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与“青州花毽”共建创新平台的途径及措施

2014-12-05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毽球青州协同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与“青州花毽”共建创新平台的途径及措施

王向东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论述了作为民族体育的“青州花毽”运动的起源、现状与传承的历程;阐述了在高校创建协同创新平台这一背景下开展民族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式和路径;总结了“花毽”在高校开展的情况,提出了作为山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州花毽”在高校开设课程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青州花毽;协同创新;民族体育;传承

作为一门跨学科理论,协同学(Synergetics)又称“协同论”或“协和学”,1969年由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首次提出。他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1]。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有效结合,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释放共同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活力,创造更高价值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利益最大化的深层次、多维度合作。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代“大科学、高技术、快发展、重实效”的目标指引下,强调学科融合,学科交叉,体现集体智慧和力量成为当下发展的主流。高校的学科发展与民族体育的传承,依靠个人的研究或相关单位的浅层互动是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的,只有形成团队,加强合作,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优势和资源共享才能加速创新的进程,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果[2]。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在协同创新的趋势下,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地方区域科学文化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国家培养“通才与专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文化和体育的责任。“青州花毽”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祭神祈雨时边跳边踢的舞蹈,经历了蹴鞠、蹴毛丸、鸡毛毽变迁的历程,仍活跃在今山东省青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在经历了历朝历代、解放前、解放后、文革、改革开放演变和发展,在协同创新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1 “青州花毽”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青州花毽”起源于山东省现青州地区民间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是花毽的一种,它以花毽飘逸,制作精美,动作优美,花样丰富,灵巧多变,刚柔相济,娱乐健身,延缓衰老等优势所著称。“青州花毽”的花样与踢法经过时代的积淀,形成目前的106式,即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其中天罡36式是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与花毽名称、花样等紧密结合,是青州花毽的代表;地煞72式是我国传统花毽花样。如:八方拜寿:青州云门山自古以“寿”字闻名天下。动作技巧:四人或八人按方位站八方排列,两手合掌当胸作朝拜状。每人一毽用膝盖磕踢,自转一周,称“八方拜寿”。“青州花毽”既有武术的刚阳和舞蹈的轻盈,又有浓郁的地方山水情结,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花毽的传统踢法等与花毽名称、花样等紧密结合,显示出青州古文化的特色和民族体育文化丰厚的底蕴。

1.1 “青州花毽”的历史渊源

青州起源于五帝、夏商周时期,具体地域为“海岱惟青州”,海岱者为青州东海至泰山之间这片土地,故有“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之说。在中国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有一种祭神祈雨时边跳边踢的舞蹈,就是古代蹴鞠的雏形。“蹴”,汉语字典解释为:踩,踏,踢,是用脚来实现的意思;“鞠”,在汉语词典上延伸字义为古代的一种皮球,其形像现在的篮球,内部有填充物充起,外部用皮革做成的实心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皮球。春秋战国时期,临淄为齐国首都,成为青州治所,蹴鞠在青州就非常盛行。汉代时,由蹴鞠又演化出蹴毛丸。1973年,我国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的东汉墓葬画像砖中,刻画了一副蹴毛丸图。蹴毛丸汉砖的出土为今天研究毽子的起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由此证明今天的踢毽起源于汉代的蹴毛丸活动并且技术也很高超,蹴毛丸在青州已很盛行,现在的“青州花毽”则是当时蹴毛丸发展形成的,经过后人的多番改进,做成了以公鸡花翎为主体的鸡毛毽,由唐到宋,鸡毛毽已定型,踢法也大有改进,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花样也逐渐增多,有里拐、外拐、跳跃耸膝、佛顶珠、剪刀、跳梁等动作。宋朝以后由于妇女们加入了踢毽的行列,充分发挥她们的身体特点,发明了用脚内侧踢(盘踢),对花毽的踢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清朝前期的鸡毛毽又有改进,上用鸡毛或鹅毛捆扎,下用皮革或绒布为毽托,中间夹一铜钱制成,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以及作为艺术品进行观赏、收藏。

