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体育文化比较及其发展研究
2014-12-05曾华
曾 华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1)
发源于欧洲畜牧业社会的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与滋生在长江黄河流域农业社会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瑰宝,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中,面临碰撞冲突与交流融合,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寻求现代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1 中西传统体育文化比较
1.1 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比较
欧洲自最后一次冰河期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恶劣的环境使欧洲人开始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发达的畜牧业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欧洲遥相呼应的是中国稳定封闭的农业社会,长江黄河流域肥美的水草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铸就了后世体育文化发展的显著差异。
1.1.1 开放个性与封闭保守
在早期的欧洲社会,由于游牧的需要,人们常常需要到处迁徙,所以他们的眼见比较开阔,见多识广,开放,较少保守。畜牧业相对于农业来说,受天气,气候的影响较小,放牧者拥有更多的灵活性与主动性,牲畜对于放牧者来说,不仅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还是放牧者发泄内心积忿,怨恨的对象,他们可以通过鞭打牲畜发泄,因此,游牧民族整体的性格特征是不受约束,主观意志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率直。比如在现代的体操,健美,冰上运动等体育运动中,多采用个性大胆的动作设计、紧身暴露的穿着来表现人体美,这种开放的姿态给了体育美的诠释。
长江黄河孕育出了社会结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有怨愤不能向庄稼发泄,只能忍气吞声,长期以来,形成了人们内敛、保守的性格。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的性格带有很强的封闭性与排外性,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便是例证,它自产生之初,便有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且动作多以封闭的圆形为主,有始有终(封闭性),武术太极宽松的服装显示了中国人的内敛,不愿主动竞争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1.1.2 神本位与人本位
脱胎于古代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宗教文化是西方社会的主体文化意识,它追求彼岸世界的永恒,《圣经》记载最先得知救世主耶稣降临的,就是一群牧羊人,为了报答耶稣的救赎和耶和华的厚爱,就必须尽心尽性侍奉他,上帝在西方社会是首位的,无可替代的,无所不能的公平公正的存在。强烈的宗教意识使西方社会对上帝顶礼膜拜,出现了“神本位”的心理认同。这种宗教意识给精神超越提供了空间,给人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但这种精神的寄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精神世界的沉沦,西方体育文化物质世界很丰富,但精神文明异常衰退,运动员吸毒,球迷暴力、生活糜烂等事件屡见不鲜。运动员在比赛前总要虔诚的向上帝祷告,以求神灵的保佑。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国非宗教的世俗文化,它以人本主义排斥神本主义,以理性精神抵制宗教迷狂,中国文化的这种世俗性,使得中华民族勤劳务实,相信人的力量,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坚信只有人自身才是命运的主宰者。荀子认为:“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1],中国传统体育是调和人与天的关系,“道法自然”而后达到“天人合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借“神”超脱。
1.1.3 征服自然与顺应自然
由于游牧的需要,人们经常要涉足一些未开垦的领域,为了放牧,他们敢去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走自己从未走过的路,更敢于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主宰,主张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社会由于游牧的生活习性,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海洋性气候,共同滋生了拼搏进取,激烈竞争而又开放冒险的民族意识,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西方人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大胆向大自然挑战的个性。当今世界极富挑战性、冒险性的娱乐活动,体育活动都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古罗马的角斗士,西班牙的斗牛士等就是这种个性的最好体现。西方人提倡超越自然障碍,超越对手,崇尚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通过赛跑,投掷,跳跃等体育活动充分激发人的生物潜能,追求追求比赛的胜利,展现生命“动”的完美。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农业耕作要求要遵循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易经》教给人们看清自然现象,规避凶险,趋利避害,顺应自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这种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中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就是讲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传统体育往往是因地制宜,借力使力,淡泊宁静。自然间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暴风骤雨,刚柔相济的太极、武术正是模仿自然的变化而形成的动作。“中和”外在表现为淡薄胜负,淡化竞争。与西方体育相比,中国传统体育处处体现着“静”的优雅与超脱。
1.1.4 着眼局部与考虑整体
在畜牧生产中,当放牧者需要充饥时,无需等待牲畜“成熟”,随时可以屠宰。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得到的生活方式,更加强化了西方民族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较少从长远和局部利益出发,而更关注眼前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来决定消费,这种超前消费心理导致了体育运动中“代偿性负作用”出现[2]。如长期健身跑,长时间有氧运动,足球运动等。
农耕受自然变化的影响较大,由于不可预知的气候,使人们有了“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审视问题时,不是拘泥于眼前,而是着眼全局和长远利益。中国古代的娱乐活动——围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棋手先从“布局”入手,获得“局部”的优势,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在养生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注重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华文化,“内练一口气,外练筋皮骨”,“武以载道”“习武先习德”,它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习武要求充分体现了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系统,重整体的体育价值观。
1.2 社会演变过程中中西传统体育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西方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各学科的发展。许多学者从宗教、哲学、社会学角度开始思考体育的发展。对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1 社会契约与伦理宗法
