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

2014-12-05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大学体育

(吉林大学 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体育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6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

沈艳

(吉林大学 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体育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62)

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发展历程入手,以大学教育理念为研究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大学生运动基础差距大、场馆设施不健全、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社会环境影响大等。建议: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认识为生活中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中的生活,锻炼条件为人性化设计、安排及使用,教师知识结构为创新与借鉴相结合等改革路径,旨在增强高校体育教学实用价值。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思想;大学教育理念;改革路径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曲宗湖等人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7方面的框架构想[1];毛振明、董胜利等人分别总结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5种教学过程结构及对应的13种和15种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模式定义给予透彻分析[2-3]。在统计、归纳、总结国内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后,周红萍综合介绍1980-1999年间研究者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及论点[4],吴强等人指出2002-2011年间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5]。1998年开始中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名校倡导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通识教育方式引起国内体育教育界重视[6-7]。朱慧芳等人对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进行研究,阐述了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及改革途径[8]。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李晓武指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的现象及解决对策[9];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坚守与选择两难境地详细分析后,王志威等人建议在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基础上建立体育教学问责制[10]。综合梳理相关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立足点由学科内转向如何与整体教育发展相适应,但从大学教育理念视角思考体育教学改革并提出具体措施的文献尚不多见。大学理念是大学教育的宏观框架,是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有的宏观意识,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大学教育理念中寻找自身定位,从深层次思考中寻求答案,可以更全面地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1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1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

“教育改革,思想先行”[11],体育教学思想是统领实践活动的指南针,体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在此框架下进行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每一次变化,代表着体育教学的整体或局部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经过数次变革,凝聚了国内几代体育教育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师的智慧。从解放之初照搬前苏联模式的“三基”教育思想开始,逐步形成生物体育观、竞技体育观、体质健康观、三维体育观、快乐体育观、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观等[1, 12-14],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始终与时代紧密结合,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行动纲领。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涵盖的范围从最初的改变身体运动能力及人体生物学指标,到如今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目标,足见研究者对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具体,从中感受到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在向深层次挖掘自身的功能,以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

1.2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来说是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向前追溯从小学、初高中以来的体育教育,向后承载着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似乎高校体育教学应该象其他学科一样高于之前的学校阶段,大学生的运动水平、体育与健康认识应该较之前教育有很大飞跃,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很多研究结果都以“低水平重复性教学”来形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贯彻和实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学习不似其他学科有完善、统一可以逐级提高的教学大纲,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侧重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并且体育课不是升学考试内容,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为最容易受到侵占和忽视的课程之一,因此到大学阶段,不同学校和地区间学生运动基础差异巨大;其次,体育教学涉及到的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需要单独经费投资,且不能与其他学科共享,这部分的投资巨大,经常需要后期的维护、维修、消耗等跟进费用,在当前高校实际情况下,难以满足全部体育教学需要,更不用说课后使用涉及到的额外的费用支出;再次,虽然提倡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但限于大学生的基础及个人运动能力限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成为教学效果的关键。由于特殊成长经历,高校体育教师文化底蕴和学习、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因此还需要时间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水平;最后,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课上获得的体育教育经过同学、家长以及周围环境的过滤,成为心中可接受的部分变得非常有限。对于社会环境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基于以上四点现实[9, 15-16],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要想顺利实施,并达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目标难上加难,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变得极为重要。

2 大学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

2011年4月24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18],这段话道出了当代中国大学的四个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如果说“985工程”开启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梦想之旅,那么这段讲话指明了现阶段中国大学教育发展方向,中国大学正在逐步完善自身,向既定目标前进。

高校体育教育从属于大学教育之中,具体操作层面的体育教学是大学众多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大学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大学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之上统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教学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完成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这种方式只有身心投入地参与进去,并定期进行科学锻炼,才能体会到体育对人的教育功能及身心改变状态。高校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理念之中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增强大学生体质,也就是起到“健康第一”作用,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不同专业知识、积累科研经验,全面发展个人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持续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就是“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良好的习惯造就健康的身体,使人才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持续能量,达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三是以学科特有的教育方式,完成对大学生团结友爱、竞争互助、超越自我等人格魅力的感染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形成良性竞争心态。以大学教育理念的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体育教学跳出自身局限,站在更高角度与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完成自身作为高校教学一份子不可或缺的作用。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3.1 教学改革认识——生活中的体育

体育项目的初始起源无不来自于现实需要,在人类生存、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特有智慧形式,只是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体育由生存技能蜕变为彰显个体存在优越性的外在形式,功能有由显性变为隐性。体育对于人的健康作用在世界已经形成广泛共识,虽然医学发展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疾病问题,但体育作为维护身体健康、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独特手段,发挥着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主动作用——“上医治未病”。生活中的体育只有像吃饭、学习一样不可或缺和便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正是提供大学生贴近生活的锻炼条件、环境和氛围,让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2 教学改革模式——体育中的生活

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的是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世界观,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难度非常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从小开始的应试教育以及周围社会环境影响,使得很多大学生与体育疏离、无习惯等占很大的比例,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社会竞争、经济和工作压力以及处于年富力强的身体阶段等,有理由和资本暂缓顾及身体健康,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给之前教育补课和为之后生活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阶段。

