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逻辑

2014-12-05韩步江

东岳论丛 2014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

韩步江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是充满着矛盾和传奇色彩的一生①费正清认为,毛泽东的思维模式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的因素,那就是强烈的理想主义与敏锐的现实主义;斯塔尔认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冲突,毛泽东一生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冲突这个概念。。他不仅在实践层面上颠覆了中国历史中传统的政治统治观念,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念,而且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格式塔革命,以正统的或者非正统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变成了一种现实。深入追问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源,在很多西方学者(其中以布兰特利·沃马克为代表)看来离不开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思想内容。

本文认为,要想真正地剖析出早年毛泽东与晚年毛泽东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对毛泽东早年思想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解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既定的认识,即认为各种西方思潮都影响着青年毛泽东,不能对影响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那么对毛泽东青年时期思想的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毛泽东青年时期虽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毛泽东并没有被他们所“俘虏”,相反毛泽东在实践层面上对它们进行了自识与反思,用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合理吸收它们中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和自然唯物主义等因素,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中学会掌握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客观现实平台和空间。

一、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起点——自我意识阶段

人的全部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对外部环境的自我意识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议题。高清海先生认为,人总是从人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构成人的本质的实践性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需要强调的是,主体自我意识与“潜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将毛泽东的“潜意识”进行单独研究的是“心理历史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行为表面上是被其追求的目标所吸引,但在深层结构方面,实际上却是被某种自己并不承认的心理动机(如原始性冲动或攻击性本能等)所支配,而恰恰是这些“潜意识”,构成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基本人格②萧延中:《从奠基者到红太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52页。。主体自我意识与唯意志主义也不同,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有很多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典型的“唯意志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施拉姆、迈斯纳、魏斐德等,他们认为毛泽东的“唯意志论”与他早年接受思想教育密切相关③成龙,杨萍:《精神万能意志论还是实事求是唯物论》,《攀登》,2008年第2期。。主体自我意识包含着主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和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二层意识,在人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行为来源于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追求的自觉。而这个价值追求最初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外在的他人、语言和文字的接受有很大的关系。”①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第136页,第122页,第101- 102页,第125页。毛泽东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自我意识,透过青年毛泽东的行为和教育背景,我们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包含着多元因素。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与一般人的自我意识不同,主要表现在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内容包含着相当大的“丰富性”。国外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民粹主义坚信理性和意志是决定历史发展的积极因素,受民粹主义激发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一直存在于毛泽东的头脑中,影响着毛泽东主义对马列主义的改造②[美]迈斯纳著,杜蒲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毛泽东后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国内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完心尽性的自我意识,青年毛泽东认为道德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自身的精神境界③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第136页,第122页,第101-102页,第125页。。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包含着对人主体地位的认识,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使很多学者在探索这种认识的来源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反思这些结论,我们发现,探索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真正内容尤为重要,抓住各种影响因素与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内容上的相似性来解读青年毛泽东显然有失偏颇,实际上民粹主义、中国文化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有限的,青年毛泽东的知行观还没有纯化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以至无穷)”这样的模式,当时他倡导的还是“知——信——行”的认识模式④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第136页,第122页,第101-102页,第125页。,民粹主义、中国文化并不是以完整的内容来影响青年毛泽东的,从准确角度讲青年毛泽东在更大程度上是受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等因素影响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界为基础和出发点,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在凸显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自然观的建构,或者说他的自我意识的真正内容是建构在自然观基础之上的,“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吾人之力虽微,而不能谓其无影响自然。”⑤参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强调人和物的一体化以现实的个人为本,带有朴素性和普遍性,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包含着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曾向往个性解放的自由主义,极端强调个人的作用,重视个人精神的至上性,以个人为本体,来认识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这就超越了其同时代人普遍主张的改良主义或者抽象的社会改造论。⑥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第136页,第122页,第101-102页,第125页。

