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的探析*
2014-12-05陶梦馨
陶梦馨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社会不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而公平本身却是个主观性概念,公平与否不存在统一的、绝对意义上的标准。即可以理解为,很多情况下,公平和公平感、社会公平和社会公平感可以等同使用。基于此很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国外近几十年关于公平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组织领域里。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配公平阶段、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的探讨阶段、3种形式公平相互作用阶段。提出了5个在公平判断过程中作用的理论:经典公平理论、参照认知理论、现代公平理论、公平启发理论、整合连续带模式。国内关于公平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组织公平领域,关于社会公平问题探讨较少,只有近几年因中国国情需要,关于社会公平感探讨才渐渐增多,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心理学角度下实证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介绍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有关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希望唤起国内研究者的兴趣,并将其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分析该领域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1 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
1.1 社会认同Tajfel在1978年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查阅文献可知,国外有关社会认同与公平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社会认同对公平判断影响机制,国外学者有以下几个主要理论模型:①关系模型。Tyler和Lind在对社会认同和程序公正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关系模型。这种模型认为个体受到公平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体现了他们在群体中的价值;②群体卷入模型。该模型由Tyler和Blader提出,认为程序公平影响社会认同判断[2]。经历高程序公平会对群体产生高社会认同。反之,经历低程序公平会对群体产生低社会认同。其次,形成的社会认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其在群体中的心理、行为卷入程度;③AIM推理模型。AIM模型是由Skitka在对司法推理进行解释时提出,该观点强调公平感与社会认同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只有社会认同感强烈时,个体才能更容易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3]。其次,当不良的认同感形成时,个体会增加大公平意识上的认知投入。我国关于社会认同对公平感的实证研究主要有2例,一个是王立华就社会认同、结果分配两方面对程序公平影响进行的研究,一个是武玉来以社会认同、框架效应为关键点,探讨其对公平判断进行的研究[4]。前者的研究假设为社会认同水平和所得结果会影响人们对程序公正的评价,且相对较强的群体认同和相对有利的结果提高了对程序公正的评价[5]。该研究设计了2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情节想象研究,第二个是建立在前一个实验基础上,更严格的实验室研究。第一个实验选取被试144人,采用3×2×2被试间设计,自变量分别为程序信息(明显公平、明显不公平、无信息)、社会认同(高/低)以及结果(有利/不利),因变量是对程序公正的判断。实验中情境想象的具体要求是让被试阅读一篇河南大学某学生经历的文章,要求被试将这一经历联想在自己身上,同时完成各项操作。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在程序信息模糊时,而不是确定时,社会认同和结果才会影响程序公正的判断。随后在实验室研究中对其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高社会认同和有利结果会提高人们对程序公正的判断,且程序信息模糊性为其影响提供了条件。王立华研究重要意义在于首次考察了社会认同直接对程序公正的判断的影响,因此不仅检查了对程序公正判断的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还扩展了公正关系模型。并且之前的研究大多是社会认同和公正之间的相关研究,该研究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实验研究证据。而在这之后武玉来研究进一步扩展探讨了社会认同与框架效应的交互作用对公平判断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无论在正框架还是在负框架情况下,高社会认同比低社会认同有更高的公平判断,但高社会认同在正框架情况下公平判断水平更高。
1.2 情境国外在对公平感研究中,已证实信息不确定性是影响公平感的重要中介变量。信息的模糊导致情绪作用的显著,那么这就引发另一个思考:是否有其它情境因素影响公平感呢?国内学者张静在对中国的社会公正观的研究中曾指出,中国人的公正观受情境影响,情境主义的公正观具有导向性[6]。但之后一直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验证这一观点,直到吴燕、周晓林采用ERP技术进行探索,证实了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7]。研究采用了最后通牒范式,考察了不公平厌恶的大脑加工如何受两个情境因素:域(损失或获益)和博弈对象(人或计算机)的影响。此实验采用20名被试,男性、女性各10名,被试均为反应者,需要完成多轮最后通牒博弈,并在具体实验开始前告知被试:每人获得的报酬是由博弈任务中的决策决定的。实验首先由计算机程序决定每轮博弈是双方均赢钱(+¥10)还是均赔钱(-¥10),接着将博弈对象(人/计算机)提出的分配方案呈现给被试,由被试决定是否接受此次分配方案。如果被试接受了此次方案,双方则按分方案来分配报酬。如果被试拒绝了方案,在双方均赢钱情况下,则双方无收入;而在双方均赔钱的情况下,双方都将失去10元。被试参与实验所获基本底金和博弈决策中所获或所赔金钱之和将是被试的最终报酬。实验需记录被试看到不同分配方案时产生的脑电成分以及对分配提议的拒绝率,结果表示被试在损失域情境下,对不公平提议方案会有更高的拒绝率。通过对脑电成分分析得出,尽管博弈对象不影响被试对提议的拒绝行为,但能调节分配提议的大脑加工。具体来说就是,当博弈对象为计算机时,不公平提议及损失域和以抑制加工为主,且公平提议和获益域动机性含义会更强;而当博弈对象为人时,对公平和非公平的提议、损益域的加工类似[8]。此实验最终结果正好证明了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吴燕、周晓林研究是我国首例使用ERP技术探讨公平感,不仅为我国公平感研究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实验证据,也为我国以后关于公平感研究技术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