鉴于此,可将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由课程式改为课程式+俱乐部式,二者形成互补共同完成大学生将体育纳入生活一部分的习惯培养。具体做法为:一是继续保留一定量的原有体育教学形式,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原理等,虽然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有限,但至少让习惯于这样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有个熟悉、过渡的渐进过程,也让体育教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二是随着大学生学期变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由附属地位,逐渐成为主要形式。高校提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器材和教师技术支持,培养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以及进行自我科学锻炼的能力,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保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和运动量等基本标准,使其逐渐习惯将体育锻炼纳入生活中,成为每天必做的内容之一。

另外,将大学生体质监测和医学检查相结合,进行定期或自愿监测和检查,以便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及时与体育教师沟通,在允许范围内,通过体育锻炼方式将身体调整至最佳状态。

3.3 锻炼条件改革——人性化的设计、安排和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阶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距离满足大学生需求还差很远,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体育场馆的设计、使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场馆的设计为例,大多数具备综合功能,这点值得保留,但体育运动需要的活动空间,包括室内休息、更衣、淋浴条件等却被忽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肯定会疲劳和流汗,需要这样的条件满足运动中、运动后的需求,便利的设施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间隙锻炼身体,转换时不用花费很多时间更换地点即可“一站式”满足所有需求,然后马上再投入学习。毕竟,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如果每次锻炼身体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过高,肯定会阻碍他们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

高校的场馆、设施与自习室、教室、图书馆等同,开放的自习室等条件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体育场馆、设施等却不能达到这样的自如便利,很多高校由于资金、人员等限制,达到开放状态的条件非常有限,而“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体验难以培养兴趣和形成习惯。鉴于这种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可考虑将高校锻炼场所安排化繁为简,在大学生学习、生活附近设置小微型的室内锻炼、休息场所,以便于随时来去。体育场馆、设施的设计、使用等贴近大学生的习惯、符合年龄特点,同样成为培养其体育生活化习惯的重要内容。

3.4 教师知识结构改革——创新与借鉴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身体健康的传播者,其具备的专业素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灵活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等,随时为改变大学生的体质提出意见和建议。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科研意识也有很大的飞跃,但还需要理论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大学生的体质千差万别,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粗犷式发展,需要针对大学生个案提出详细、具体、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因此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成为重要因素。俱乐部式教学,也可以解读为个性化教学,如果说竞技体育的教练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争取第一为目标,那么高校体育教师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运动习惯为目标,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需要个性化方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不同之处是教练员要不断追求运动员的人体极限,教师要在大学生身体条件下寻求健康最大化。在这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适当接触竞技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因为经过多年验证的竞技手段、方法等对于改善人体机能有其特有的优势,高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只是具体使用时根据对象不同降低要求、难度等。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方法、手段等是多样的,教师使用的效果折射出背后专业理论、科研创新能力等的高低,由此培养大学生体育习惯的效果不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与借鉴相结合能力与体育教学协调发展,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4 小结

3000年前的哲人曾说:“大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17]。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学会运用体育手段增强体质,这些都建立在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愿意运用体育的方法增强体质及丰富生活内容,由此,点燃大学生心中对体育的热爱成为关键。由大学理念引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使得体育教学需要站在大学教育的位置审视学科发展,完成自身在这一理念中的环节作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能力及范围的局限性,需要之前各教育阶段的密切合作和之后社会体育良好氛围的持续助力,毕竟保持身体健康是人需要终身奋斗的事情。

[1]曲宗湖,郑厚成,张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 18(4):6-9.

[2]董胜利,林克明,徐虎泼,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8-21.

[3]毛振明,吴键,马铮.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18(6):5-8.

[4]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 22(1):71-73.

[5]吴强,彭国强.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25(6):522-526.

[6]孙科.校之道:理念·特色·责任——专访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J].体育与科学,2013,34(5):1-3.

[7]许永刚.文化铸就灵魂 思想成就高度——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有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1-4.

[8]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0):92-95.

[9]李晓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95-98.

[10]王志威,卢三妹.坚守与选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走向[J].体育与科学,2012, 33(4):105-108.

[11]杨叔子.“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好![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3.

[12]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 2007,14(8):1-4.

[13]冯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曲宗湖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 14(9):1-5.

[14]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18(5):5-7.

[15]万海波,李首一,蒋津君,等.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6):65-69.

[16]唐炎,虞重干.结构与生成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体育科学,2009, 29(6):85-89.

[17]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2008(2):90-96.

[18]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R/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Reformpath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

SHEN Yan

(PublicTeachingCenter,AgricultureDepartment,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2,China)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idea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the course of carrying the health fir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ifelong sports concept. The main conclusions: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foundation gap is large, the facility is not sou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mpact,etc. It propose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ports in life, teaching model is the life in sports, exercise conditions are humane design, arrangement and use, and the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a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etc., to enhance practical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ideas;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ities;reform path

2014-02-17

吉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256)。

沈艳(1970- ),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社会学。

A

1009-9840(2014)04-0092-04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大学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