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探骊

2014-12-05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达斡尔达斡尔族曲棍球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探骊

白志忠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在中华民族56个成员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唯一保留和世代相传并普遍开展曲棍球运动的民族——达斡尔族。从曲棍球运动文化的起源入手,通过深入探寻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源流,了解曲棍球竞技体育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各领域的互动关系,对于发掘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曲棍球;竞技;体育文化;源流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最为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的继承和沿袭,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和现代曲棍球类似的球类运动,在北方辽代的契丹人就曾盛行这种运动,《辽史》中称之为“击鞠”。随着历史的演变、时间的流逝,在我国其他民族中,该项运动逐渐消失了,但唯有达斡尔族人保留发展了这项体育运动。历经沧海桑田、历史风云变幻之后,为什么达斡尔族人仍然将这种体育运动方式保存下来,这个谜团至今还尚未有人破解,这不能不说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中国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的嬗变

中国曲棍球在唐代被称为“步打球”,步打球的源流还要从我国古代马球(马上曲棍球)说起,马上曲棍球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不过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 “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曹植《明都赋》)这样描写马上击球的诗句。自汉以降,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的发展,作为军事训练的需要和满足贵族娱乐的要求,马球在唐、宋、辽、金、元代都很盛行。在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女子打马球蔚为壮观的场景,“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张籍《寒食内宴二首》)、“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唯喜长赢第一筹”(赵佶《宫词三首》之一),描写的都是宫女打马球的风姿,唐宋时期还出现女子打马球的专业艺人。与唐宋娱乐马球不同,辽金元开展的马球运动基本都是为了军事发展的需要。到明朝时期,马球逐渐衰落,清时由于禁止民间养马和习练武术,流传了千年的马球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基本绝迹。

由于马球不仅要求人马配合高超的骑术,而且还要求专业的装备和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作为对抗性和竞技性的马上运动,其危险性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性也很大,属于高危险性项目,为降低其风险性,同时还能满足娱乐的需要,这就使马上运动有可能转化为徒步击球的形式。最类似于现代曲棍球的打法就是唐代称之为步打球的运动,“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 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鱼玄机《打毬作》)、“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王建《宫词》)诗歌中就描写就是步打球的场景。唐代贞观年间,魏征奉诏创造了“打毬乐”的舞曲,有人考证可能就是“步打球乐的简称” 。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步打球传到了当时的日本,保存有唐代步打球形象的两条花毯保存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中, 一名儿童左手持弯曲曲棍作接球之状。

到了宋代,这种步打球又称作“步击”,《 宋史·礼志》中曾有一段描述当时步打球的情况,在记述宫廷马球竞赛情况之后,接着又记述“又有步击者,时令供奉朋戏以为乐”,到了辽金时期,马球兴盛,一度成为辽代的国球,《辽史》中成为“击鞠”,在辽代以后,随着球类运动的式微,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其他民族中逐渐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并传承至今。

2 达斡尔族保留发展曲棍球传统探源

2.1 作为辽代契丹的后裔,保留并传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使之成为可能

2.1.1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

“达斡尔族”是本民族固有的称谓,在清以来的汉文史和文献类书籍中,有过达呼尔、达呼儿、达胡尔、达古尔、达虎里等多种称谓。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族名确定为达斡尔。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截至2010年,总人口数有131992人。关于达斡尔族的起源,自清以来,就有诸多说法,纵观中外学者的论著以及官方的调查和志书,大都认为达斡尔族为辽代契丹后裔。1999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契丹古尸分子考古学研究》一文说:“综合Y染色体多态分析和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我们所分析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群体中,达斡尔族与契丹具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中国科学家运用高科技手段检测得出上述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达斡尔族确系契丹后裔之说。

2.1.2 达斡尔族曲棍球传统是继承契丹人打马球的传统竞技文化活动

既然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族,那么就有可能继承了先祖善打马球的传统竞技。契丹以车马为家,骑马打球与其生产方式最吻合,容易接受和流传,“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驰兵于民”(《辽史·食货志》);契丹全民皆兵,且以骑兵为主,特别是在辽代的中后期,战事不多,生产方式逐渐转向农耕为主,尚武精神有所减弱,通过马球来习武可寓军事活动与娱乐中,在辽代契丹族各地马球运动相当普及。内蒙古敖汉旗先后在三座辽墓中发现描绘墓主人生前麻球活动的“马球图”壁画(1990年敖汉旗宝国吐乡皮沟辽代1号墓出土),这些文物都充分证明马球在辽体育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堪称国球[1]。达斡尔族自古就从事马球运动,达斡尔族称之为“马上曲棍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仅保留语言却无文字的达斡尔族人经历了多次战争、迁移后,伴随着农耕定居和生活的安定,马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远不及战争时期那么重要,马球运动也随之逐渐走向消亡的边缘,近而取而代之的则是草地曲棍球。勤劳智慧的达斡尔人让古老的曲棍球运动走了下马背,马上曲棍球运动逐渐演变为达斡尔族传统草地曲棍球。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这一角度上看,达斡尔族在继承保留和发展曲棍球传统文化上看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正如达斡尔族著名学者杨优臣在《北疆田园文化——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属性研究》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脉络,文脉体现民族的文明史。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采集、狩猎、饲养、农耕几个远古文化的痕迹,同时又有园田和手工业文化。似乎远古的文化在达斡尔族社会中都能以时代文明的方式存在,并且能够以独立的文化形态发展。因此,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为文化的记忆久远和文脉的相续相承及链条的冗长。”

