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狮器物文化的研究—以田阳县舞狮为例 *
2014-12-05陈梦菲
陈梦菲 刘 昀
壮族舞狮器物文化的研究—以田阳县舞狮为例*
陈梦菲 刘 昀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舞狮文化中壮族狮子与南北狮子外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深入探讨舞狮器物与地域文化的差异。研究表明:壮族舞狮是一项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所舞狮子的样貌特征是对狮子形态不同的艺术诠释,更是其民族风情、哲学伦理、地域特点及文化特质的具体体现。
壮族舞狮;器物文化;文化特征
1前言
狮,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的动物,古人称之为“百兽之王”,被视为安详、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并作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形成了舞狮民俗文化。每逢庆典、节日,人们往往用舞狮来庆祝、共欢。虽然中国不产狮子,但作为中国文化形态的狮子文化与中国的龙凤文化一样,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去。
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舞狮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它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根植于我们传统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各地各民族舞狮无论是器材制作、服装、表现形式,都带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息。本文将从“壮族舞狮器物文化”和“狮子的外形特征揭示文化内涵”两个新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壮族狮子与南北狮子的外形特征(狮头、狮背、狮头与狮背连接、狮鞋、质地、舞法、鼓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舞狮的由来
狮子的古代自然产地以印度、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欧大陆的广大地区为主。狮子,尤其是雄狮,形态威武,雄踞一方,被称为百兽之王。雄狮在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特殊地位。从公元前100年张骞通西域开始,中国人知道了西域有狮子这种异兽,佛教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公元88年,大月氏国向中国东汉王朝进献狮子,后来安息、疏勒等国多次进献狮子,古代斯里兰卡还被为天竺五国的狮子族、狮子国。从东汉时起,狮子形象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在中国艺术造型中取得重要地位,大约在三国时期,岭南就有外国僧人来传佛教,佛教逐渐传入壮族地区,狮子形象随之传入。
关于中原舞狮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年”兽食青。相传在远古时代我国常有瘟疫发生,死伤无数,幸运的是每次瘟疫发生不久,就有一只叫做“年”的神兽出现,只要它一出现,瘟疫就很快消失了。由于“年”兽帮助了人们,人们便在农闲时节,用彩布和竹篾扎成“年”的样子,配合雄壮的鼓乐,到各家门前舞动,以求吉祥如意,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一盘“年”喜爱的蔬菜,以备其采食。后来,人们发现扎制的“年”形状很像狮子,就将这种祥瑞之物改称为“瑞狮”,而采食蔬菜则称为“采青”。中原舞狮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舞狮拜年,驱邪镇妖。相传明朝初期,广东佛山地区每逢年尾岁末就会出现一头怪兽,到处残害人畜,糟蹋庄稼,农民苦不堪言。后来,人们想了个办法,用篾扎成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色彩,当怪兽出现时,按事前布置好的,锣鼓齐鸣,群狮共舞,怪兽受到惊吓,落荒而逃。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是吉祥的象征,有驱邪镇妖的功能,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舞狮拜年便成了此地的风俗。
随着社会发展,壮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狮子形象随佛教进入广西,雄狮威武的形象及魔力征服了壮族地区的人们,舞动物祭祀演变为舞狮子,军队舞狮子以操练武艺,民间舞狮子以驱邪镇妖,预报吉祥,相沿成习。壮族舞狮从移植、流行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既保存了狮子威武的气派,又赋予了它祥和的面貌。
3壮狮与汉狮器物异同分析
3.1 狮头特点异同分析
壮族狮子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饰有红、黑、黄脸造型,以竹篾、纸制作而成。南狮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眼帘、嘴都可以动,头上有个角;北狮体型大、毛发长,狮头有响铃,头上有红结者为雄性,绿结者为雌性,一般是木雕。
3.2 狮背的特点异同分析
壮狮狮背上饰有各种图案。南狮狮背以布、绸、纱亮片和羊毛为材料。北狮全身披金黄色毛,娇小可人,动作灵活,以缨毛做狮背。
3.3 狮头与狮背连接处特点异同分析
壮狮与南狮相似,狮头与狮背相连。北狮全身狮披覆盖,狮头与狮背分离,舞狮者下身穿着和狮背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充分体现了狮子的活灵活现。
3.4 狮身质地特点异同分析
壮族狮子的狮身用棕、麻编成的,南狮和北狮以毛、纤维或犀牛尾编成。
3.5 舞法特点异同分析
壮族舞狮以南拳步法为主,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南狮“重”情,就是重视表演的情景或者情节,南狮造型威猛,舞动时多注重马步,给人刚猛印象,因动作大而威猛,需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北狮重“实”,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为主,主要以杂技武功为基础,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舞狮头者和舞狮尾者必须密切配合,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
3.6 鼓乐演奏特点异同分析
壮狮与南狮一样,主要以锣、鼓、钹的三种敲击乐器为主。北狮以京剧鼓、锣、钹、扳和钟五种乐器伴奏,引者徐徐持球引狮起舞,狮子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
3.7 桩阵特点异同分析
壮族舞狮以上金山、梅花桩、地狮和高空狮为桩阵,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具有高、险、奇、特、美的特点。南狮表演时以“采青”为目标,展示了狮子不怕艰险、机智勇敢、永不退缩的精神气质。北狮以“游乐”为主,多以三张高桌表现狮子跳跃的本领,要表演狮驮狮(狮子上面站另外一只狮子)、狮尾高台旋转720度(表演狮尾的人借狮头的力量围着桌子飞旋两周)、高台侧跃接滚翻等多种高难动作,具有奇、难、险的特色。
3.8狮身颜色特点异同分析
壮族舞狮色彩艳丽,黄、黑、红、青、白,象征着喜庆、吉祥。南狮造型身披麟甲,有金、银、红、黄、黑、蓝诸多颜色,五彩缤纷,但以金银二色居多,其外形夸张生动。南狮早期多以黄、红、黑三色为主,黄色代表刘备,黄脸白鬃,脑后有三个金钱,代表智、仁、勇俱备;红色代表关公,红脸黑鬃,脑后有两金钱,代表智、勇双全;黑色代表张飞,黑脸黑鬃,年少气盛,脑后有一金钱,代表勇。