1.2 青州花毽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青州民族体育活动仅仅停留在民间,这些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人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民族体育项目和技巧面临着绝迹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民族体育的传承,作为民族体育项目的“青州花毽”受到山东省市地方政府的关心,为保护“青州花毽”,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妥善安置青州花毽的传人,但这项工作在文革期间一度停止甚至有些遭到毁灭性破坏。改革开放后,民族的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旨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与“青州花毽”相似的毽子比赛于1995年11月在云南召开的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增设为竞赛项目之一,使这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6月,国家批准“青州花毽”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VΙ-69),从此,“青州花毽”开始走向世界大舞台。

1.3 “青州花毽”的现状

“青州花毽”在青州的传承主要由杨庆来(1864年生、回族)传至王玉德(1930年生、汉族);后又传至李贤臣(1940年生、汉族);再后来又传至李红(1970年生、回族)。青州花毽第4代传人是今年72岁高龄的青州人李贤臣老人,他于2000年与时任青州市副市长傅中慧组建了“青州花毽”协会,并广收门徒,免费传授技艺。如今花毽协会会员已发展到300余人,年龄构成从6岁的儿童到80多岁老人,整个青州经常踢花毽者人数已达两三万人。李贤臣老人应青州广大市民的要求,在各个社区举办了多个免费培训班,还多次到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踢毽子专业课。从2000年至今,李贤臣与一批“青州花毽”的会员和爱好者每天到青州范公亭公园踢花毽,吸引更多的人观赏和积极加入踢花毽行列,这成为弘扬民族体育、大众健身的一道亮丽风景,青州范公亭公园已成为“青州花毽”协会经常活动的地方。

“青州花毽”在全国影响很大,积极参与青州市及众多县、地区的各项重大活动、表演活动、庆典活动、灯会活动、文艺活动及健身活动,掌握高水平技艺者曾多次被邀请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和部队等做专场表演,并多次被邀请与部队进行联欢,青州团市委市等各地市团委的活动中,也将花毽列为活动内容。青州花毽通过媒体的传播,扩大了其知名度,吸收了众多毽迷参与,有利于青州花毽的传承和发展。

1.4 “青州花毽”与其他花毽、毽球的区别

毽球:由毽毛和毽垫等构成。毽毛是呈十字形排列的四支羽毛插在毛管内组成的,每支羽毛宽3.2到3.5厘米。毽垫的直径一般为3.8到4.0厘米,厚1.3到1.5厘米。毛管高2.5厘米。高度有13厘米到15厘米不等。重量在13~15克之间。毽球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毽球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由我国的南方城市源起并迅速风靡全国的健身运动项目。在竞赛类型上毽球属于“对抗性比赛”的类型。

竞技毽球:是毽球的一种,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设置项目。比赛场地长方形,长11.88米,宽6.1米。场地上空6米以内。中间挂有低网,网下划线。球网长7米,宽76厘米,网孔2厘米见方。男子比赛网高1.60米,女子比赛网高1.50米。比赛时每方各三人,每局十五分。双方运动员需穿着整齐。比赛时运动员除手臂不得触球外,身体其他部位均可触球,但球在身体其他部位不可有明显停留,在本方场区内最多只能击球四次。

花毽:是一种踢毽运动形式,比赛中只设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有固定动作,固定花样;自选动作则不做专门规定,花样繁多难度很高,一般由运动员即兴发挥,要求飘逸、美观、连贯性强。在竞赛类型上花毽属于“竞争性比赛”类型。

“青州花毽”:是花毽的一种,具有竞技、表演、收藏、把玩等功能,表演、健身、娱乐、观赏等特点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活动。“青州花毽”制作以鸡毛、皮革或绒布、垫钱、染料、绳线为主要制作原料和工具。选用白色乌鸡绒毛,按照各自喜爱的颜色漂染。毽身用一根不易折断的尼龙杆为主干,最多分5层捆扎,1层1~2根,2层3根,3层4根,4层5~7根,毽托选用皮革活绒布,配有垫钱两个,有一元硬币大小,中间穿孔,用皮革或呢龙绳作毽绳穿起,毽身、毽托用细线捆牢,将羽毛插上完成制作。“青州花毽”按照制作工艺还将其分为竞技花毽、观赏花毽和艺术花毽;按照表演形式分为单人踢、双人体和多人踢;服饰制作秀美,尤其特别的是使用毽靴,它是用金丝绒制成,质地软而轻,踢起毽子来不蹦不斜,容易踢出花样。