2.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包含着辩证法。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不是零散的、自发的“潜意识”,它包含着辩证性,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青年毛泽东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无体,是无德智也”。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十分强调强体对调节感情、增强意志的作用⑦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这种将体与精神结合起来审视个人的观点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在关于人的生命本体论上,青年毛泽东也十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十分崇尚为社会、为历史发展“杀身亡家而不悔”⑧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作出个人牺牲的品格,十分看重个人在必要时能为天下作出牺牲,以自我肉体牺牲来实现自我精神完成的行为,“一个自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个自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⑨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在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青年毛泽东认为,“天下万事,万变不穷”⑩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变化是万物最普遍的法则,“天地盖惟有动而已。”⑪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也是客体存在的基本性质,社会的变化、国家的变化都是正常的现象,在变化中孕育进步的可能,“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⑫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2页,第590页,第590页,第582页,第69页,第200页。需要注意的是,青年毛泽东所坚持的变化论和运动论,不是渐进论的改良主义,也不是庸俗的进化论,而是力主旧质毁灭与新质生成的质变论即革命论。⑬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第136页,第122页,第101-102页,第125页。

3.青年毛泽东的自我意识包含着实践性。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实践的强调,时刻不忘探索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倾向于“行重于知”和“以行代知”的哲学传统。在求知的过程中,青年毛泽东除了重视书本知识外,还十分重视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和实际问题的研究。“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①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7页,第152页。。1917年至1918年,青年毛泽东深入中国社会现实,走访工厂、铁路、公司,了解中国社会各种角色的生活处境,这种“游学”经历对他后来重视调查研究的认识论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认为,“对一个唯物主义者而言,意识得以产生的环境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毛泽东来说,这种首要性只有在行动中才有意义,而他的实践导向是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之中的,即任何环境最终都能够被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征服。”②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第205页。青年毛泽东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前就具有了这样一种信念,这是通过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青年毛泽东通过对家庭父权的反抗等活动使自己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具有了实践性。

二、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展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

青年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萌芽于《<伦理学原理>批注》,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③这三个概念启发于张一兵的《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神圣家族﹥的哲学解读》, 《长白学刊》1998年第4期,但它们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概念,而是对自然、人和社会的认识概念。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在青年毛泽东自我(个体)意识中,而在青年毛泽东思想和实践行动中了。国外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众主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他于1919年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民众的大联合》,“民众的大联合”的口号预示着青年毛泽东认为大众参与是实现真正的社会和政治革命的唯一途径,组织起来的群众的支持将无往而不胜④萧延中:《思想的永生》,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指的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阶段是从青年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萌芽到社会革命思想真正理论基础确立,包括井冈山革命战争时期,长征时期,在这个阶段毛泽东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展开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系统思考,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客观艰难的生存环境,与各种敌对力量的斗争还是一种在“实践中探索”的“学习过程”,“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另一方面,虽然毛泽东已经接受到社会主义思想,但是这时的社会主义思想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带有空想乌托邦的性质,没有真正地进行中国化,毛泽东还没有真正地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的中国化,因为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获得十分丰富的中国社会实践经验。反思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虽然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但是还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客观手段和理想目标的统一。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与社会改良思想不同,它是客观手段和理论目标的统一。人本学唯物主义在此时毛泽东思想中已经演变成了“民众”的概念(从个体演变成了整体,从自我走向了集体),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也演变成了此时毛泽东思想中的“大联合”概念(从自我意识个体的认知演变成社会行动的方案),对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主义展开了批判,“或曰个人依团体而存,与团体之因个人而存其事相等,盖互相依存不可偏重也。是不然。事固先有个人而后有团体,个人离团体固不能独存,然团体无意思,其有意思乃系集合个人之意思也。”⑤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7页,第152页。青年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政治激励下还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融入到具体行动中,通过具体的行动青年毛泽东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真正现实,对中国社会的黑暗一面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以有效的革命行动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成为了他自身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⑥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205页。。为寻找到中国革命的真正道路,青年毛泽东认识到必须将自己社会再造的策略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农村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世蓝图。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这与当时党内其他领导者对革命的认识和制定的革命行动方案大相径庭,毛泽东在人本学唯物主义影响下深入认识到中国现实社会在农村存在着强大的革命主体力量(不是表现为个体,而是表现为整体),在社会唯物主义影响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进行了实际客观(不是唯心主义)分析,在自然唯物主义影响下毛泽东对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属性置于中国革命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把握,这些对革命的客观具体理解最终使毛泽东走向了真实的革命目标。国外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认为,青年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平民主义思想,“他对于1925年——1926年间农民运动的关注,使他重新直面群众革命的各种问题,但尽管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系严重紧张,他以农民为取向的平民主义经验论仍然没有超出列宁主义政党范式的范围以外。”②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 页,第23页,第34页。可以肯定,此时的毛泽东在认识革命的问题上已经具有自己独立见解,与革命过程中的冒进主义和盲动主义不同,毛泽东已经认识到革命的实现不是一个抽象蓝图的实现,而是包含着具体目标的实现。在深入中国社会现实寻找中国革命道路中,共产党政治组织的理想目标在青年毛泽东那里已经变成了越来越丰富的革命实现道路的探索过程了。