3.9 狮子神态特点异同分析
壮狮神、意、韵神态的结合,体现了狮子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南狮”又称醒狮,以轻灵敏捷见长,刚柔相济,舞动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北派狮舞主要表演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
4 舞狮器物与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4.1 汉族舞狮文化特征
今天中国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于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南狮主要以广东,福建一带的舞狮活动为盛,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正是珠三角西岸的海河交汇处,源远流长的珠江在这里注入广淼浩荡的南海,海水河水,一咸一淡,大陆文化和蓝色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出一种独特的人文——“咸淡水文化”。500多年前,先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海派文化在这里冲突、融合,也使得南派“舞狮“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和文化魅力。舞狮活动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日臻完善。在舞狮艺术的发展中,逐步出现鲜亮的地方特色,由于南北风格差异,舞法也不尽相同,风格上出现了北狮和南狮两种类型。北狮由西域引进中原,南狮在北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纳入南方民俗文化元素,逐渐在外貌与神韵上独树一帜,在我国长江以南地方发展起来,后来至南方沿海地区,成为民间盛行的喜庆活动之一。
4.2 壮族舞狮文化特征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河谷中游,地理位置优越,是壮族的聚居地,田阳舞狮是在当地壮族人民长期的社会中产生与发展的,它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育活动。由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传播程度与汉族地区存在着差异,使壮族舞狮在形成、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田阳舞狮是一种蕴含深刻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经历几千年的继承、发展和演变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体育文化是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不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近代体育文化不同,它风格迥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田阳舞狮具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表现内容丰富,田阳舞狮是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丰富和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5结语
壮族舞狮是一项充满浓郁民族风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舞狮活动的发展不仅透射民族文化的魅力,而且亦成为全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影响力不可估量,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
[1] 杨古城.狮子的造型.[J].博物苑,2010.
[2] 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4] 林友标.陈耀佳.南狮文化形态探要[J].广州大学学报,2009(8).
[5] 汤立许.梅林琦.南狮与北狮的文化比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0)
[6] 刘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7] 秦炜棋,梁玉凤.“壮族舞狮”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
[8] 丁保玉,解乒乒.舞狮文化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On Lion Dance Ware Culture of Zhuang Ethnic Group ----Taking the Lion Dance of Tiany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Meng-fei,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Guilin541006, Guangxi, China)
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lions of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the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lions’ head, lions’ back, connection between lions’ head and lions’ back, lion dancing shoes, texture, method of lion dance, percussion and wind ensembles and so forth)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lion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an intens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re of lion dance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ion danc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s a traditional sport item full of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characteristics of lions’ appearance is the artistic illustration of the various shapes of lions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its national custom, philosophy and ethical value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traits.
lion dance of Zhuang ethnic group; ware cultu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广西社科课题《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活态保护与利用研究》,编号:11CTY004),广西文科中心《广西跨越式发展研究团队》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梦菲(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