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审美视角下的太极拳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2014-12-0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阴阳太极拳美学

戴 薇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文化审美视角下的太极拳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戴 薇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通过对太极拳的美学思想特征、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不同侧面的研究,探讨了太极拳从名称、结构、造型、姿势等不同角度体现的美学要素,通过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之美、阴柔之美、曲线之美等美学形式认识其美学思想以及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美学思想;审美意识;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型于明末清初,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历史进程中,深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它玄奥、至深、奇妙,讲究“阴阳”与“虚实”,在形式上呈现出“开与合”、“虚与实”、“柔与刚”和“慢与快”等特点,同时还集哲学、美学、艺术以及医学等于一身,极具文化内涵与美学思想,能给人美的享受。论文从文化审美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分析太极拳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以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强调注重发展太极拳运动的同时,更应该加深对太极拳内涵的认识与了解,弘扬和传承太极拳文化。

1 太极拳的美学要素

太极拳的美学要素包括名称、结构、造型、动作姿势与协调等,结合美学、舞蹈、音乐等美学成分,表现出太极拳美的特点,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1.1名称美太极拳在名称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形象生动的根据动作概括出逼真贴切,名副其实又具有诗意的名称,让人从独特的名称就能联想到太极拳的动作招式,突出美学意境。如太极拳中抱虎归山、海底针、白鹤亮翅、弯弓射虎等动作招式,单是富有诗意的名称就能让人浮想联翩、陶醉神往。

1.2结构美太极拳在动作套路的编排上,十分讲究结构,包涵着浓重的审美理想。在结构上,太极拳具有完整性,它的每个动作间的衔接以及收势等都需要在结构上精心思考、推敲,形成完整流畅的动作;其次是在结构编排上无论迂回还是转折,甚至往返穿插等,都必须遵循技击规律,从太极拳表现的虚实、开合、柔刚、快慢等特点上,来突显太极拳的结构美。

1.3造型美太极拳造型之美包括动态造型与静态造型两种,从时间与空间的运动上展现出连绵不断的画面。太极拳的造型无论动态还是静态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形象,通过人体点、线、面的组合与转变,将其整合联系起来,就出现了连贯的动态造型画面,散发出迷人的太极拳造型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1.4动作姿态美太极拳讲究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其动静作势,纯朴自然,运化灵活,循环无端[2]。主要表现在太极拳动作各处皆呈圆弧,且气沉丹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运柔成刚、开胯屈膝,使得动作姿势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呈现出另一番阴柔之美。太极拳恰当的运用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论,把拳术中“粗俗”的动变为“儒雅”的动,很讲究、很美。

1.5协调和谐美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3],推崇和谐精神,强调全身动作的协调和谐美,追求自然的身心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要求在动作过程中,四肢百骸都要协调动作,上下相随,连贯协调,一气呵成。例如太极拳中“云手”这一动作,在比划中腰背转动的同时带动两臂划弧,且两掌还要配合手臂动作内外翻转,用双腿支撑身体的左右转动与旋转,两眼注视双手的交换,头部也要自然扭转,充分调动了身体百骸紧密配合,处处牵连,极具协调之美,让人感觉完美且舒适。

2 美学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2.1太极拳动中求静之美太极拳注重内静外动,追求身心合一、修身养性、动静结合、崇尚和谐[4],以此来达到养身的目的,要求练拳要松静,集中精神,感受“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动静原则。这样能够有效的让身体进入松弛状态,抑制精神状态,舒松身体百骸,减少生理负担压力,让人获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平衡。我国古代在艺术上,多用“静”来评价美,例如在《乐记》中记载“乐以中出,故静。”王羲之曾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将“静照”视为审美和艺术的最初起点。欧阳修用“闲和宁静”作艺术人格的特征。庄子在解释“静”时,采用“心斋”、“凝神”、“坐忘”等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庄子审美思想。静是一种自然、自由的审美态度,在太极拳演练过程中,重点展现的是动中求静之美,因此,太极拳所追求的动中求静,也是美学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2.2太极拳阴柔之美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相比,是一种柔和轻缓的拳术,重点强调柔劲为主。太极拳的柔主要表现在形体动作上,它动作柔和、连贯、洒脱,具有审美艺术效果,但所呈现的却是气质深厚、气势宏大的神色与气态。太极拳美的灵魂在于松柔,无论在形体上还是攻守上,都离不开松柔,给人以含蓄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加上太极拳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总是展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极具文化哲理与民族特色,是对古代民族风情的深刻感悟。

而道家所提出的“道”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以柔克刚,以小胜大都是老子“贵柔”思想的表现。换言之,即老子“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哲学原理。刚柔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自古刚柔与阴阳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阳者为刚,阴者为柔正是由此而来。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在人与艺术中都存在刚与柔,而太极拳演练中看着阴柔,却是刚寓于内,外显柔和。刚与柔在太极拳中相互交融,和谐统一,使得太极拳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储并蓄,互相转化,将太极拳刚柔并济,以柔为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展现出太极拳美学思想下的阴柔之美。

2.3太极拳曲线之美陈鑫曾说:阴阳变化之妙,即在一个圆字,阴阳的相合相分,仍在于一个圆字[5]。由此可见,圆是艺术的源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起点。老子也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再次表明阴阳的变化皆离不开圆[6]。而太极拳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在动作姿势上大多体现圆弧特点,“走弧”“走圆”都表现出人体姿态的优美,通过太极拳的演练,使动作在点、面、体上产生变化,绵绵不断、势势相连,更能体味出太极拳的强烈美感。加上太极拳整体呈现松柔之势,从单招上看来不算复杂,但是从起势到收势的过程,呈现的却是完整的线路图画,每个动作之间看似无始无终,实则相互联系,巧妙衔接,让太极拳所划出的圆相互穿插,如丝如缕,仪态万千,让人从审美视角发现太极拳的曲线之美。