1.3 信息呈现顺序公平启发理论是国外公平问题研究中一大重点理论,最早由Lind等人在1992年提出。该理论是在研究关系模型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平启发式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主要假设,其中第二个假设认为决策的制定常常受信息呈现顺序的影响。先获得信息会快速地形成公平启发,影响之后的公平判断。后由Van den Bos等人于1997年用实验证实了这个假设。他的研究发现在结果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程序公平存在替代性,程序公平可以替代结果公平。也就是说当程序公平先于结果公平信息出现时,程序公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更大,同理当结果公平先于程序公平信息出现时,结果公平的影响更大。但由于以上研究结果是在国外西方个人文化主义环境下提出的,信息呈现顺序这一影响因素有没有跨文化性,我国学者也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郑全全,李文静,姚乃琳2009年探讨了信息呈现顺序对公平判断形成的影响。之后卢光莉在对公平启发式理论进行系列研究中,也做了关于信息呈现顺序对公平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实验被试选取的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165名本科生,采取2(信息呈现顺序:程序信息在前/结果信息在前)×2(程序:精确/不精确)×2(结果:有利/不利)被试间设计。被试每人首先要完成10道图形推理测试题,被试的任务是选择最适合替代问号的某个图形。并且告诉被试,答对者将会得到50元的奖金。接着对试题进行收集评分,同时进行控制操纵。最后,主试使用变量问卷让被试对操纵控制及因变量相关题目进行答复。分配公平判断、程序公平判断、满意度判断是该实验3个因变量。同时还需要控制3个变量问题:程序控制问题,结果控制问题,顺序控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呈现的顺序对公平判断有重要影响,当程序信息先与结果信息出现时,公平知觉和满意度更易受程序信息的影响。反之,结果信息更先出现时,公平判断更易受结果信息的影响[9]。卢光莉的研究不仅验证国外的公平启发式理论,并且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延展。该研究在调查公正判决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身份时,精妙的使用了内隐测量技术,进而很好的提供了个体在经历公平及非公平对待时所形成的种种信息。研究中采用公平操纵和词汇判断任务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表明,公平对待与否会分别激发出依存型自我建构、独立性自我建构。即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否公平会影响个人的社会身份。若被公平对待会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且会增强其对群体的自我概念的定向倾向(如部门化等)[10]。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探讨身份的不同测量是公平启发式未来的研究方向主攻方向之一,且自我概念的内隐测量对公平感研究可以说是有某种重要的贡献,这对于公平启发式的延展性具有重要意义。
1.4 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是由Kahneman和Tversky以著名的亚洲疾病问题为例提出的。框架效应可以理解为对陈述方式或问题的构造的改变从而引起偏好和决策的不同。这一理论对传统的偏好顺序固定性假说提出了挑战。例如在亚洲疾病案列中,新闻播报600人中200人将会获救或表述为600人中400人将会死亡。尽管这两种表达实质意义是一样,但收听者实际心理感受偏好会出现不同,对之后采取的行动或决策也会有明显差异。自从Kahneman发现了框架效应以后,后续各个不同领域对框架效应的研究异常火热,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在消费、医学、政策制定、新闻广播领域等均有重要意义。公平感是在客观事实上的主观判断和体验,框架效应能否通过对事件的框架进而影响公平感?国外学者已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框架效应能影响社会公平感。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内学者也研究了框架效应对我国公民公平感的影响。赵立军,孟春青,卢光莉采用Türnblom的概念框架,并结合Eyal的框架公平原则的方法研究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这种框架范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方法学上的好处:即可以通过保持情境客观价值的恒定,检验出由不同描述创造的主观价值的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的框架方式下,被试认为非平均主义原则(如努力、绩效、需要、能力等)会更公平,而在消极框架影响下,平等原则被认为更公平[11]。这和国外的研究结论相似[12]。之前的国外研究大多从前因变量的角度探索框架理论对公平判断的具体影响,但对公平判断的具体影响因素的探索却不多,为探索出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影响的调节因素和决定因素,赵立军2010年针对框架效应与公平判断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一步系统研究。在框架、公平判断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共设计了7个实验,从3个大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个体人格变量;二是思维特征;三是态度、价值观、任务域,这三个部分之间总体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7个实验最终结果表明:正负框架会影响人们对具体事件的公平判断程度,但同时也受自我相关性与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即在高自我相关性或高自我卷入的程度下,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作用显著。反之作用不明显。另外研究发现强弱公平价值观在框架效应与公平判断中作用显著,即若具有较强公平价值观,则框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较弱,反之公平价值观较弱时,则框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会变强。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框架效应只能影响公平态度的具体方面,却不能影响一般的、核心的公平态度。总结实验结果可得出,个体人格的神经质特征、自我相关性、任务域可以看作是调节因素,而个体所具有的对公平的核心态度、公平价值观及其强弱、公平原则则是影响公平判断的决定因素。赵立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了创新:首次将公平理论和框架理论结合起来,从决策角度探讨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并且为准确的预测公平判断的多种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解释。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该研究也是首次在各具体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传媒等背景中系统的研究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使公平问题研究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也更有助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把握和控制。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1 民族文化下社会公平感研究迄今为止,在已发表论文中,鲜少有关于我国社会公平感的实证研究。其中对于较有成果的研究,本文已较详细的介绍。由此可见,与国外研究的硕果累累相比,国内研究可以算是颗粒可数。且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国外着重研究组织公平感领域,那么国外个体主义民族文化下有关研究成果是否能照搬到中国集体主义名族文化中呢?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人的公平观、正义观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13]。因此,很有必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我国民族文化下社会公平感。同时中国民族文化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因而中国人一方面表现出“知足常乐”、“安于天命”、“得过且过”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爱比较”、“仇富”社会心理。