西方民族不受约束,主观意志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率直的性格特征经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的演变后,形成了“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1762年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后世民主社会的基础,书中指出“人生而自由”,但如果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社会就会出现无序和不稳定状态,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契约”。西方体育多是集体项目,为了使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最大限度的为集体做出贡献,也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即建立一种“契约自由”,这种契约,说小即比赛规则,说大就是社会制度、体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伦理宗法的价值观,长期“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逐步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家族利益与外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关心家庭利益,这种血亲观念进一步演化便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宗法制度。在这种泛道德倾向的社会意识中,体育活动被当做是教育教化民众的工具,制定的体育规则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用来规范人的伦理道德的。由于受伦理道德的指引,形成了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再加上老年人的经验见识,在很多行业“越老越值钱”,体现在体育上就使中国老年人运动的权利得到很大的保护。
1.2.2 冒险竞技与养生娱乐
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受自然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以竞争为主要手段,以客观的时间、空间、数量和主观的分数等形式来评定效果和次序,区分出胜败优劣,通过对某种极限的挑战,以及对自我的超越而达到精神满足的一种活动模式。人们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取愉快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西方体育文化中体现着美的价值,它追求的是一种冒险竞技的美好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陆性文化,不崇尚竞争与冒尖,缺少对自由与平等的尊重,人们追求的是安稳平静的田园生活。修生养性和健身娱乐成为中国传统体育体育文化的重要特质,竞争性被逐渐削弱。中国古代的军事强调“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两个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斗的是智而不是力,伤的是内功而不是皮肉,最终使对方输得心服口服,合欢而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蛮夷之族的骑射体育文化也曾给中原地区带来竞技体育,如骑射、角力的等,但传统体育终以个体的,技艺性的,表演性的养生娱乐项目为主,如温文尔雅的礼射、投壶、养生娱体的围棋、象棋、行气、导引服食、八段锦、十二月坐功等。
1.3 中西传统体育文化“身”、“心”关系历时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一个拥有强健体魄并善于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才会赢得神的赏识,因此,他们在庆祝诸神节日时都会举办各种以体育和文艺为主的祭祀、表演以娱神,他们特别重视身体的感性认识,不注重来生,对“天神”、“英雄”和身体有着无以复加的崇拜。可随后古希腊的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却用理性的批判对身体进行了抨击,甚至于诋毁[3]。这种灵肉分离的立论为中世纪的灵肉对立埋下了伏笔,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在基督教神学的庇佑下,神性遮蔽了人性,身体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体育全面倒退。文艺复兴拉开了人类解放自身的序幕,“身体”“运动”再次被得到了肯定,可是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到来,人性桀骜不驯的基因又使人类在征服世界的迷途中进入一个“惰性”的牢笼中不能自拔,各种文明病相继出现,于是体育再次以一种理性、科学的方式进入到人类“自身救赎”的热潮中。
中国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先哲们就对体育(促进健康的活动)进行深思,春秋时期的老子在养生上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抱魂守一”,要求心灵回到赤子的“虚极”状态,然后调理气息,整个过程都需做到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然而魏晋时期玄学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导致了“身体的隐退”,并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抵制身体运动埋下了伏笔。明清时期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一些有识之士的呐喊开始了由玄空的“心学”转向了“身体。”近百年的发展,体育已经逐步走上了“身”“心”和谐统一的复归之路。
由此可见,古代地域间隔,信息闭塞,文化不能互通有无,对于体育文化,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身”“心”的关系,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身心对立”“灵肉对立”,然而终究还是回到了体育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服务的起点。
2 中西体育文化在当前发展的困境
中西传统体育文化在各自的疆域内自成体系,形成了迥异的人文价值观,但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效应,使得体育文化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各自为阵、碰撞冲突,到对话交流。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当前发展的困境,重构多元化的体育文化。
2.1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当前发展的困境
2.1.1 过度竞技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现代竞技运动是在西方体育理念指导下作用的结果,大多数运动的开展少不了器械的帮助和大量的运动场所,近年来,受美国“肌肉文化”的冲击,很多人甚至错误的认为,身体强健就是健康。运动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激发中枢神经的活动,但同时也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使体内耗氧量急剧增加,产生大量促使人体衰老的物质——自由基。同时,运动激烈或超时超量,也会加剧某些器官的“磨损”,心理上的激动、亢奋和七情的大幅度起落会引发生理功能的失调,以致生命进程缩短,从而造成早衰或早逝。[4]
2.1.2 过度商业化导致体育道德异化
伴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起来的还有“锦标”主义,它的张扬发展已使竞技体育变成了利益角逐的工具,任何大型比赛后面都隐动着运动队(员)的利益角逐团,由此而引起的“蝴蝶效应”就连最基层的校运会,奖品不丰厚都不能激起学生参赛的雄心壮志。在这种“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现象,赛场上出现了黑哨、假球、假分等现象,兴奋剂问题也愈演愈烈。这严重违背了体育为人的身心健康服务的本职功能。
2.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自强化道路上的缺憾
2.2.1 体育文化自信丧失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攻入了中国的大门,这种奴役性的输入,没有给傲慢自居的中国体育任何心理上的准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的发展机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体育文化自信丧失殆尽。人们的体育运动存在盲目的误区,处处可见追风追时尚的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振兴,民族主体意识的逐步恢复,大量关于“民族化”、“本土化”、“西方化”、“全球化”的学术争论充分表露了实现文化平等对话的内心渴望。“本民族的文化是既是历史文化之本,又是未来文化之根,民族文化的振兴不能以牺牲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为代价”。[5]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视阈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须树立体育文化平等观念,在“大同”中突出自己的特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进入对话空间,改变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充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2.2.2 养生传统被忽视