3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代表,来自于人民生活,在传统哲学、宗教、地域文化、古代内养修炼术和诸多拳种技法等因素侵染下而形成[7],深受中国古典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思想,道家的“道”与“阴阳”、“周易”等思想以及兵家的“以柔克刚”、“诡道思想”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文化内涵。

3.1太极拳与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主要是要求人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本身内外达到和谐统一,是古典哲学观点。而太极拳在文化内涵上,重点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让人与自然共同建立和谐关系,它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名称、动作以及外形内气上。首先,在太极拳的名称上,多采用自然中常见的动物形态来命名。例如,通过鸡的独脚站立姿势,为太极拳起名“金鸡独立”,而因为白鹤飞翔的形态,得出“白鹤亮翅”这一名称,这样的名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其次,在太极拳的动作结构中,所讲究的虚实、开合、柔刚、快慢等转化,表现出沉稳、安逸、鼓荡,旨在让人身体动作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最后,太极拳在运动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将人的身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意、气、神结合统一,达到主客体的相互融合,是“天人合一”的集中体现。

“中庸之道”思想是儒家重要观点,也是太极拳所吸收接纳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反映出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对于“中庸”所表示的内涵,孔子将其理解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而这一“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拳在外形动作姿势上,如太极拳中“左右搂膝拗步”一式,要求身体在进退、旋转时,自头顶至会阴,始终形成一条垂直线,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左倾、右斜。在进退时,两胯必须松沉端平,或齐进齐退,或均匀转换,务必不偏不倚。这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在身法和步法上追求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进退转换虚实分明”,讲求的“虚灵顶劲”和“尾闾正中”,形体上需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的特点,这些都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

3.2太极拳与道家文化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对立,并在阴阳相交变化中形成新的统一体,即在和谐均调状态下形成,而太极拳正是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互根,阴阳互包的“冲气”的中和条件下通过人的意识来指挥人体随意机能,使它们按照阴阳互变规律来进行运动[8]。道家老子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为万物之源的思想,太极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被定为追“道”的手段。明朝王宗岳拳师的《太极拳论》开篇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10],将太极拳所贯穿的“理”视为“道”,然后延伸出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方法,丰富了太极拳的原理[11]。

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即万物变化由道而生,最终回归起点周而复始的运行,形成有无虚盈的圆。因此,太极拳在运动上都呈现出圆弧姿态与路线,以此来突显“道”的轨迹。太极拳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道家的周易,以此来为太极拳命名,将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内容包含其中。不仅如此,前人还根据周易中八卦的名、画以及位置等交错变化,来创作太极拳,以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组成太极拳基本骨架的太极“十三势”就是根据《易学》八卦而完成的创作。

3.3太极拳与兵家文化太极拳在攻防上深受兵家文化的影响,汲取《孙子兵法》的诡道思想,在拳术上多采用迷惑对方的招式技巧,强调以柔克刚、变化不断,结合开合、虚实、刚柔、快慢等特点,用“虚招”、“利诱”等克敌制胜。当然在太极拳的攻防上,也要注重防守,后发制人,以弱取胜。太极拳拳术上动作轻松柔和,自然飘逸,舒缓连贯,注重用意而不是力,以意导气,以气领形,就像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意念和智慧,花费小的气力,博取大的成功,展示出了太极拳这种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独特的技击思想。太极拳讲究欲进先退、欲左先右,你进我退,借力而行,虚实相结合,以柔克刚,避实就虚来制服敌人,取得胜利,这正是我国兵家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

4 结语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手段,就太极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而言,其所具有的世界影响,是中国任何其他项目都不能与之相比的[12]。在名称、造型、结构和动作上都体现出审美思想的太极拳,在文化内涵上,渗透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观点。它将儒家、道家以及兵家的核心思想吸收发展,共同构制成太极拳的文化理论体系。只有吸收百家之精华,借鉴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不断创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太极拳的美学思想及文化内涵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1]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20.

[2]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9-188.

[3]温佐惠,冉学东,王广虎.论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生物衰老、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的功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87.

[4]张选惠,刘涛,郭英芝.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维度的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3.

[5]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1.

[6]丁祯彦.中国哲学吏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7]吉灿忠,邱丕相.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39.

[8]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5):44.

[9]高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 (5):141-143.

[10]王宗岳(清).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

[11]崔建国.《老子》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J].武术科学, 2006(3):16.

[12]张志勇.21世纪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国际论坛主题发言纪要[J].体育学刊,2004(5):6.

Aesthetic Ideolog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ij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esthetics

DAIWei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 Sichuan,643000)

The paper researches Taijiquan'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e for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elements from its name,structure,shape and posture.The paper intends to appreciate Taijiquan's aesthetic though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analyzing its pursuit of tranquility from movements,feminine beauty and curve beauty.

Taijiquan;aesthetics;aesthetic consciousness;cultural connotation

G852.11

:A

:1001-9154(2014)05-0022-04

G852.11

:A

:1001-9154(2014)05-0022-04

戴薇(1980-),女,四川广元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与教学。

2014-03-03

猜你喜欢

阴阳太极拳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外婆的美学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纯白美学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