2.1.3 与生俱来民族性格的特质,成为发展曲棍球运动的内在优势

就是这样一个“性多慧而勇毅”、“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族历来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培养达斡尔族人勇敢、强健、敏捷的优良素质的途径之一,这项运动更加利于民族成员增强体质、锻炼技能、培育品德、振奋精神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达斡尔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还传承下来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游艺项目。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射箭、摔跤、赛马、陶力棒、鹿棋、萨克等外,还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打曲棍球、颈力、拉棍、驮垛子等传统体育文化项目。

走近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门两侧的曲棍球造型的柱子和博物馆外墙的达斡尔族打曲棍球的大型铜制浮雕。达斡尔语把曲棍球称作“贝阔他日克贝”,球棍称为 “贝阔”或“波依阔”,球称为“颇列”。达斡尔族对“波依阔”情有独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达斡尔族人举行的“波依阔”比赛,无论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都要挥杆上阵,都可以在场上鏖战一番。在达斡尔族的乌春说唱《波依阔》中有“波依阔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波依阔铸就了达斡尔族人勇猛顽强、骁勇的武士练就一身铁打的功夫,骁勇的武士从这里走向了疆场,波依阔是达斡尔族人永远的骄傲,波依阔承载着祖先不朽的辉煌,年强的小伙子快舞起那闪光的球杆,年轻的达斡尔把勇敢的精神代代相传”的句子,在舞蹈《神勇的波依阔》和专题片《千年一击》中都无不体现了达斡尔族人继承了契丹的勇敢刻苦,富于冒险精神的特质,在经历过抗击沙俄,戍边卫国的战斗,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机智果敢、勇于拼搏、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成为继承和发扬曲棍球传统文化的内在优势,也正因如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发源地。

2.1.4 契丹军事体育中的习武活动对曲棍球发展影响巨大

契丹军事体育中的习武活动莫过于射猎活动,根据辽的“捺钵”(契丹语辽帝的行营)制度,而捺钵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各种狩猎和马球活动,并成为娱乐目的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通过骑射和游猎活动,加强同边远部落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治权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契丹人尚武精神和军事本领。射猎活动在辽其他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军事体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成为辽上下一致的全民运动。今天,在达斡尔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打马球的痕迹,比如,在冬季狩猎中,达斡尔族骑马用木棒击打狐狸的方式,其采用的狩猎工具、击打狐狸的动作与击打马球动作上看来是基本一致的。定居后的达斡尔族除兼营农业外,狩猎业是达斡尔族人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并且还有集体围猎的传统。达斡尔族把曲棍球场地两端的球门称为“阿那格”(达语狩猎营地)和“耶热”(达语野兽洞穴),说明达斡尔族人的曲棍球运动与在狩猎中安营扎寨,并前往野兽洞口堵击野兽的社会生产活动,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达斡尔族人的传统曲棍球文化,可以说,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是达斡尔族人在劳动生活、军事斗争和娱乐活动的综合反映,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曲棍球运动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伟大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宝贵遗产。其悠久的艺术发展史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成为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2.2 自然环境为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气候区域环境,为达斡尔族人开展曲棍球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草皮,这是达斡尔族人能将曲棍球运动继承并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目前,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松嫩平原嫩江两岸,呼伦贝尔草原和阿尔泰南麓的丘陵地带,其人口最为集中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和较大的宽阔的平原,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开展曲棍球运动提供了无偿的便利条件。

就地取材,曲棍球器材制作方便简易,场地随意,老少皆宜,全民参与,这是达斡尔族人能将曲棍球运动继承并发展至今的又一重要的原因。达斡尔族居住地区位于北纬45°至北纬50°之间的高寒地带,从11月结冰到翌年4月解冻,冬季长达半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5°至零下45°。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内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树、柞树、杏树等几十种树木,其中桦树、柞树和杏树都可以作为加工曲棍球用具的材料。柞木,其木材质地硬,强度高,比重大,结构密,耐寒性强,能耐-50℃的低温。曲棍球的曲棍就是由当地山上生长的柞木制作而成。击球部分长而扁,如同冰球杆一样。球分三种:毛球、木球和火球。毛球,多以牛毛搓制而成,在春季牛脱毛时,用刷刷下牛毛,用水沾湿后在双手内掌间搓揉使其成团,后逐步加牛毛,至直径为10cm到12cm为止。毛球多为儿童球,质地柔软无危险。木球多以杏树根块雕刻而成,质地坚硬,弹性大,多为中青年球赛用。火球材料要求较高,它是用桦树上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火球多在年节、喜庆的夜晚进行,火球飞舞,球员穿梭,比赛激烈壮观。传统的曲棍球比赛一般在村屯中宽敞的街道上进行,场地宽约十几米,长约几十米,中间划一道界线,为发球位置。在比赛时,参赛双方各派数名或十几名选手参加,每队设守门员一名,其余的选手为前锋和后卫。在中线处发球,以打入对方营门多者为胜。在漫长的冬季和农闲期间,即使是在春播期间,马粪蛋儿也可以当作球打。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更加简便而简便,也更易组织和开展,在其居住和生活区域的田野间、村屯间、街道上都可作为比赛赛场,不受场地限制,而且老少皆宜。也正是由于器材和场地的简便随意,便利了曲棍球运动的开展和人们的参与,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生命力。