2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对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作用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 “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3]。教育部于2012年3月15日颁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文件,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利用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协同创新良好氛围,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4]。民族体育走进高校,通过高校对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协同方式、内部结构、教学实践活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融合、产业链培养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打造民族体育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民族体育的创新、发展、融合,也给高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注入新鲜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2.1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与任务

正确理解与确定高校在协同创新下的角色与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在协同创新形势下高校重要的任务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融合学科知识,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区域性的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视域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途径,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科研平台的优势,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理念、服务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文化建设和传承发展能力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5]。因此,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区域性社会发展的能力,搭建高校与社会发展民族体育的协同创新平台,才能实现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社会大系统中,高校扮演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中心的角色,应该发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自主创新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思想和文明的辐射源,社会和政府的智囊库的作用。从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扮演着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应该发挥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作用[6]。从协同创新的主体中,高校扮演着具有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载体的角色,明确创新目标,加强多主题、多因素、多维度的共同协作,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不断创新,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2.2 协同创新视角下发展民族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青州花毽”为代表的民族体育,起源于民间,集民族特色和文化于一体,具有运动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且具有审美、社会文化、健身、教育、竞技、娱乐、社会交际、健康、收藏等功能,对它们的发掘、整理、传承、创新是我们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所不容忽视的。然而,这些民族体育活动和赛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濒临绝迹的危险状态,作为高校有责任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民族体育发展到现在,应归功于热爱民族体育活动的人们、热心参与保护的各界人士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但也依然会出现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年龄结构老化,后继传承乏力;男女比例不协调,难度动作难以传承、参与活动的动机及目标不一、观念落后、运动场地和设施落后、专业指导人才匮乏、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和监管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州花毽”等民族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原则,我们要加倍努力,共同解决好影响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保障民族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3 高校对发展民族体育的作用

协同创新环境下民族体育的发展应重视高校的作用。从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上看,国家在教育学大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编号:040304),其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将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和研究,旨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在区域内广泛开展且具有一定师资力量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适时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一是为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项目,二是为民族体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三是推动区域内体育文化的发展,四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五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六是推进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发展民族体育应注重对传承人、制作工艺和技术动作的保护,加强政府的统筹与支持,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强与社区、高校的联盟等各项工作。国内众多学者对普通高校开展花毽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推动毽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有利于广交朋友,易于交流,增进团结,增进友谊;有利于消除烦恼,娱乐体育,满足学生心理要求[7]。同时,花毽运动的民族性、传统性加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展花毽教学能够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花毽运动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发展[8]。

3 在高校开设花毽课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措施

经过调研,目前开设毽球(或花毽)课程的高校大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南方城市开展花毽运动早且普及有关,也与南方人身材娇小,柔韧性好,气候适宜等原因有关。以课程设置目标分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学生健身为主,坚持“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学习花毽运动基本技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运用“”契约式”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如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第二类,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传统体育之中并加以推广应用,宣传健身知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第三类,以课程内容教授为主的体育专业院校。将毽球作为一门课程教授,使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毽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组织教学、毽球赛事,参加专业毽球比赛,能够作为专业人员对毽球运动爱好者进行培训,如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9]。

3.1 毽球(或花毽)在国内高校开设的情况

毽球(或花毽)在全国高校开设的范围仅限在广东省、福建省等沿海省份,内地高校开设毽球的积极性不高,但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都组织过毽球比赛,并取得了成功,并于2011年毽球首次入围河南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项目[10]。广东湛江地区高校则是在第一或第二学年作为普修课32课时,向学生开设毽球课程教学,而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系则将毽球以技术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开放,教学内容由基本素质、技术、战术及比赛规则组成[11]。2005年下半年起宜春学院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了毽球课程,很受大学生的喜爱,是江西高校第一个将毽球运动引入体育课堂的学校[12]。山东潍坊工程职业学校(原潍坊教育学院)在第4学期开设毽球教学,以学校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引入学校教学序列。