2.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掺杂”着多种思潮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形成革命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相对“纠结”的挣扎过程,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外学者认为,透过青年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的文字可以看出,此时的毛泽东更倾向于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而非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无政府主义”赞成为政治和社会目标而建立组织,但是反对用暴力来实现这些目标③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第23页,第34页。。在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此时的政治观点比无政府主义者更加具有乌托邦色彩,要求自由,不要求革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真正地形成。无政府主义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内学者作出了回答,“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被毛泽东作为完善个人和改造社会的武器而接受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为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作了前期的铺垫。一是阶级意识的萌发,二是平民革命的启蒙,三是批判资本主义。”④尚庆飞:《短暂的启蒙与深刻的印痕—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现代哲学》,2008年第2期。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解读都没有忽视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都较好地论证了青年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体系,而是包含着西方多种社会思潮影响的复杂思想体系。比较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国外学者的观点忽视了思想史维度,对青年毛泽东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过程分析过于简单,国内学者的观点从思想史维度和理论逻辑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青年毛泽东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原因,也很好地解释了青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西方社会思潮影响走向革命民主主义,在形成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后无政府主义仍然在青年毛泽东那里留有“深刻的印痕”,值得商榷的是,青年毛泽东对无政府主义的“匆匆经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不是因为中国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挫的现实让青年毛泽东对“无政府主义”产生了怀疑,这是另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

3.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一种“过程”思想。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一种“过程”思想,它没有系统稳定的理论基础(与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相比)作为根基,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形成十分系统的理论著作,因中国革命客观形势的发展,当时毛泽东一直忙于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和转移等问题,对中国革命整体形势并没有形成后来(如抗日战争时期)那么深刻的宏观认识。但随着中国社会革命的发展,青年毛泽东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也向前推进了,这种推进带有很大的现实性和探索性(实际上毛泽东于1936年才真正地对中国革命整体问题形成系统认识,见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国外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是基于一种信念(不是以系统稳定的理论为基础),一种基于平民主义导向的信念,即人民大众的联合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⑤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第23页,第34页。。这是不理解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过程性”,用确定不变的本质概括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实际上,在革命实践活动中,青年毛泽东不是依靠信念而是依靠“主义”推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的,青年毛泽东对“主义”的认识带有强烈的革命实用性,对不同时期的革命实用性的思考推动着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青年毛泽东曾赞同新民学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感情的集合要变为主义的集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正是“主义”(现实革命目标的指代)的确立和发展,使青年毛泽东走出了“大杂烩”的思想状态(毛泽东曾将青年时期的思想表述为“大杂烩”),走向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不断丰富状态。国外曾有学者将青年毛泽东比喻成“无根的浮萍”,意思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不是稳定的思想,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个判断是一个断层判断,是不理解青年毛泽东革命主义思想“过程性”的结果。实际上青年毛泽东思想包含着强烈的革命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过程性”正是通过青年毛泽东实践活动的强烈革命性展开而表现出来的,在对中国革命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青年毛泽东最终摆脱了这种“过程性”,找到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理论根基。