中国历史治少乱多,稳定时期传统体育多是围绕“养生”开展的,饱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养生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双胞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窍目相应”,人通过吐故纳新完成与自然的交换,将身体内的浊气排除,而吸取自然间的真气,从而五脏通达,六腑调和,以此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战国时的触龙说饭后走步稍宜于食,华佗创编五禽戏,教人们“体有不适,起做一禽之戏”,陈抟的十二月坐功,以及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等都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原本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维系民族情感、流淌着民族文化血液的养生传统正在逐渐被经济的发展、物欲的刺激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蚕食自己的生存空间,追求时尚、娱乐和休闲成为当今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就健身运动的选取而言,人们更愿意选取那种时髦、刺激的项目。大街小巷充斥着跆拳道、瑜伽、空手道、踢踏舞、健美操等。[4]外来体育文化已经占据了城市的中心地区,养生思想与活动却遭受了冷遇,甚至变成了少部分老年人的专利。
3 新世纪体育文化的和合发展
中西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们都反映了人类追求生命价值与心灵自由的人本精神,只是认识论与价值取向的不同促生了中西体育文化的“殊途”。[6]费孝通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7]。
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有了大量的余暇时间,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逐步提高,人们对身体的认识步入了理性的回归,于是,体育受到了人们空前的热爱,促健康、享娱乐、传承体育精神成了体育为人类“身”“心”服务的主要使命。
3.1 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传承体育运动精髓,发挥体育本职功能
体育自从产生以来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它的本职功能。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级运动会,运动员通过形体、动作、造型、精神所表现出的协调、匀称、准确、灵活,或优美雅观,或壮美雄健,给观众无限美的震撼,通过集体或单人表现出的技艺、配合、角逐、拼搏、坚持又带给观众澎湃的激情,沸腾的热血。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是其他民族体育所不能代替的。另外,体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发挥西方体育的优势,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
如果说西方体育文化主要表现出娱他性的话,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明显表现为娱己性。如果说竞技体育的健身功能并不明显的话,中国民族体育则有较好的健身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的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表现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健身娱乐的独特魅力[8]。太极拳、太极扇、郭庄舞、健身球等项目都具有很好的健身娱乐的作用。
3.2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育人夺标、人物双修
中国体育文化是以“养生”为主导的思想体系,动作保守徐缓,柔和清净,即使传统武术也因其重修炼,讲技艺,缺激情而让青少年望而却步。而西方体育文化的竞技性、趣味性、挑战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西方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法制精神、学校体育模式、大众体育、娱乐体育以及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体制等,是与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的。但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自我中心实质也包含了自我中心下的闭锁与孤独,西方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上的偏颇,限制了人们的智慧能力,对全局的问题视而不见[9]。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内敛、含蓄、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和谦逊、和合的价值取向,选择以“乐行而礼成”和“经世致用”为教化原则,主张利用体育活动修心养性,将体育活动纳入修身,齐家,治国,观人的教化过程中,这种宗法性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结合,体现出中西体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和合景象。如果从过去百年历史来看, 西方体育文化以其竞技活动独特的观赏性、娱乐性、组织性、规范性特点获得了强式文化之优势,对中国体育文化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那么, 对于当代西方而言, 尤其是对于缓解西方后现代社会全球化快速变迁下的心性问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将以丰富的精神内涵等西方体育文化所缺乏的价值优势, 在未来中西方体育交流中, 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宽广用武之地。有可能也应该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一种古老而崭新的动力系统和丰富的体育思想与身心健康手段来源。[10]
4 结语
百余年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历史证明, 中西体育文化间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文化体系在交流中, 既要保持原有文化形态必要的张力, 又要构造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中西体育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彼此相互渗透, 从两极对立到走进彼此, 从排他走向共容, 一方必然渗透和包含了另一方的某些合理因子,两方的张力越大, 彼此的渗透力越强, 文化总量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 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日趋频繁,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谭华主编.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文闻.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9,(4):96.
[3] 程宙明.美国肌肉文化的时代价值——基于中西方传统身体文化的历时发展 [J]. 体育科学,2012,32(8):73-74.
[4] 肖艳光,刘金利.优势凸显,地位淡出——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体育的复兴[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66.
[5] 郏孙勇.“全球化”思潮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32.
[6] 谢小英.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56-157.
[7]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群言,2005,(2):17-20.
[8] 韩波,刘西洋,王舒.从文化融合视角看北京奥运会中中西文化之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5-86.
[9] 李军,朱筱新.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
[10] 曹继红,王揖涛,茹秀英,胡移山.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