3.2 高校开设“青州花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优化措施

高校开设“青州花毽”课程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共性问题:高校开展花毽运动要有地域性、全民参与性及普及性有关[13]。花毽教材的匮乏影响花毽在高校的开设,花毽的教材体系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都是教师自编教材,而且版本不同,技法不统一,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实际教学的需要[14]。同时还面临着对竞技毽球运动的认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高,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缺乏专业教师和教练,民族体育项目开展不平衡,高难动作传承困难等共性问题[15]。上述问题既是高校开设花毽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是“青州花毽”在山东省属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有其个性问题的存在:由于地域性的局限性,“青州花毽”的花样踢法独树一帜,现任的体育教师尚未掌握“青州花毽”的高难度动作,许多深谙“青州花毽”技巧的花毽爱好者大多在民间;山东省内高校的体育学院虽开设民族体育传统体育学教育,但针对“青州花毽”为代表的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甚少,造成人才断代;由于尚未能列入国内大型赛事的比赛项目,仅局限在表演形式上,人们对“青州花毽”的认识度较低;政府参与“青州花毽”的整理和挖掘的力度较小;“青州花毽”独特的服饰与制作精良的毽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参加的热情。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措施:以地方政府为指导,各地民间协会积极参与;以高校为研究基地,建立民族体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以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扩大“青州花毽”的影响力;以继承与丰富内涵为主线,融合其他体育项目,根据其地域特性,提高花毽竞技水平和教学水平,使得“青州花毽”在保持地方特性的基础上健康发展;采取引进、培养措施,提高花毽运动的教学水平,完善花毽教学资料和教学环节,推进高校开设花毽运动;同时,优化“青州花毽”的服饰与毽靴的制作工艺,加大对“青州花毽”品牌的宣传;制定“青州花毽”比赛规定及评判标准,定期举办“青州花毽”赛事;推进“青州花毽”进入社区,让更多的人们加入“青州花毽”运动行列。

4 结语

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由中华民族在尚未有文字和语言的情况下,为传承劳作经验、增进交流所进行的肢体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积累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俗的,以展示民族风情、强身健体、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体育健身活动。随着民族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推进,民族体育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许多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进入大学课堂。高校是培养人才、推进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协同创新的主阵地。在协同创新中发展民族体育,应注重创建品牌,增强品牌效应,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成立专项协会以带动发展,促进民族体育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联盟与融合,开展各项赛事和活动,强化与其他体育项目的联合,丰富民族体育内涵,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推进民族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1]马文静.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2(13).

[2]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新的生产力[N].学习时报,(第07版),2013-03-04.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1-04-24.

[4][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2-05-04.

[6]殷祥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7]赵东生.普通高校开展花毽教学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9(07).

[8]陈良业.毽球运动在高等学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

[9]郑治伟.高校毽球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5).

[10]马晓宁.河南省高校开设毽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科技,2011(03).

[11]李刚,刘丽,湛江地区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08(5).

[12]王芳雨.宜春城区毽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家,2010(18).

[13]刘景黎.丹东地方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14]黄德强.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4).

[15]谢波,张宁,郝战军.宁夏竞技毽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04,26(4).

Waysandmeasuresofcreatingaplatformfor“QingzhouHuaJian”undertheperspectiv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

WANG Xiang-dong

(SchoolofP.E.,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Shandong,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heritance history of “Qingzhou HuaJian” and expounds the mode and path of developing na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iate collabrative creati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aJian”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difficulties of deveolping “HuaJia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 the solv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Qingzhou HuaJi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a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2014-04-22

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空间分布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大中城市为例》(编号:11ctyz02)成果之一;山东省文化厅研究项目《“青州花毽”的挖掘整理与学校应用研究》(编号:2011281)成果之一;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立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编号:2012020)成果之一。

王向东(1965-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

A

1009-9840(2014)04-0009-05

猜你喜欢

毽球青州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第一次踢毽球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