4.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因素。按照诺曼·莱文的观点,“辩证法不仅是一个探究的公式,而且是一种行动的指南。要判断毛泽东是否继续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必须以他是否遵守行动的辩证法为依据。”②诺曼·莱文著:《辩证法内部对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张翼星等译,1997年版,第403页,第420-421页。但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和丰富不仅仅体现在行动的辩证法上,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方法论上。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遵循行动辩证法的,主要表现在青年毛泽东政治革命策略转变上,青年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同,他十分重视农民在革命过程中的力量和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跟“五卅”运动爆发有关③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实地考察使他对农民运动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客观地讲,毛泽东这种政治革命策略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当时中国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军阀统治比较猖獗,毛泽东将行动的目光转向中国农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农民阶级积蓄着大量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农村的反动统治相对比较薄弱。这种行动的辩证法跟马克思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此外,青年毛泽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还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政治原则,坚持认为无产阶级是“一切革命阶段的领导”,坚信中国共产党是掌握领导权的有效政治组织。在深入中国农村探寻中国革命主体力量时,青年毛泽东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划分方法,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中国农村中各阶级革命的政治态度,来“制定”中国革命策略。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因素此时已经自觉地融入在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中了。

三、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主义阶段

青年毛泽东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在很多国外学者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毛泽东是一个“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在《现代中国》上国外学者曾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过激烈争论。本文认为,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范式”的最终结果,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范式是一种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中的发展模式,思想基础相互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于他的思想环境的复杂性④参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的发展所致,带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按照再创造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行动的指南”,“毛泽东主义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毛泽东的问题,只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回答。”“在理论与实践的层次上,对于毛泽东与马克思的关系的正统性问题的正当探讨,不是要问他是不是背离了马克思,或者问为什么他背离了马克思,而是假定背离马克思的必然性。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依据他所面对的条件来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就要求他通过运用(凡在适用的地方)一种普通的方法论,去发现不同的回答。”⑤诺曼·莱文著:《辩证法内部对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张翼星等译,1997年版,第403页,第420-421页。青年毛泽东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入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对以前思想的超越不是一种抽象的超越,它包含着鲜明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超越是通过革命民主主义的实践经验来实现的。诺曼·莱文认为,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是冲突的,主要有两个冲突点。第一,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还原性质,与他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对实践的强调是矛盾的;第二,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被决定论的经验规律所支配的世界,而在它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过程是由辩证的矛盾原则支配的。①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第237页,第457页。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更深层次讲不限于本体论范围②参尚庆飞,韩步江:《毛泽东的自然概念初探——从国外学者梁再赫的<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渊源>谈起》,《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跟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相通的地方,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超越包含着这两个方面。青年毛泽东是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经过革命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积累,毛泽东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也日渐清晰,“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④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第237页,第457页。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十分强调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这跟毛泽东先前革命斗争中掌握行动辩证法取得革命成功的经验有关,是对毛泽东自身实践活动背后的“理论素材”的总结和提升。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意识到如果不对变化的环境保持灵活的警觉,经验就可能变成狭隘的经验主义。正是对经验局限性的自觉认识,使得毛泽东在进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还保持重新思考和重新调查的工作作风,也正是这种对实践经验和科学认识的重视最终使他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毛泽东还提炼出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方法,这主要集中在《矛盾论》中。《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历史分析方法的最权威性的著作⑤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第237页,第457页。。诺曼·莱文认为,毛泽东矛盾理论是为了解说先前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而创作的,本文认为,毛泽东矛盾理论是对先前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升,他对矛盾类型(物质生产、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的划分都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他对矛盾属性的概括(普遍性和特殊性)包含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局理解和评价,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毛泽东都很好地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曾将矛盾特殊性的观念运用于自然领域),掌握特殊矛盾的原则,这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坚持“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的结果,是立足于特定革命实践活动阶段结合先前革命实践活动经验对矛盾属性进行具体分析的结果(诺曼·莱文认为特殊矛盾是毛泽东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都是对特殊矛盾讨论的结果)。

