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面部局限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不同分区的疗效
2014-12-04邱实许爱娥
邱实,许爱娥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310009)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以色素脱失为特征的损容性皮肤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暴露部位,特别是颜面部出现的白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严重损害。近年报道308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有较好的疗效。我们通过临床治疗后,发现其疗效可能与白斑在面部的分布情况不同有关。我科于2011年10月—2013年5月应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颜面白癜风,对其疗效与面部皮损的分布进行观察并总结治疗经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确诊的局限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且皮损仅发生在面部,参考相关著作、文献,将面部分为额区、眼区、鼻区、口区、颊区5个分区见图1[1]。共218片皮损,其中鼻区8片,颊区22片,额区18片,口区86片,眼区84片。男40例,女72例,年龄6~49岁,平均(24.93±11.22)岁,病程 1~144 个月,平均(40.07±23.87)个月,皮损面积均≤4 cm2。所有患者均无紫外线照射禁忌证。近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近3个月无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被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1 面部分区
1.2 方法 XTRAC巅峰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美国PhotoMedex公司)治疗,测定每个患者不同分区的最小红斑量以确定初始剂量,1次/周,根据红斑反应递增或递减剂量:红斑持续<24 h,下次治疗递增 50 mJ/cm2,红斑持续 24~48 h,递增 20~30 mJ/cm2,红斑持续48~72 h,剂量维持不变,红斑持续>72 h,皮肤出现严重的红斑,灼痛、瘙痒,水疱等,待红斑及水疱消退后再继续治疗,并在下次治疗时递减50 mJ/cm2。疗程≥3个月(3~22个月,平均 7.25±3.50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观察重点为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面部局限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面部不同分区的疗效。根据复色情况进行评分[2],0分:无复色;1分,1%~24%;2分,25%~49%;3分,50%~74%;4分,75%~99%;5分,10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不同部位评分差异,对其他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共218片皮损,面部所有分区皮损平均复色评分为(2.66±1.66)J/cm2。不同分区疗效不同,以鼻区复色最好,其次为颊区、额区、口区、眼区(平均复色评分依次为 4.75,3.22,3.13,2.52,1.86分)。其中鼻区有6片(75%)、颊区有2片(9.09%)、口区有6片(6.98%)、眼区有4片(9.52%)皮损完全复色,额区无完全复色的皮损。见表1。
2.2 面部不同部位皮损的初始剂量及最大红斑量、累积剂量 鼻区分别为(0.38±0.03)J/cm2,(0.73±0.27)J/cm2,(11.42±4.23)J/cm2;颊区分别为(0.40±0.06)J/cm2,(0.66±0.23)J/cm2,(14.60±4.10)J/cm2;额区分别为 (0.34±0.04)J/cm2,(0.78±0.46)J/cm2,(17.55±11.46)J/cm2;口区(0.37±0.05)J/cm2,(0.60±0.18)J/cm2,(11.99±8.58)J/cm2;眼区分别为(0.37±0.05)J/cm2,(0.85±0.69)J/cm2,(16.79±14.56)J/cm2,鼻区的累积剂量最低,额区及眼区的累积剂量较高。
表1 面部不同部位皮损复色评分
2.3 影响复色的相关因素 病程与疗效呈负相关(R=-0.070,P=0.032),病程短的面部稳定期局限型白癜风患者疗效更好。随着治疗次数(R=0.389,P=0.000)、红斑量(B=0.349,P=0.000)、累积剂量(R=0.065,P=0.033)的增加疗效增加。见表2。
表2 影响复色的相关因素分析
2.4 不良反应 1例患者颊区、2例患者口区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灼痛、水疱,暂停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继续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余皮损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308 nm准分子激光与NB-UVB(窄波UVB)波长相近,有相似的生物学效应,拥有诱导病理性T淋巴细胞凋亡的最佳波长,穿透力更好,对T淋巴细胞参与的疾病更为有效[3]且具有单色性,高能量和靶向治疗等优点,对于颜面部局限型稳定的白癜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4]。但是308 nm准分子激光疗效较治疗费用较高,因此,临床上多用于面颈部等暴露部位的治疗。本文数据分析显示,颜面部皮损以鼻区疗效最好,其次为颊区、额区、口区、眼区。可能因为鼻区及颊区较面部其他部位对紫外线更敏感,含有更多的黑素细胞,额区可能由于头发的遮盖疗效稍差,口区由于进食、讲话等产生摩擦及口唇黏膜部位没有黑素细胞,影响复色。上下眼睑及眼角部位可能由于黑素含量少对激光治疗反应不佳。病程与疗效呈负相关(R=-0.070,P=0.032),病程短的疗效好,与Hallaji等[5]研究相一致。疗程(R=0.389,P=0.000)、最大红斑量 (B=0.349,P=0.000)及累积剂量(R=0.065,P=0.033)与疗效呈正相关,随着治疗次数、红斑量及累积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加。但是本研究还表明鼻区、颊区及口区的累积剂量较小,额区及眼区累积剂量较高,因此,不同部位疗效与累积剂量不完全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可能在一定的疗程、红斑范围及累积剂量内,出现了光耐受。同时考虑,面部不同部位对光的耐受程度及红斑反应程度不同,治疗时可能递增、递减或维持剂量,导致累积剂量的不同。以往研究表明色素恢复程度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的次数后,色素恢复可能存在平台期[6],因此并非治疗次数越多疗效越好。Noborio等[7]采用比色分析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疗效与红斑程度(a*)呈正相关(P=0.0001),但是强烈的红斑反应不利于复色。Percivalle等[6]对28例儿童白癜风患者采用NB-UVB照射治疗,2次/周,疗程≥6个月,对不同的累积剂量(<100J/cm2,100~200 J/cm2,≥200 J/cm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累积剂量在100~200 J/cm2时,复色评分最高,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因此累积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但是并非累积剂量越大,疗效越好。可能因为小剂量的UVB可以促进黑素细胞的增殖,促进黑素的生成,过大剂量的NB-UVB照射后皮肤组织细胞会发生氧化应激,产生大量活性氧簇(ROS),影响黑素细胞的存活、生成及代谢,同时也诱导了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微环境的改变,不利于复色。临床治疗中要恰当的选择患者,充分考虑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对于难治部位采用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1]黄绿萍,罗家麟,陈建,等.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5):348-351.
[2]Do JE,Shin JY,Kim DY,et al.The effect of 308 nm excimer laser on segmental vitiligo: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80 patients with segmental vitiligo[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11,27:147-151.
[3]de With A,Greulich KO.Wavelength dependence of laser-induced DNA damagein lymphocytesobserved bysingle-cellgel electrophoresis[J].J Photochem Photobiol B,1995,30:71-76.
[4]杨晶,谷雪红,李媛丽,等.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3):158-159.
[5]Hallaji Z,Ghiasi M,Eisazadeh A,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disease duration in generalized vitiligo on its clinical response to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phototherapy[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12,28:115-119.
[6]PercivalleS,PiccinnoR,Caccialanza M,et al.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phototherapy in childhood vitiligo:evaluation of results in 28 patients[J].Pediatr Dermatol,2012,29:160-165.
[7]Noborio R,Nakamura M,Yoshida M,et al.Monotherapy for vitiligo using a 308 nm xenonchloride excimer laser:colorietric assessment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eatment efficacy[J].J Dermatol,2012,39:1102-1103.