这两种矛盾心理是如何结合,如何共同作用,如何与社会公平感相联系,均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2 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我国有关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情境、框架效应、信息呈现顺序、社会认同对社会公平感有重要影响。但总体上已识别的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仍太少,需要国内学者进一步探索验证。比如说情绪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对决策有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否对社会公平感也有影响?以往关于情绪研究只关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别,能否将情绪种类更细化,来探索对社会公平感影响,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另外社会比较的参照对象选择是否也是重要因素?虽然国外有研究证实参照对象因素对社会公平感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我国尚未验证,且参照对象是如何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尚未清楚。这一问题需进一步探索。比如在多个参照对象的信息都可获得的情境下,如果参照对象信息之间相互矛盾(和一个参照对象相比自己的分配结果有利,而和另一个参照对象相比自己的分配结果不利),对人们的公平感会有什么影响[14]。因此,对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验证国外已证实的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在我国内是否适用;②进一步验证有争议的因素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③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可能对社会公平感有影响的其他因素;④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间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社会公平感,其影响过程是如何。
2.3 具体实证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展望目前,我国关于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有其闪光点,也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测验工具的选择。我国社会公平感实验涉及到的量表、问卷大多是国外编制的。如经常被使用的公平评定问卷,是Van Den Bos2006年在研究中编制的。问卷由合适、公平、合理、支持、公正这5个维度构成,且问卷为7点评分(1为“非常不公平”,7为“非常公平”)[15]。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我国学者进行研究时应编制符合我国实际、涉及方面多且具有高信效度的测验工具。测验工具的本土化对于研究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②实验被试的选择。我国公平感实验选取的被试大多以大学生为主体。尽管大多数公平感研究选取学生样本对结果无太大影响,但在研究某些方面,需要涉及到知识、经验甚至价值观时,选择学生样本会降低研究效度。在以后的研究中,选择的被试样本最好与实验事件性质相匹配,从而提高其研究内、外效度和其可推广性;③研究方法的创新。我国的公平感研究中实验设计大多是自行编制的。在实验设计上不够精细,具体化。这会导致实验效度的降低。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突破。
2.4 社会公平感研究应用研究社会公平感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因此很有必要将学术研究结果更好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研究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已验证识别的影响因素,可试分析应用如下:如信息呈现顺序中,人们更受早期信息的影响。当媒体报道事件或国家、企业颁布某些政策、制度、规定时,要注意信息播报的顺序,如果程序信息比结果信息更公正,更合理些,先宣布程序信息。反之先公布结果信息。这种对信息先后顺序的操作,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平感。从框架效应因素中可知,通过控制正负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政策、事件的公平判断,但只能影响其具体、一般的公平态度,无法触动其核心价值观。因此,想要从本质上提高群众整体的公平感,需从小培养其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事件本质有更理性、更清楚的认识,使其避免因信息被不良操控(如网络中有意负面信息的煽动)而产生的不公平感。从社会认同因素中可知,当社会认同感越强、自我卷入程度越高,其社会公平感会提高。因此,国家需增强民族凝聚力,群众爱国责任感。让每个公民更清楚的体验到个人身上的使命感。具体措施可以增强群众话语权,群众参政议政权利,赋予群众对机关、国家部门的监督权利等。
[1] Tajfel,Henri(Ed),U Bristol,England.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xford,England:Academic Press,1978:474
[2] Blader,Steven L.Tyler,Tom R.A four-component model of procedural justice:Defining the meaning of a'fair'proc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6):747-758
[3] Skitka,Linda J.Of different minds:An accessible identity model of justice reason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3,Vol7(4):286-297
[4] 武玉来.社会认同、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5] 王立华.社会认同、分配结果对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D].河南:河南大学,2009
[6] 张静.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初步发现的报告[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540-567
[7] 吴燕,周晓林.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_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2,44(6):797-806
[8]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进行系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 赵立军,孟春青,卢光莉.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764-766
[12] Goodwin B.Justice by Lottery,Chicago[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56-60
[13] 张志学.中国人的分配正义观[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06,3:157-190
[14] 周浩,龙立荣.公平感社会比较的参照对象选择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8-954
[15] Van den Bos K,Susanne L,Peters,D.On preferences and doing the right thing:Satisfaction with advantageous inequity when cognitive processing is limited[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2):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