一方面主动为社会服务,同时更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产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2 体育产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思想观念滞后,理论指导性不强
观念的转变是体育产业化和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的关键。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科技含量低的体育用品制造和服务性的中小产业层面,没有进入到高新技术型的、科技含量高的大体育产业层面;只停留在体育的事业层面,而没有进入到体育的产业层面;只重视传统学科,而对体育产业这样的新兴学科还没有认真对待;只着眼于精英体育,而对影响巨大的大众体育缺少深入研究。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体育产业学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远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的现象,表现为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的较少。因此,体育产业学科不仅要重视从宏观上科学地指明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要从微观上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体育产业现象,还要以开放的眼光、国际的视野、超前和创新的意识揭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3]。
2.2.2 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由于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各个院系与专业缺少交叉融合,造成现在培养的人才懂体育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体育;懂技术的不懂产业文化,懂产业文化的不懂技术。学科专业单一,文化知识面窄,应用能力欠缺,不能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无法与社会市场对接。体育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营销人才、体育投融资人才缺乏,是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3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有待完善
现在由于体育产业学科体系没有解决,课程体系也就显得有点零乱。设什么专业方向、办多大规模、办几个层次、开哪些课、开多少课等,都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没有规范的要求和标准。产业专业课程开设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明显。现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体育产业教学大纲,缺乏规范的体育产业专业教材,体育产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以本专业所具有的师资力量来安排,与原有所在专业的课程重复较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2.4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急需改进
目前,高校体育产业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枯燥。有些在课堂上纯粹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容易乏味、失去兴趣;有的仅是传授些实用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所讲授的内容与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其它教学无多大差异,更缺少对体育产业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专业教学中理论脱离产业实践的现象相对较多,致使许多学生毕业以后,既没有掌握系统的体育产业理论知识,更缺少具体的实践经验,无法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 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策略
3.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体育产业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十年树木耳,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工程,它既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专业定位的准确合理、培养层次和专业方向的确立,还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内容。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必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必须打破学科界线,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实力,组织精干人马,加快建立体育产业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尽快培养体育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和博士生),保障满足社会需求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5]。
3.2 设置合理的体育产业专业方向
迄今为止,对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还未一致,体育产业标准也尚未统一,体育产业种类的划分也较多,因此划分专业方向相对困难。出现了以体育产业的不同种类确立专业方向的现象,如体育表演经营与管理、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管理等。综合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经验,结合产业人才培养现状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体育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等领域,根据这种实际,体育产业即可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体育产业管理方向、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体育文化产业创意方向等。当然,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3.3 加快体育产业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体现。应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教学体系和中国体育产业的具体实践,组织全国体育产业方面的专家研究体育产业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培训师资,尽快使体育产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5]。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体育产业实践的需要,现行体育产业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体育产业管理类,如体育产业管理学、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体育产业资源与体育文化基础类,如体育产业资源概论、体育文化导论等课程;体育经济学类,如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体育政策法规类,如体育政策与法规。教材编写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还要具有时代特色,能满足开设了体育产业专业的体育院系教学的需要。
3.4 加强体育产业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培养,体育产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从事体育产业教学和科研的队伍也越来越大,其中一些已成为体育产业方面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还有相当多的成为了体育产业教学中的骨干力量。当然,随着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扩大开放、走向世界,还需要相当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因此,迫切需要继续努力加强体育产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通过对现行的体育产业师资深入体育企业或体育产业公司进行挂职锻炼方式,积极参与体育产业活动和体育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主动邀请体育产业或行业方面的精英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研讨,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产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采取选择一些来自旅游、经济、社会体育等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体育产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壮大体育产业师资队伍,提高体育产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3.5 强化体育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
现代高等教育要树立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的新理念,培养模式也要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因此,高校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参与或创办政府和企业的体育产业项目、体育产业活动,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师生大胆创新、创造。同时,强化体育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加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国家制定科学的体育产业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为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步攀,吴纪饶, 谢伟萍. 略论体育产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19(6):20- 21.
[2]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4-38.
[3] 张林, 鲍明晓,曹可强,等.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12-16.
[4] 刘青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1):39-41.
[5] 汪振军.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定位与学科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