2.3 社会生活环境为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3.1 达斡尔族曲棍球文化凝聚着本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

在达斡尔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曾历经动荡战乱,尤其是清朝初期那场著名的雅克萨战役,使达斡尔这个英雄的民族经历了生死考验,当他们被迫远离家园,从世居的精奇里江流域辗转迁徙到嫩江岸边,一种重建家园、振兴民族的信念,支撑着这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定居嫩水岸边后,在农耕渔猎的同时,为了增强民族的体质,达斡尔族非常注重体育运动。在打曲棍球比赛时,往往由几人至十几人组成一队,比赛中同伴团结合作,互相传球配合,共破敌门;在娱乐和比赛中的强对抗性、竞争激烈性以及追求团结互助而取胜的表现形式,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这些方式方法表明,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展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体现的是整体的实力和凝聚力,也是在向参与者灌输群体荣誉感,这是达斡尔人历来重视体育活动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曲棍球收藏着达斡尔人的记忆,延续着达斡尔人的卓尔不凡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性格及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的烙在已逝的岁月里,牵动着达斡尔人的血脉,永远燃烧和凝聚在民族的生命里。

2.3.2 根植于民族经济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文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多年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来源于生活也贴近于社会生活实际。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文化不仅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而且在其生产生活和劳动之余,起到了把本民族的人们组织团结起来,加强交流和沟通情感的凝聚作用,丰富了民族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民族闲暇和节日、聚会时的气氛。达斡尔族同其他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一样,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达斡尔族从祖先开始的民俗,也大多与崇信萨满教有关,贯穿在达斡尔及其后裔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俗方面,唯独达斡尔族人保留了契丹人的猎鹰、猎貂、泼水求雨、崇信黑色、东向尚左等古风,许多研究者也认为达斡尔的烧饭致祭和骨卜,大曲棍球和角抵,正是契丹遗俗,正因如此,曲棍球运动与达斡尔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姑娘们出嫁时还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此来表达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在达斡尔族语中与曲棍球有关生动语言随处可见。如对于随便乱扔东西的人,达斡尔人会说“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样到处乱扔”;对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进的人,达斡尔人会说:“真是块歪木,只配做曲棍球的球棍”;对于那些无能和不求上进的人,达斡尔组人也常说“连曲棍球都不会,其他的还能会干什么?”传统的达斡尔曲棍球比赛,多在每逢年节或喜庆丰收的日子,重大节日集会、祭敖包或冬春休闲时,都要以氏族莫昆(达语部落)或村屯街道为单位进行曲棍球比赛。达斡尔族“阿涅”(达斡尔族春节) 期间, 人们尽情地娱乐, 从初一至初五, 不做针线活的妇女们跳起了民间舞蹈“路日给勒”, 孩子们玩起了萨克( 达语狍子和羊踝骨) 游戏, 青少年们和中年人们则赛起了曲棍球,这样很自然地曲棍球文化成了达斡尔族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3 结语

如今,曲棍球运动已成为达斡尔族的“民族之魂”,而那些为旗里赢得荣誉的运动员,则被视为“民族英雄”。 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了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摇篮。 1986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原国家体委命名“曲棍球之乡”。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达斡尔曲棍球竞技体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曲棍球夏训基地,并且作为2012年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而现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发展曲棍球竞技体育的同时,如何使曲棍球传统竞技文化更加与现今社会对文化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创新我们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

[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3).

[2]杨优臣.“北疆田园文化”——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特征及属性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8).

[3]刘建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曲棍球运动和曲棍球文化[J].实践,2011,(10).

CompetitivecultureoftraditionalDaurhockey

BAI Zhi-zhong

(InnerMongoliaVocational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Hohhot010050,InnerMongolia,China)

Of all the 56 peoples in China,there is only one nationality that maintains,inherit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develops overall hockey sport—that is Daur people.By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hockey culture,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ckey culture and economy,politics,history,culture,education,religion is also straightened out,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iscovering its culture value and popularizing national culture.

hockey; competitiveness;sports culture;origin

2013-11-28

白志忠(1972- ),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A

1009-9840(2014)04-0026-04

猜你喜欢

达斡尔达斡尔族曲棍球
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及体能训练干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社会学意蕴研究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达斡尔族当代节日及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抗联三支队与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