2.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超越是伴随着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来实现的。青年毛泽东在“走向”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主要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冒险主义等,对这些思潮的斗争使毛泽东越来越坚信自己行动辩证法的有效性,也使自己实践所导向的理论越来越具有说服力。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者不遵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毛泽东对这些思潮进行了坚决“清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理论的正当性是它的有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毛泽东已经转向了实用主义,毛泽东对理论的实践要求的评论是为了对教条主义行为进行批判,此时的毛泽东也没有试图创造出一种完备的理论结构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经历了“李立三路线”时期,王明领导时期,在这些时期由于掌握不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革命不能取得实质性发展,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冒险主义“横行”中国共产党内,青年毛泽东根据当时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水平对这些思潮的错误根源进行了深刻分析,并自觉地在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行动辩证法,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四、一个延伸性小结

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经历了从自我意识向革命民主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两次思想“转变”,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内化在青年毛泽东思想中,对青年毛泽东实现思想转变起到了内在推动作用,对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探索和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最终使青年毛泽东摆脱了“稚气”,走向了“成熟”。

关于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国外学者往往会从毛泽东思想史的角度展开,将青年毛泽东置于毛泽东思想史中进行研究,力图在整个毛泽东思想史把握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因此,在大部分西方学者看来,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在于解决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早期、成熟时期、晚年)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国外研究关于这个问题形成的观点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派别:一是认为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存在着“连续性”,毛泽东的思想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因素的综合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显性”展示不同的方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魏斐德为代表,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意志与中国的历史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在这场冲突中,毛泽东在其一生(包含青年时期)中所接受过的各种思想也最终获得了统一①萧延中:《在历史的天平山》(序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第3页。。二是认为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思想不存在着“连续性”,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有着质的差别,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分水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施拉姆为代表,他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制定反映出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之间是“非连续性”的,但是在谈及毛泽东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时,他又认为,“毛泽东晚年在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陷入了空想、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和违背他自己的一贯思想的,并指出这些错误同毛泽东早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受到唯心主义影响无疑有关系。”②萧延中:《在历史的天平山》(序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第3页。

总体上讲,早年毛泽东与晚年毛泽东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毛泽东研究领域中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如何找到早年毛泽东和晚年毛泽东在人生人格建设和社会、宇宙本源寻究上的审美滥觞及汹涌的清晰而真实可信的联系和必然走向,是又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③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4页,第594-595页。国外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那就是“旅馆论”,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早年曾规摹心醉过的众多的政治哲学样式及其诗学形态,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思潮,都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信仰者,恰如住旅馆一样,他在不同的理论房间里留驻过,随之便匆匆离去。有学者曾指出,“旅馆论”在中国传统的“为尊者讳”后面藏着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割断历史的态度——它的潜台词是以那些学理和思潮被不容置疑地判定为“反马克思主义”或“不健康”而影响广泛的④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4页,第594-595页。。虽然指出了“旅馆论”的理论缺陷,却没有科学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回答出毛泽东早年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解读出西方思潮对毛泽东迈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真正影响。

解读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离不开早年毛泽东的解读,更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深入分析西方学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西方学者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现象学分析色彩,即从毛泽东在中国社会“造成”的种种具体现象(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来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很少关注到这些现象本身的建构过程,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剖析就更加少见了⑤即使是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心理历史学派也没有真正地摆脱掉现象学的分析色彩,卢西奥·派伊在探寻毛泽东心理过程最终结果的原因时发现,用他自己揭示的原因也不能完全解释毛泽东的思想。。这种方法以“回到事情本身”来关注毛泽东在中国社会造成的现象,将毛泽东思想划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意图寻找出各种不同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从“多”中概括出“一”,将包含丰富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从一种专业学科角度(一维向度)进行解蔽,结果只能是主体自身研究视域的专业性遮蔽。就如海德格尔所说,解蔽同时必是遮蔽,理性澄明同时是暗处。

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没有固定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一般基础(自我意识、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和主导因素(实践维度),即使是毛泽东思想处于“大杂烩”时期。根据青年毛泽东的实践过程不断地剖析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真正运用。而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有机动态变化则是青年毛泽东实践活动中辩证法革命范式的重要支援性背景,青年毛泽东辩证法革命范式的运用和发展离不开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展开,正是青年毛泽东有机动态变化的哲学思想(没有唯心主义抽象固定本质)为青年毛泽东实践活动辩证法的运用提供了空间。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视角透视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则是这种支援性背景在毛泽东研究上的另一种聚焦,对深化和拓宽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